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022-01-12庄华庆蒋华杨怡静
庄华庆 蒋华 杨怡静
经动脉化疗栓塞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肝癌最常用的介入手段之一,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准确判定病灶情况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基于数字医学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是肝癌诊断与介入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1]。但是,常规的DSA技术在显示肿瘤供血动脉时容易因前后血管的交叠而无法区分,通常需要多次造影,这会使患者遭受更多辐射,延长手术时间,甚至影响手术效果。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数字成像技术,该技术利用三维成像原理能够清晰显示病灶及周围血供情况,其图像显示效果优于常规DSA[2-3]。本院为提高肝癌介入治疗效果,引入了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现将其应用成效回顾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在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04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4];②肿瘤病灶<5个;③无影像扫描禁忌证;④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⑤患者或家属对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心、脑、肾病史者;②有严重腹水者;③门静脉主干完全栓塞者;④肿瘤直径<1 cm者;⑤不能充分配合临床治疗者。按照检查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54例行旋转DSA三维重建,纳入三维组,其中男34例,女20例,年龄52~77岁,平均年龄(60.78±7.92)岁,分化程度:低分化12例、中分化18例、高分化24例,疾病分期:Ⅲb期10例,Ⅱb期18例,Ⅱ期26例;50例行常规DSA,纳入常规组,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51~75岁,平均年龄(59.82±8.61)岁,分化程度:低分化9例、中分化21例、高分化20例,疾病分期:Ⅲb期11例,Ⅱb期19例,Ⅱ期2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二、研究方法
仪器设备: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Allura Xpe FD20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3DRA工作站,美国Mark V Provios高压注射器。造影剂选用德国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的碘普罗胺注射液(国药准字J20180042)。
常规DSA:患者取正体位(必要时可增加斜位),Seldinger穿刺右股动脉,先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再行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造影剂浓度300 mg I/mL。造影流率5~6 mL/s,每次15~18 mL,压力限制150~300 PSI,摄影帧数3~6 fp/s,成像模式IADSA,注射延迟,曝光延时1 s。
旋转DSA三维成像:在血管造影系统Xper模块上选择Abdomen 3D roll位,除去周围障碍物,将探测器升高到SID最大,移动机架到适当位置,移动床面让图像正中心显示感兴趣区域,Store1按钮闪烁后机架开始运行,长按Recall1按钮直至机架停止运行。Store2按钮闪烁后,长按Recall2按钮使机架运行至开始位置,机架停止运动后松开按钮。对高压注射器进行参数设定,造影剂浓度370 mg I/mL,首先按照12 mL/s的流速注射24 mL,然后按照6 mL/s的流速注射24 mL。注射完成后进行曝光旋转并采集图像,曝光延时1 s。采集图像后传送至3DRA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利用3DRA工作站做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遮盖(SSD)处理,对各后处理程序的阈值进行调整后,从各个角度的三维空间观察血管图像。手术医师可单独设定机架角度,指导手术插管。
三、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造影剂用量、碘油沉积完全率、超选择动脉插管成功率、手术时间。
由两名资深的影像学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图像清晰度,即甲级片(无伪影或异物影,血管边缘清晰,图像信噪比高,肝段动脉和亚段动脉完整,肿瘤及其供血动脉位置关系明确)占比;②动脉(肿瘤侧支循环血管、肿瘤供血动脉、小病灶侧支循环、小病灶供血动脉)及小病灶显示率;③肝动脉分级检出率,肝动脉左右支为1级,肝动脉属支及分支为2级,其他区域为3~4级。
四、疗效评价
手术疗效标准参考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5]:病灶全部消失,且能维持至少4周为完全缓解(CR);肿瘤最大直径与最大垂直直径乘积至少缩小50%,其他病变无增大,且能维持至少4周为部分缓解(PR);肿瘤最大直径与最大垂直直径乘积缩小不足50%或增大不超过25%,且能维持至少4周为病情稳定(SD);肿瘤最大直径与最大垂直直径乘积增大超过25%为病情进展(PD)。总缓解率=(CR+PR)/总例数×100%。
五、统计学分析
结 果
