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内镜下摘除术后外敷中药穴位敷贴对预防复发的作用
2022-01-12窦英磊
窦英磊
【摘要】 目的 探讨肠息肉内镜下摘除术后外敷中药穴位敷贴对预防复发的作用。方法 将2019年6月至2021年9月期间医院收治的60例肠道湿热型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组间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病变位置均衡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内镜下摘除术治疗,术后均首先给予常规的健康教育、必要的护理以及生命体征动态监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外敷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6.67%(P<0.05)。结论 肠息肉内镜下摘除术后外敷中药穴位敷贴能够有效预防疾病的复发。
【关键词】 肠息肉;内镜下摘除术;神阙穴;穴位贴敷;复发
中图分类号 R2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2)01-013-03
肠息肉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多发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习惯以及饮食结构地不断改变,近年来肠息肉临床患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1]。肠息肉是一种局部黏膜出现增生,从而形成单发性或者多发性的黏膜隆起样病变,某些患者会因此而导致腹部疼痛以及大便出血等方面的临床症状[2]。虽然大部分肠息肉均属于良性病变,但是也有部分病变可能恶化,临床治疗方式主要为采用手术对病灶加以切除[3]。目前,臨床上常采用内镜下摘除术对其加以治疗,其对机体创伤较小,且出血量小,对术后患者恢复具有重要促进作用[4]。为了加快病情恢复速度,术后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中医干预措施在临床上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因此,应该强化术后中医干预治疗[5]。研究主要探讨了肠息肉内镜下摘除术后外敷中药穴位敷贴对预防复发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9月期间医院收治的60例肠道湿热型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年龄均在18岁以上;经临床相关诊断,均确诊为良性肠息肉。排除标准:排除并发其他胃肠道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女性;手术禁忌证者。所有患者对本研究治疗方案知情,且自愿签署医院发放的治疗知情同意书。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按照患者组间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病变位置均衡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均为30例。对照组男、女性患者数分别为17例、13例;年龄最小为38岁,最大为70岁,平均50.20±10.21岁;BMI水平为19.80~24.40,平均22.29±1.20;病变所在位置:直肠、乙状结肠、升结肠以及横结肠分别为10例、9例、8例及3例。观察组男、女性患者数分别为18例、12例;年龄最小为36岁,最大为72岁,平均51.05±10.18岁;BMI水平为19.90~24.80,平均22.34±1.25;病变所在位置:直肠、乙状结肠、升结肠以及横结肠分别为11例、9例、7例及3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内镜下摘除术治疗,术后均首先给予常规的健康教育、必要的护理以及生命体征动态监测。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外敷中药穴位敷贴治疗,中药敷贴的具体组方包括:黄连3g,丹皮6g,乳香6g,没药6g,冰片2g。将上述组方研磨成沫之后加入石蜡油调制成糊状进行备用,选择神阙穴位进行贴敷,每天上午9点开始贴敷,下午14点取下,每天贴敷时间为6h,连续贴敷2周。
1.3 观察指标
(1)相关指标:包括胃肠道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
(2)疼痛症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症状加以评价[6],分值从0~10分范围之内变化,0分表示无任何疼痛症状,10分表示剧烈疼痛,患者疼痛症状随着分值增大而变大。
(3)生活质量状况: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状况进行评价[7],主要包括生理、躯体、情感职能等8个维度,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佳。
(4)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加以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对比分别采用t检验与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相关指标水平对比
观察组患者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及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F-36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愈及复发情况对比
观察组治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肠息肉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道黏膜病变,其发病率非常高,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肠息肉类型为腺瘤性息肉,其癌变风险较高。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内镜下息肉摘除术进行治疗,该术式具有创伤小、恢复速度快等方面的优点,然而仍然有一些患者术后会出现迟发性出血、腹部疼痛、腹泻以及发热等并发症[8-10]。
祖国医学认为,肠息肉归属于“息肉痔”等范畴,主要是由于湿热相结、下注肠道等方面的原因所引起的。祖国医学认为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会使得元气、经脉受损,气血亏虚、气滞血瘀以及脾胃失和等,从而使得胃肠功能受损。胃失和降、脾失健运会对患者营养摄入产生影响,进而对患者术后康复产生较大的影响。穴位贴敷疗法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中医经脉学说,选择一定的俞穴,然后使用适当的药物对其加以贴敷,通过对经络产生刺激作用,对脏腑阴阳进行调理,疏通经络气血等,从而有效预防疾病的复发[11-12]。术后给予神阙穴位贴敷,能够缓解腹部胀痛以及降低出血风险的发生[13]。该穴位位于脐中央位置,在任脉之上,任脉属于阴脉之海,与多条静脉之间交会。本研究所使用的穴位贴敷中药,方中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乳香,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冰片,通诸窍、散郁火、开窍醒脑、去翳明目、消肿止痛。诸药合用,共奏促进胃肠道平滑肌收缩能力的恢复、改善消化系统活动等方面的功效。
综上所述,肠息肉内镜下摘除术后外敷中药穴位敷贴能够有效预防疾病的复发。
4 参考文献
[1] Hassan C,Repici A. Preface to gastrointestinal polyps[J]. 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2017,31(4):357.
[2] 王海兵.内镜下胃息肉摘除术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6):243-244.
[3] 袁夕凤.结肠镜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护理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6):47-49.
[4] Adler JM,Pohl H.Extending a healthy resection margin for large polyps:More may not be better[J].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2016,84(6):1007-1009.
[5] 张新芳,孟亚熙.优质护理服务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在大肠息肉行电凝电切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广东医学,2016,37(2):318-320.
[6] 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3.
[7] 李鲁,王红妹,沈毅,等.SF-36 健康调查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其性能测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2):109-113.
[8] 赵爽,温艳惠.肠息肉内镜治疗术后并发症回顾性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8):127-129.
[9] 冷冰潔,王晓,杨小毅.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治疗后发生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1):112-113.
[10] 朱瑞农.胃肠息肉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33):15-18.
[11] 潘林梅,孙亦农,邱碧菡.经穴位给药的研究应用现状及问题探讨[J].中医外治杂志,2011,20(5):3-6.
[12] 贺艳萍,肖小芹,邓桂明,等.中药穴位贴敷作用机理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3):134-136.
[13] 张薇.中医护理方案对无痛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影响[A].国际数字医学会.2017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论文集[C].国际数字医学会,2017:2.
[2021-11-08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