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教您顾护脾胃
2022-01-12
王庆其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兼职教授等,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师承导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顾问、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专业委员会顾问。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心身疾病及其他内科杂病等,积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门诊时间:周四、周六下午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主腐熟,脾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要想长寿首先要学会养脾胃。可是现代人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饮食起居不规律,脾胃出问题的情况很常见,这其中以功能性消化不良最为普遍。国家级名老中医王庆其根据《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总结出一套补火生土法,能帮你摆脱胃胀、胃痛、烧心、早饱等问题。
腹胀、早饱、烧心、腹痛、腹泻、便秘,上述症状您中招了几个呢?王老告诉我们,出现这些症状时,要先做胃肠镜排除器质性消化不良,而如果没有器质性病变又有上述症状,说明属于脾胃失调导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会慢慢发展为器质性消化不良,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就随之而来了。
王老告诉我们,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最常见的脾胃病,现代人贪凉饮冷的行为最容易伤脾胃,而补火生土法就适用于普通人养脾胃。
王老的一位老年患者,常年腹胀、打嗝,容易肚子饿但一吃就饱,大便或者秘结或者溏薄。该患者看过很多医生,也吃过很多帮助消化、增加胃动力的药,消化系统的症状却丝毫不见好转。最后该患者找到王老,王老用健脾补气、补火生土的方法调理,一月余他的症状便开始逐渐减轻,直至完全康复。
1.补火生土之良药——干姜
姜有生姜、干姜的不同,皆有温中祛寒的作用,但又各有所长。姜生散干守,干姜其性散不如守,守而不走,故能由胃达肺而无泄邪、出汗、止呕、行水之长。
王老告诉我们,干姜是一味补火生土的良药,可以增强胃动力。干姜为姜料植物姜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湖南等地,历代以四川建板场者为佳品,其块大、肥壮、皮细、肉白多粉,称为干姜。干姜味辛、大热,归脾、胃、心、肺经。干姜功能温中,回阳,温肺化饮,为温中土之专药,温中回阳之要药。
生姜汁温中止呕作用胜于生姜,又有豁痰作用,多用于治寒性呕吐及寒嗽多痰者,常用于日常调理散外寒。干姜则善于祛内热、温中,多用于脾阳不足或急症抢救。因此,王老主张经常拉肚子、腹痛、大便稀溏等平素就脾阳不足的人用干姜,偶尔感受外寒用生姜。
2.补火生土养胃茶
王老教大家用干姜搭配其他几味药,组成补火生土养胃茶。
【组成】党参12克、炒白术12克、干姜3克、薏苡仁15克、甘草6克、藿苏梗12克。
【功效】健脾益气,温中祛寒。
【主治】脾胃阳虚证,证见稍食即胀、早饱、烧心、腹痛、饮食稍多即吐、呃声低长无力,大便溏薄或干结便秘等。
【方义】党参、白术、薏苡仁健脾补气化湿,干姜温中祛寒,甘草调胃气补中气,藿香和苏梗芳香化湿。
【用法】煮水代茶饮。
【禁忌】舌质红、口干、大便秘结等阴虚人群不适合吃干姜。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病和胃病可以从寒热进行区分:胃病易伤津液,病多从燥化、热化,故以热证、实证多见;脾病多从湿化、寒化,故以寒证、虚证多见。
脾与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临床上脾胃同病的人比较多见,单纯脾病或胃病的比较少,所以治疗上要脾胃同治。
王老擅长用药性相反的两味药,组成对药来治疗脾胃病。干姜与黄连正是帮助我们调理脾胃的黄金对药,可谓治疗脾胃虚寒的“黄金搭档”,一寒一热,相辅相成,辛开苦降,针对寒热兼夹的脾胃病非常合适。
黄连: 清胃热,适用于口舌生疮、口渴欲饮。
干姜: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胃怕冷、腹泻。
很多人认为脾胃病是吃出来的,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在门诊中,经常可以遇到常年吃药,病情却反反复复好不了的患者。究其原因,王老认为很多人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忽视了一个和饮食没关系的重要因素——心理因素。
数据统计也显示,对570例均经胃镜、肠镜确诊的脾胃病患者进行调查,发现有75%左右患者存在同一种问题,脾胃病的病程及严重程度,与心理因素呈显著相关性。
长期的忧郁焦虑,再加上有器质性的病变,用常规的治疗胃肠病的药没有疗效,往往会发展为难治性脾胃病,甚至最后演变为胃癌。
对于被这种难治性胃病困扰的患者,王老带来了一杯代茶饮,能帮我们疏肝健脾,缓解情绪不畅导致的脾胃问题。
疏肝健脾茶
【组成】山药6克、炒薏苡仁6克、陈皮3克、甘草3克、代代花3克、枸橘李6克、大枣6克、焦山楂6克、蜂蜜適量。
【功效】健脾理气,疏肝导滞。
【主治】长期被负面情绪困扰,且患有难治性脾胃病的人群。
【方义】山药、薏苡仁健脾理气;陈皮、枸橘李、代代花、焦山楂疏肝理气消导;大枣、蜂蜜和胃。
【用法】将药材煮水后,放到温热状态,加蜂蜜改善口感。胃酸过多的人不要加蜂蜜,会加重反酸。
【适宜人群】适宜于情绪不好的脾胃病患者,有胃炎、常规的治疗方法无效的人群。
王老告诉我们,胃溃疡、胃息肉和萎缩性胃炎都属于癌前疾病,癌前疾病如果不重视很可能演变为胃癌。这里的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癌前病变主要是肠腺化生和异型增生,这是病理概念,癌前疾病是一个临床概念。据统计,胃溃疡的癌变率约为5%,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