一、造影剂用量、碘油沉积完全率、超选择动脉插管成功率、手术时间对比
与常规组相比,三维组的碘油沉积完全率、超选择动脉插管成功率更高(P<0.05),手术时间更短(P<0.05),两组的造影剂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造影剂用量、碘油沉积完全率、超选择动脉插管成功率、手术时间对比
二、图像清晰度对比
三维组中甲级片50张,占92.59%(50/54),常规组中甲级片34张,占68.00%(34/50)。三维组的甲级片占比明显高于常规组(χ2=10.109,P<0.05)。
三、动脉及小病灶显示率
三维组的肿瘤侧支循环、肿瘤供血动脉、小病灶、小病灶供血动脉、小病灶侧支循环显示率分别为50.00%(27/54)、100.00%(54/54)、25.93%(14/54)、25.93%(14/54)和31.48%(17/54);常规组的肿瘤侧支循环、肿瘤供血动脉、小病灶、小病灶供血动脉、小病灶侧支循环显示率分别为24.00%(12/50)、100.00%(50/50)、6.00%(3/50)、6.00%(3/50)、0(0)。两组的肿瘤供血动脉显示率一致,相比常规组,三维组的肿瘤侧支循环显示率、小病灶显示率、小病灶供血动脉显示率、小病灶侧支循环显示率均明显更高(χ2=7.488、7.538、7.538、18.817,P<0.05)。
四、肝动脉分级检出率对比
三维组的肝动脉1级、2级、3/4级检出率分别为100.00%(54/54)、100.00%(54/54)和96.30%(52/54),常规组分别为100.00%(50/50)、98.00%(49/50)和68.00%(34/50)。两组的肝动脉1级、2级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091,P>0.05);但是三维组肝动脉3/4级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组(χ2=14.524,P<0.05)。
五、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
三维组中CR 16例、PR 22例、SD 15例、PD 1例,总缓解率为70.37%(38/54);常规组中CR 7例、PR 15例、SD 15例、PD 13例,总缓解率为44.00%(22/50)。三维组的总缓解率明显高于常规组(Z=6.325,P<0.05)。
讨 论
既往临床主要采用传统DSA技术来评估肿瘤周围供血情况,其利用X线投照体位,在供血血管超选择下能够明确相关诊断信息,但由于肿瘤供血动脉较易发生血管影像重叠,所以血管图像的清晰度并不理想,进而影响到TACE的治疗效果[6]。本研究发现常规DSA检查的甲级片占比仅为68.00%,这也反映出常规DSA的图像清晰度并不高。相比常规DSA,旋转DSA三维重建组的甲级片占比明显更高,达到了92.59%。说明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获取的图片清晰度要比常规DSA更高,这与同类文献报道相符[7]。这是因为两种DSA技术的工作原理存在差异,旋转DSA三维重建利用C臂机在DSA X线管曝光时对患者进行环绕旋转,该操作能够获得更加丰富、准确的减影图像和充盈图像。另一方面,相比常规DSA的二维成像机制,DSA三维成像技术对肝肿瘤供血血管解剖信息的展示更加立体、全面、清晰,并且对微小肿瘤病灶、异常病变有更好的显示率,所以图像质量更好[8-9]。
本研究显示:三维组的肿瘤侧支循环显示率、小病灶显示率、小病灶供血动脉显示率、小病灶侧支循环显示率以及肝动脉3/4级检出率均比常规组更高。这证实了常规DSA对肿瘤侧支循环、隐蔽小病灶、微小供血动脉的显示效果不佳,而旋转DSA三维重建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其能充分显示各微小病灶及血管,肿瘤血管显影质量较好。陈国慧[10]的报道指出,在肝癌介入治疗中引入旋转DSA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肿瘤及周围血供情况,其临床应用优势比常规DSA更显著,这与本研究结果相符。本研究显示,三维组的碘油沉积完全率、超选择动脉插管成功率要比常规组更高,手术时间比常规组更短。这是因为旋转DSA三维重建能够立体展示肝癌病灶大小、位置、形态,以及病灶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术中应用该技术可提高血管超选择及穿刺定位的准确性,所以患者的超选择动脉插管成功率更高,同时在注入造影剂后也更有利于碘油的完全沉积,进而缩短手术时间[11]。
本研究显示三维组的总缓解率要比常规组更高,这与朱武刚等[12]的报道相符。由此说明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肝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这可能是因为肝脏肿瘤的血供丰富,肿瘤供血动脉常和其他动脉血管重叠,常规DSA难以区分重叠血管,所以在介入治疗中很难完成逐支靶血管的介入栓塞,并且还有可能发生错误插管,进而影响治疗效果。旋转DSA三维重建能够消除血管重叠,临床医师在其协助下能够轻松找到最佳的投射角度,提高肝脏血管分流的显示率,获得最佳的显影效果,准确插管,实现逐支靶血管的介入栓塞,进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13]。
综上所述,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清晰显示微小病灶及供血动脉,图像清晰度且分辨率较高,能够提高肝癌介入治疗的插管成功率,保证精准度,提高治疗疗效。值得注意的是,旋转DSA三维重建与常规DSA在图像信噪比、血管边缘清晰锐利度方面仍有差异,前者所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的碘浓度更高,这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14]。旋转DSA需要患者变换多种体位配合,这可能并不适用于重症患者。此外,三维重建对操作者的图像后处理能力及知识有较高要求,否则可能影响到检查结果及图像质量。目前,对于旋转DSA技术存在的失真及畸变校正仍是临床研究的重难点[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