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群众观研究

2022-01-12司书毓姚旭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内容

司书毓 姚旭

摘  要:习近平群众观①并不是孤立而成的,极具代表性,不仅蕴含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同时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本文主要立足于三个方面,首先介绍了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其次介绍了习近平群众观的主要内容,侧重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理论而展开,详细阐述习近平群众观发展的新高度;最后阐明习近平群众观在新时代的深刻内涵及时代意义,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并提出了具有时代命题的“中国梦”。由此,研究习近平群众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习近平群众观;形成与发展;内容;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1-00-03

人民群众的问题是从古至今都难以忽视的问题,在时代潮流中人民群众的问题在个别和统一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人民群众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也是首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改变,从矛盾的转变来看[1],国家一直把人民需求放在首位,在经济发展中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执政为民,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发展了群众观理论[2],这是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举措。深入剖析与学习习近平群众观的发展思想,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领会、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用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来更深入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于如今的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民群众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人民群众观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同时也是中国不断走向繁荣的立国之根。中国的人民群众观植根于本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吸收了西方政治中的公民思想,并且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洗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的群众观是与科学社会主义保持一致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的群众观真正做到了立足于中国的国情,能够解决中国诸多实际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

“人民”一词在当下多为政治背景下的术语,它是中国共产党得以成立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国家坚强的基石。“人民”一词的历史来源颇久,因此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有各种阐释,但究其根本都是以维护国家的安定发展建立起来的,很大原因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利民、保民思想的深刻影响。早在夏商时期,统治者便有“以民为镜”作为治国之要,而后逐渐发展为民贵君轻的思想。《战国策·齐策四》中的“苟无民,何以有君?”就是此思想的深刻映照,在《贞观政要》中也有“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弃而不用,诚可畏也。”来阐述君民如舟水的紧密关系。因此,中国历代王朝基本上都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生动形象地延续。

我们党从成立以来一直重视吸取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之处,并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对其进行批判继承。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用舟水论来告诫我党干部应顺民心,听民意。在改革开放时期,我党开始进行“以人为本”的政治塑造理念。进入新时代之后,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与政治承诺,要求各级党员干部把民生放在首要位置。此外,习近平同志还引用“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来告诫全党不要做违反民心民意的事情。

(二)继承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历史是人民的历史,因为人民创造历史的首要前提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由此我们必须要追溯到劳动,正是劳动才使得社会不断发展。党必须坚定不移地站在群众这一边,才能在改革中不断取得胜利。在新时代,习近平同志也和马克思一样承认群众的力量,马恩曾说,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建設现代化国家需要群众的力量,群众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力量,他号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力量③。

二、习近平群众观的内容

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群众观,但归根结底都是重视人民,以人为本。党以往四代领导人都秉承着群众思想,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逐步完善党的群众思想。进入新时期,我们党新一代领导人习近平同志也在践行着群众观,并提出了要振兴中华的“中国梦”。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的群众观更加深刻也更加具体,加大力度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大力推行扫黑除恶运动,实现经济和民生的良性发展。从这些举措中可以看出习总书记的群众观在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十分重要,践行并不断发展群众观才会使社会永葆活力,才会使国家不断繁荣强大。

(一)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第一,利益主体是人民群众。我们党一直以来的目标是为了消除贫困从而实现共同富裕,为了这一远大的目标,在进行奋斗的路上必须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因此全党要处理好群众之间的关系,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问题。首先,人民群众是利益的主体,为此习近平同志提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从中可以看到群众必须从改革中获得他们既定的利益,否则以群众为基础的改革必将由群众的力量所推翻。其次,群众所包含的主体囊括者诸多利益不同的群体,群体间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在一些次要利益上群体间存在着利益的冲突点。为此处理协调好群体间的利益问题就成为全党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在处理群众问题上我们党要更加注重民主化与科学化,尽可能地去协调好多方群众存在的利益矛盾。

第二,权力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性是党根本属性,也是党能够永葆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根本依据。党应在权力运用的过程中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党作为一种实现民众利益最大化的工具,不能有违背民意的行为。对此,要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重要地位,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并且要多关注群众对党务工作的看法与建议,从中不断汲取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智慧。同时,要更好地发挥党民主协商的优势,实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3]。