胃息肉的癌变率则根据息肉的性质不同波动在15%~50%。临床统计数据显示,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为30%~50%,绒毛型息肉的癌变率为15%~40%,弥漫性息肉的癌变率为20%。多发性息肉以及遗传性家族性息肉病属于癌变率相对较高的胃息肉。
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则与疾病的存续时间以及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持续5~10年的萎缩性胃炎有3%~5%的癌变率,10年以上则有10%左右的癌变率。如果病情发展,由萎缩性胃炎进展为轻度异型增生且持续10年以上,则有2.5%~11%的癌变率,继续进展至中度异型增生并持续10年以上则有4%~35%的癌变率。重度异型增生的癌变率则会增长至10%~80%。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络脉理论,后经历代医家的丰富和完善,发展到近代为吴以岭院士的络病论,已经较为成熟地解释了胃部癌前疾病的特点和规律,即内外致病因素伤及脾胃后,脾胃脉络不通,日久,痰瘀毒三种病理因素互结于脉络,愈演愈烈,最终演变为癌症。多年的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运用络病理论调理胃部癌前疾病,确实有很好的效果。
按照中医辨证,胃部癌前疾病可分为络脉不通的实证(实邪阻络)、虚证(络虚不荣)和虚实夹杂三类情况,分清类型,才能对症施治。
1.脾胃络脉不通实证(实邪阻络)
脾胃络脉不通实证分为气滞、血瘀、痰湿、毒聚四种情况。
气滞即络气郁滞,常表现为胸脉胀痛、腹满纳呆、肢体酸麻等症状。血瘀即络脉瘀阻,常表现为疼痛、麻痹不仁、出血、青筋显露、舌紫有瘀斑等症状。痰湿即络脉痰阻,常表现为胃痞、食少、神疲乏力、四肢困倦、大便溏薄、舌苔腻等症状。毒聚即络息成积,常表现为息肉、腺瘤、微瘕积(肠腺化生、异型增生)等。
针对脾胃络脉不通的实证人群,王老推荐了两款祛邪通络粥。
肝气犯胃方
【组成】粳米100克、萝卜250克、鲜姜3块、焦六曲9克。
【功效】温中理气,健脾疏肝,止呕化痰,消食调中。
【主治】脾胃络脉不通实证。
【方义】粳米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萝卜疏肝理气,消食化痰,兼利二便;鲜姜健脾温中,止呕祛痰;焦六曲健脾和胃,消食调中。
【用法】煮粥食用即可。
【适用人群】此方有助于理气养胃消食,适合有打嗝、胀气、便秘的脾胃络脉不通实证人群。
食积方
【组成】粳米100克,神曲15克,谷芽、山楂、白糖适量。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主治】脾胃络脉不通实证。
【方义】粳米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神曲健脾和胃,消食化积;谷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山楂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
【用法】同煮为粥,早晚皆可服用。
【适用人群】适合痞满胀满、不消化、没有饥饿感的脾胃络脉不通实证人群。
【注意】泛酸人群少加糖。
2.脾胃络脉不通虚证(络虚不荣)
虚证一般是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引起的,以补虚通络为治疗原则。
络虚不荣的症状主要有脉搏细软无力、舌质淡白、大便溏薄、食欲不振、形容消瘦、神疲乏力、精神不振、面色不华等。
补虚通络治虚证
王老推薦了两款粥方,可以补虚通络调胃疾。
牛乳粥
【组成】粳米50克、蜂蜜50克、鲜牛乳200克、陈皮6克。
【功效】补虚益气,健脾和胃。
【主治】脾胃络脉不通虚证。
【方义】粳米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蜂蜜可以润肠通便;鲜牛乳补虚损,益肺胃,养血生津;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用法】粳米与陈皮同煮为粥,煮熟时加入牛乳及蜂蜜后即可服食,早晚皆可服用。
【适用人群】此粥可以安神补虚,适合大便不通的胃络不通虚证人群。
山药羊肉粥
【组成】粳米250克、羊肉25克、鲜山药300克、焦山楂10克。
【功效】温肾补脾,补阳固肾。
【主治】脾胃络脉不通虚证。
【方义】粳米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羊肉温中暖肾,益气补虚;鲜山药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焦山楂消积开胃,兼能止泻。
【用法】同煮为粥,早晚皆可服用。
【适用人群】此粥健脾补肾温阳,适合怕冷的阳虚型胃络不通人群。
3.脾胃络脉不通虚实夹杂
王老发现临床上更多的胃病患者是虚实夹杂的,或者本虚标实,本是气血阴阳的亏虚,标是气滞、血瘀、痰湿、毒聚。治疗则既要补虚又要祛邪,消补兼施。
虚实夹杂的症状表现,一般是气血阴阳当中某一虚象,再加之气滞、血瘀、痰湿、毒聚之中的某一方面。当然,在临床当中往往还要辨别虚多实少,还是虚少实多,来确定以补虚为主,还是以泻实为主,辨证和治疗均较为复杂。
虚证的常见症状有消瘦、乏力、纳差、困倦等。实证则常见胀气、疼痛、泛酸、便秘等。
日常生活中,王老建议虚实夹杂的患者可以用祛邪养络汤调理,但是情况严重的人,还是需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和治疗。
邪养络汤
【组成】胡萝卜100克、淮山药100克、莲子20克、焦神曲6克、焦山楂6克、陈皮6克、老红糖2小块。
【功效】理气健脾,消食导滞。
【主治】脾胃络脉不通虚实夹杂证。
【方义】胡萝卜理气健脾,消导化滞;淮山药健脾补肺;莲子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兼能养心安神;神曲和山楂健脾和胃,消食化积;陈皮理气健脾;老红糖补血。
【用法】共同煮汤服用即可。
(编辑 车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