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研究

2022-01-12王子敬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

王子敬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需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来支撑,为新时代的中国发展提供方向引领。而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体的大学生是未来大厦的主要建设者,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感,才能保证大厦建设得毫厘不差。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也面临着发展的现实挑战和历史机遇,需不断引领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认同,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1-00-03

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世界、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性真理,其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拥有无可替代的指导性地位。新时代当代大学生将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其不仅需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坚定科学的思想指导。只有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充分融入大学生的血液骨髓中,才能坚定中国方向不偏移,确保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的顺利实现。然而在目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深受各种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包裹的大学生也难免会对马克思主义认同规律等产生相左的理解。因此,为了避免一些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社会意识形态错误性诱导,仍需不断坚定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认同,以应对实现民族复兴大业过程中的艰难险阻。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内涵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主要包含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态度两个维度,实质上这两个维度亦是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的关系状态。首先,精准把握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内涵,需摆脱思维方式上的实体主义,从关系思维出发[1]。从前者思维方式出发,马克思主义的特性既可以包含大学生对其认知,但非必然包含;大学生的各种特性亦都不必然包含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其次,在关系思维中,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包括认同主体和客体,主体既可为大学生亦可为大学生群体,作为认同客体的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1]。单从主体中的个体出发,会存在对狭义或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同的认同关系。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现实态势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特点

第一,系统性。系统性特点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大学生以及认同过程中的中介因素三个方面,表现为三者在大学生认同周期内相互作用后形成的系统性存在。首先对马克思主义而言,其知识体系十分丰富,不仅囊括了本真的马列主义,还包含了依托其创造性发展的中国化成果。对大学生而言,在社会化领域日渐成为系统性的个体,在生物领域其肌体也已完善并为社会存在奠定了基础,在精神领域可独立思考并趋向稳定。对中介因素而言,包括了教师、教材、教育环境等复杂因素,共同建构起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中介系统。最后在上述各个方面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主体对客体认同的系统性存在。

第二,复杂性。系统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认同的复杂性。此外,在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知和价值倾向形成的两阶段中也存在着复杂性。在认知阶段,大学前的课程教育仅仅是基础性教育,并未涉及深层次的系统性知识;而至大学阶段,依据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规律,两学年的课程教育使得主体的认知体系由零散走向系统。在价值倾向形成阶段,基础教育时期主体对客体的认同目的大多怀有功利之心,价值倾向并不明显;而至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态度则日趋分化。总之,无论从认知过程还是价值倾向形成过程,复杂性伴随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全过程。

第三,层次性。层次性的特征既包含了主客体的层次性,也包括了认同过程的层次性。从主体而言,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高有低,认知程度有深有浅,认同程度有完全、部分和从不三种情形。从客体而言,马列主义和由其创造性发展的中国化成果为两个层次,在每一个层次内部依据不同指标又划分成更为细致的不同层次。从认同过程而言,从零散认知到系统认知,认知提升的每一个过程均存在着层次性;在价值倾向出现分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同态度转变和坚定的层次性。

第四,动态性。动态性的特征既体现在大学生的动态性,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动态性,还包括中介因素的动态性和大学生认同过程的动态性。对于大学生而言,其认知和认同水平伴随着身心发展以及社会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动态的发展过程。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自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时至今日已逾200余年,围绕着马克思所提出的最本真的原理,结合时代的发展特征已经形成了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新成果。正如习近平所言,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2]。在认同的动态性发展中,大学生对理论的认知水平呈现由浅入深,认同态度由功利到分化、由缺乏判断到日渐赞同进而转变为坚定理想信念的动态性发展。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历史机遇

第一,交互性拉近认同距离。自媒体的信息强交互性为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提供了新契机。借助自媒体工具,个体可以即时分享自身思想价值观念,吸引对价值观念认同或一致的个体参与集中进行交流,不断强化彼此认知水平和认同倾向。大学生马克思认同亦可在这样的强交互自媒体时代得到放大,增強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第二,圈群化凝聚群体认同。个性化的生活在脱离现实生活的网络世界中更加活跃。网络世界中的社会化趋势不断加强,当人们形成对某一价值观念的强烈认同后,便在自媒体世界中形成了如同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圈,通过这一交际圈个体发布价值认同观点,不断形成观点和意识的认同和凝聚。因此,借助于新媒体所形成的圈群可以不断增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认同。

第三,灵活性丰富教育手段。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可以借助形式丰富且灵活的新媒体平台得到进一步凝聚和加强。例如,官方媒体通过抖音、微博、微信等平台设置官方账号,通过正能量的视频、文章等讲述最真实的故事,形成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现实挑战

第一,全球化冲击认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态势,在全球化过程中伴随着国家力量的此消彼长,中国正是在这一背景中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在现代自媒体技术的加持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到多样化的内容,正进一步抢占大学生的思想认知,逐步削弱甚至侵蚀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传统权威式的马克思主义筛选、传播机制在全球化时代也日渐式微,新型传播工具极大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把关和监管能力,主流意识传播过程中夹杂着些许充斥着反社会意识形态和域外国家糟粕文化的“噪音”,呈现主流与噪音并存的特征。