(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磨难的民族,回顾中国的历史从封建王朝到现代化的今天,人民群众一直为着幸福的生活而不断地奋斗着。在中国共产党没有成立之前,群众只能靠着自己的力量去争取美好生活,但这种力量毕竟是分散的没有汇集成强大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党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自觉肩负起为群众谋幸福的责任,将群众的力量不断地扩大。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众对于幸福这个抽象的词语有了更加具体,更加鲜明的轮廓,在民众这种热切的希冀与盼望之下,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伟大的中国梦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针对民众对美好生活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趋势,我们首先要保证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稳步提升的,为此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基础,在这种基础的驱动下,习近平同志提出首先要打赢贫困攻坚战,不要让贫困束缚住人民发展的脚步。此外,习近平同志还提出一系列蓝图发展规划,在经济建设上,要继续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在政治建设中,必须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制度,同时更好地发挥民主协商的优势,保证公民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在社会建设上,要围绕改善民生,提高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加大对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力度以及不断完善基本医疗服务系统。在文化建设上,要加大对文化软实力发展,树立起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基础设施的建立。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要树立起绿色发展的理念,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当中[4]。当务之急就是将党与群众的关系重新紧密地联系起来,为此党员干部要坚守自身的政治责任,要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保证自身的本色属性不变。思想路线方面,党员干部应当树立科学的政绩观,这就要求党员要结合实际情况,不能脱离现实。政绩是衡量党员干部在一段时间内工作情况和工作质量的总和,政绩的好坏关乎一个国家的工作情况。科学的政绩观一定是符合人民的利益,以人民的利益为主。路线方面,党员干部要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习近平指出,做好党的一切工作,必须走群众路线。我们说发扬群众集思广益,绝不是喊喊口号,走走过场,而是要诚心诚意,实打实做④。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工作一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之事。我们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真正为人民办实事,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好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党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四个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三、习近平群众观的时代价值

(一)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习近平群众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也是新时代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仅体现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精神,同时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内涵与思想。习近平在人民的基础上提出了重要的理论“让人民成为改革的主体”,也就是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思想的发展和对邓小平思想的继承。当中国的改革进入关键期的时候,习近平提出了“改革主体论”。这是从改革的实际情况中出发,从实践与现实中去理解和分析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抓住了改革的关键点与核心。习近平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⑤。党性与民性从来不是对立的概念,他们是相辅相成共生共存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我们坚持人民性就是在坚持党性,坚持党性也无法离开民性。

(二)有助于提升党的建设水平

习近平群众观首先是对党的建设的严格遵循。为了有效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要不断完善党建体系为政治上的清明保驾护航。这个体系的建设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并接受群众的监督。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党的建设能够不断向前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人民群众的推动力量。他要求不仅要建立一个纯洁的政党,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人民满意的政党。明确要求在新时期不断强化人民群众的引导与宣传,在整个社会弘扬反“四风”的社会风气,彻底转变党员干部腐化的思想观念。践行习近平群众观有助于推动党建工作的进行。习近平群众观是在具体时代要求下和具体实践中应运而生的。面对当前的国际大趋势,切实保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优势,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发展党的群众观点,而习近平群众观正是顺应时代要求的科学思想[5]。

(三)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习近平的群众观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现阶段中国的发展以中国梦为依托,落实在生活層面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有了质的突破,为政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习近平同志提出全党在筹划各项工作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其根本目的是让群众摆脱贫困。在十九大的报告中,他指出涉及重大决断时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真正将群众观贯彻落实。最后,在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种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妄想动摇我党深厚的执政根基。习近平同志的群众观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密切党群干部关系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也利于保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回顾我们党发展的历史,在每一次的关键时期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没有人民群众就没有党的兴旺发展。在我们改革的关键期,要继续保持和发展党群关系来保证和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能力与水平。

(四)提出了复兴中华的中国梦时代命题

“中国梦”这一概念最早是在习近平同志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而提出来的。中国梦不仅仅是广大群众的梦想,同时也包含着国家、民族、个人三个方面的价值追求与努力。中国梦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实现中国梦就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拼搏精神与创新精神。习近平人民群众观保证了群众可以积极参与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凝聚了真正的中国力量,扩大了实现中国梦的群众基础。党和政府要理解群众的情感,满足群众的合理需要,调动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共享祖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实现中国梦的路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只要党和政府扛起人民这面大旗,将人民的力量汇集到一处,中国梦对我们来说就不是一个梦而是可以触碰到的现实。

四、结语

人民群众的思想观从来不是一句空谈,也不是一句口号,它背后承载的是亿万人民群众深深的期盼与意愿。党的繁荣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国家的繁荣也与人民群众共生共存。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多少年来的风风雨雨都与人民群众同心协力。正是因为党与政府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尊重人民独特的创造力,国家才可以在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中安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开菊.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8.

[2]郭从伦.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理论、意义及途径[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3(3):1-5.

[3]尹熙祥,李章新.竹溪县政协协商为民的实践与思考[J].世纪行,2015(3):29-31.

[4]刘天华.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历史演变与实践创新[J].学理论,2014(13):7-9.

[5]吴秀才,马树颜.习近平群众观研究述评[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9(2):45-49+54.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内容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习近平廉政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