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共振成像诊断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临床准确率探讨

2022-01-12马利军通讯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2期
关键词:髋臼股骨头磁共振

马利军,苏 宁(通讯作者)

(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影像科 内蒙古 包头 014040)

临床将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根据形态学的特点分为Aam型和PinAer型[1],其中,Aam型是由于股骨头颈交接处形态的发生异常改变所致;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发生主要是因股骨近端和髋臼盂缘间解剖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或长时间异常外力作用下对解剖结构正常胆髋关节造成影响,导致股骨近端异常碰触到髋臼盂缘所造成的微型创伤,从而导致关节盂缘和软骨上出现异常退变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髋关节的活动范围,同时会诱发腹股沟慢性疼痛等。PinAer型病因机制是髋臼缘、髋臼唇覆盖广泛所致。目前关于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影像学特点仍在初级研究阶段[2]。本研究旨在明确磁共振成像(MRI)用于诊断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临床价值及准确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5月—2019年10月我院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80例。纳入标准:①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股骨头颈的交接处及髋臼部位的形态变化异常。②髋关节或/和腹股沟部位疼痛感强烈。③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对知情文件进行签署者。排除标准:既往接受髋关节手术治疗;先天性局部骨骼结构异常者;存在明显外伤史者。罹患有髋关节结节、股骨头坏死以及滑膜炎等合并症者。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25~78岁,均龄(45.87±3.29)岁;其中,左单则病变共计43例、右单侧病变共计37例;病程4个月~13年,平均(4.26±0.27)年。将股骨头或股骨头颈移位形态异常的45例患者列为A组,另35例列位B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诊断仪器1:诊断仪器选择德国西门子Verio 3.0T磁共振仪,腹部八通道相控阵线圈对所需图像准确采集并获取有效信息。80例病患以FS-T2WI序列扫描(矩阵按照256 mm×256 mm;FOV 360 mm×360 mm;TE 65 ms参数设定;层厚按照3.0 mm;TR 2 260 ms参数进行设定)进行扫描。再行DFSE序列扫描:首先,①斜矢状位:应用脂肪饱和抑制DFSE序列对与患者股骨颈平行的长轴进行扫描,TE参数设定为25 ms、65 ms;TR参数按照2 260 ms予以设定。其次,②斜冠状位:于斜轴位图像上与髋臼前后缘垂直位置,实施连线扫描操作,并通过脂肪饱和,可抑制DFSE序列,相关参数参照斜矢状位进行设定,确保其一致性。SFSD序列扫描的视野,按照200 mm参数进行设定,层间距按照0.3 mm参数进行设定、层厚按照3.0 mm进行设定、矩阵按照320×224参数进行设定。

诊断仪器2:纳入病患均采取MRI诊断,诊断设备选择德国西门子Verio 3.0T磁共振仪,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双下肢保持自然平伸状态,对患者进行扫描时,按照常规轴位及冠状实施连续扫描,轴位扫描序列选择T1WI和STIR,冠状位扫描序列选择T1WI和T2WI,层厚按照4 mm参数进行设定,矩阵按照512×512进行设定。T1WI扫描按照TR 656/681参数进行设定,TE 11,回波琏8;T2WI扫描参数:TR 4 230,TE 11,回波琏8;STIR扫描参数:TR 5 000,TE 28,TI 13。

1.3 评价标准

1.3.1图像质量 由影像科2名经验丰富的医生对FS-T2WI、DFSE不同序列下所获取的图像质量等级进行准确评估,优级评定标准[3]:髋臼唇轮廓清晰,且各结构及软骨信号显示也较为清晰;骨髓中的脂肪信号抑制程度比较彻底;信噪比高。良级评测:髋臼唇和软骨检查较好;骨髓中的脂肪信号抑制明显;信噪较好。差级评测:髋臼唇软骨检查显示良好,但骨髓中的脂肪信号仍无抑制,信号源模糊,且信噪比结果显示较差。

1.3.2磁共振诊断 由2位专科医生共同参与阅片,对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的髋关节、软骨图像信息进行客观准确分析,再统一分级。0级评测:关节软骨检查显示正常,即便软骨呈均匀弥漫性,逐渐变薄,但关节软骨表面光滑即表示患者关节软骨正常。1级评测:软骨分层的结构经检查显示消失,软骨内病灶存在局限性,且该区域信号水平较低,软骨表面显示比较光滑。2级评定标准:软骨表面的轮廓不规则,呈轻中度。软骨缺损深度在全层厚度中占比1/2。3级评测:软骨表面轮廓不规则,在全层厚度中,测量软骨缺损的深度结果显示占比1/2,但无法完全剥脱。4级评测:软骨经检查显示,全层缺损,且顺利剥脱;软骨下骨质完全暴露,或者伴有软骨下骨质信号的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磁共振序列扫描的图像质量比较

DFSE序列扫描的图像质量优于FS-T2WI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磁共振序列扫描的图像质量比较[n(%)]

2.2 两种磁共振序列扫描的阳性率比较

DFSE序列扫描的阳性率高于FS-T2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磁共振序列扫描的阳性率比较[n(%)]

3 讨论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临床又有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之称,髋臼盂缘于股骨近端之间解剖异常所致疾病发生。部分患者虽然解剖正常,但髋关节在异常外力长期作用下,可促使髋臼盂缘异常接触或碰触到股骨近端,是微型创伤的主要因素,继而导致关节软骨退化,甚至会引发关系盂缘的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限制髋关节的活动范围,患者的腹股沟部位往往会感觉到慢性疼痛[4]。磁共振关节造影通过在患者关节腔内注入适量造影剂实现关节囊扩张的目的,有利于鉴别关节的囊于盂唇,诊断髋臼盂唇病灶的可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其属于创伤性操作,往往会对关节周围的血管造成破坏,甚至会损伤神经功能,且感染率较高,因此难以在临床推广使用。3.0T磁共振以高信噪比、高分辨率为主要应用优势,用于诊断软骨、髋臼盂唇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但FS-T2WI常规序列仅在Ⅲ级以上的髋关节撞击综合征诊断中具显著优势,而DFSE序列对前后髋臼唇的垂直断面图像可及时有效获取。研究表明,MRI影像学显示,关于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大多会出现股骨头联合处前上缘骨性凸起现象,股骨头变化特点为非圆形,髋臼部位变化特点为前突或唇骨化等。根据病源形态学改变,可将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细分为Aam型及PinAer型。前者是头颈交界处直径异常增大或移行区域的凹陷消失,以上因素是导致股骨头向髋臼内运动期间出现卡压异常的主要因素,患者以关节面软骨变化为主要表现,甚至会发生撕裂、剥离、脱落等严重病变情况,最终导致髋臼唇分离于髋臼的骨缘部位后形成骨赘[5]。后者是由于髋臼缘覆盖较多或骨质延伸改变,上述因素可导致髋关节屈曲、内旋、外展运动中,股骨头颈交界的部位反复接触髋臼唇的线性状况,然后髋臼唇会表现有断裂和硬化[4]。结果显示,DFSE序列扫描的图像质量优于FS-T2WI扫描。DFSE序列扫描的阳性率为76.25%,高于FS-T2WI的28.75%(P<0.05)。

综上所述,磁共振成像技术用于髋关节撞击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显著,临床准确率会更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髋臼股骨头磁共振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方法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治疗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改良髋臼横韧带定位法植入髋臼假体的准确性研究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
多孔钽杯及钽金属垫块在Paprosky Ⅲ、Ⅳ型髋臼缺损翻修中的应用研究
不同粗细通道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