第二,多元化冲击认同。文化多元化在全球化浪潮中被进一步增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情感的认同。接受的文化越多元,主流情感认同越弱化。自媒体工具正不断加剧着这一现象,一方面在大学生群体中甚至出现了部分数典忘祖、崇洋媚外的个体。另一方面,在多元化背景下,对主流价值认同的弱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逐渐被削弱,大学生固有的马克思主义情感认同和执行认同在多元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下渐趋错位。

第三,去中心化解构权威。在自媒体的冲击下,每个个体都能形成一个媒体,随时发布自己的状态信息,而每一个个体连接便形成了信息效应的倍增。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对权威信息进行解构,传统主流媒体所凝聚的绝对核心力量日渐消弭。正是在自媒体不断“去中心化”的时代背景中,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价值倾向受到的干扰因素日渐复杂,在复杂因素的诱导下,使得本就对马克思主义认知处于懵懂状态的个体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认同感的下降、边缘化,从而不断冲击和挑战着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引导策略

(一)优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中介因素

中介因素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发挥着关键的影响作用,因此优化中介因素可以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首先,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实践水平。思政教师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现有基础上进行科研创新的人。在大学期间,思政教师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路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体现出对现实世界的科学性指导,更体现着追求共产主义无产阶级对全人类实现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一特点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思政教师之间的关系,思政教师在大学教师中不仅是作为高深知识的占有者,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解读者和传播者以及实践性的验证者,在大学生思考与行动的过程中起到指向作用。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以往僵硬的教条主义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的具有指导性的理论体系,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中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一成不变的文字,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可以得到检验的,并且不断发展的先进的思想开放体系。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的发展环境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1]。科学的先进理论需通过优秀的教师和教学实践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并积极引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自身认同的正确性与科学性,从而不断坚定自身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3]。其次,充分挖掘思政课教材价值。思政教材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是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核心载体,在编写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和极大的包容性,教材中高度概括和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内容是解释和回应社会问题的最佳答案[4]。教师可以通过大学生感兴趣的以及关注度较高的社会现实问题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来进行探究以提高学生的学术参与度以及理论认同感。最后,发挥课堂和网络空间的互补功效。一方面改革思政课堂变理论讲授为师生研究探讨,传统的教师授课模式会让当今习惯多元化学习的大学生产生理论接受疲劳,这就需要我们积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思政教师需要探索新的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不断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生态,如今的网络环境中需要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剔除西方自由主义的功利思想渗透,加强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二)提升自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感染性

列宁指出,任何科学的意识形态都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若在新时代继续延续自身的真理性和科学性,需不断推进理论创新[5]。只有科学地总结过去、把握现在、引领未来的马克思主义才能被大学生所认可并接受,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思政教师循循善诱的一个过程。事物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而前途是光明的,思政教师需要明确这一点并将这一点认识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思政教师只有切实满足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和学习的群体性需求,解决群体社会生活问题并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实际的生活中呈现出来才能得到大学生的积极践行。从自媒体的视角切入看马克思主义研究,大学生的认同过程是由教育者自身的教学能力、教育内容质量的高低以及教育过程的最大参与程度三个维度构成。就一般层面而言,马克思主义认同与认同内容以及教育者两个维度呈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以及发展性三种核心样态。在自媒体的时代背景中,从原生样态特点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交叉性与超越性两种再生样态,并随着时间的发展在实践中显现出了科学性与感染性的特点。因此,我们需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今大学生中的传承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理论创新,同时还需要在之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批判与发展,在保持理论自身科学性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最大化思想渲染,进而最大化地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程度。

(三)强化自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导向性与凝聚力

伴随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自媒体多元化带来的来自各方的非主流意识的冲击和挑战,需要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作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尤其需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这个正在进入意识形态领域过程中的群体导向性和凝聚力。在自媒体向着多元化方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认同在发展过程中所接触的外部客观因素发生了显著变化,来自四面八方的非主流意识文化形态对原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冲击日益明显,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将马克思主义认同纳入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发展是一个可行的路径,这样可以更好地应对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道路上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中所遇到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同时可以提升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认同过程中的所体现出的导向性与凝聚力。一方面,我们需要在马克思主义认同中深入融合更多更全面更广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元素,在实践中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并提倡大学生学习继承上下五千年的优良传统以提升大学生群体在社会实践中的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各方在利益层面需要充分协调来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认同服务,将更多的教学精力放在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需求层面,多方面、多渠道地凝聚社会不同群体的共同的信念来作为支撑,从而有效发挥马克思主义认同工作对大学生群体导向性和凝聚力。

四、结语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体现了大学生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认知关系和态度关系,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过程中呈現出的认同特点以及机遇与挑战,从整体来看有利于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因此,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引导策略应该遵循其特点、机遇与挑战的发展趋势,因势利导,引导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向好发展[1]。

参考文献:

[1]胡海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9.

[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16):6-13.

[3]潘旭阳.自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的机遇与挑战[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0):37-39.

[4]林雯.自媒体时代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J].高校学刊,2019(2):163-168.

[5]郑志康,雒新艳.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35-41.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自媒体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