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现状与展望
——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2022-01-12马会君杜人淮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高质量经济研究

马会君,杜人淮

(国防大学 政治学院,上海2016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在不同领域逐渐呈现出“三期叠加”“四降一升”和“三大失衡”等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不同的场合提出“经济工作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1]、“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3]、“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4]等重要论述,为我国经济发展开出了“药方”、指明了方向。为了系统分析把握学界对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状况和进展情况,本文选取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重要论述后,学界有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文献为研究对象,综述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方法、热点和内容四个方面的研究现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17年—2021年间的CSSCI来源文献作为研究样本,在高级检索中按照“篇名=经济+高质量发展,模糊”并且“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模糊”检索相关文献,剔除会议通知、心得体会、综述等非关联和非研究性文献后,最终得到548篇文献,检索截止时间2021年6月1日。将上述文献导入CiteSpace中,参数选取默认值,设置时间片段为1年,每个片段显示TOP50即前50条数据,对研究样本进行分析。

二、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特征分析

(一)年度发文量

年度发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领域的受关注程度。从图1可以看出,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而且增长速度持续加大。特别是2018年较2017年出现陡增现象,主要原因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的重大理论观点,且在当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5]重要论述。2017年两次会议的召开,开启了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热潮,此后年度发文量的快速增长也反映出学术界对于政策热点的响应。根据趋势预判,2021年发文量将突破新高,未来年度发文量还将不断增加。

图1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文献数量分布

数量来源:根据中国知网数据整理而成

(二)发文期刊来源分析

分析文献的期刊分布,有利于确定该领域的核心刊物。本文采取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区域分析法的核心思想,将发文期刊分布划分为核心区、相关区和外围区3个区域,设定3个区域中包含的期刊数量分别为N1、N2、N3。若三个区域包含的论文数量相等,则每个区域包含的文献数量为183篇。经统计,所有文献共刊登在185种期刊上,发文数量最多的前17种期刊载文189篇。见表1

表1 核心区期刊及发文数量表

若按照N1:N2:N3=1:a:a2(a>0),a为布拉德福常数,通常取5计算,则N1≈6,即核心区仅包含表1中的前6种期刊,载文数量仅为91篇,约占文献总数的16.6%。说明该领域期刊来源分布比较离散,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期刊群体。

3.核心作者分析

一般来讲,可以采用发文量、被引量和h指数等指标衡量作者在某一研究领域的影响力。本文借用钟文娟文献中的方法使用发文量和被引量两种指标对作者进行评价,采取直接赋权法分配权重[6],本文认为文献的被引量对于该领域的贡献稍大于发文量,故将发文量和被引量的权重分别定为0.4和0.6,按照以下方法计算每名作者的综合指数,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差异。

其中,xi表示各作者的发文量,yi表示各作者发表论文的被引量max(xi)、max(yi)分别表示作者发文量和被引量的最大值,min(xi)、min(yi)分别表示作者发文量和被引量的最小值;Xi是对xi原始值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值,Yi是对yi原始值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值。

第二步,计算综合指数。

Zi=Xi*0.4+Yi*0.6

计算发文量和被引量时只统计第一作者。结果显示,综合指数大于0.1的作者共计18位,将他们认定为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见表2)。

表2 核心作者发文量及被引量统计表

从表2中可以看出,任保平在发文量上大幅超过其他学者,是该领域研究的领先者。任保平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内涵,从新发展理念等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从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新经济形态的角度探索实现经济高质量的可行路径,研究内容较为全面,研究程度较为深刻。而金碚虽然仅发表1篇文献,但被引量达到702之多,影响较大。

4.研究机构及作者合作分析

利用CiteSpace绘制研究机构和作者的合作图谱,共有162个节点,71条连接,网络密度为0.005 4(见图2),可见该领域研究机构和作者较为分散,相互之间合作交流较少。从图2中可以直观看出,西北大学下属各机构研究成果最多,形成了以任保平为中心的研究力量,其次是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下属研究机构,机构内部之间合作相对较为紧密。

图2 研究机构和作者合作图谱

三、研究方法分析

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是经济学研究的两种重要方法,本文在对既定文献的研究方法考察时认定采取数理逻辑推演和定量化研究的为实证研究,其他的为规范研究。

(一)规范研究

“现代经济学认为,所谓的规范经济学是指那些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提出某些分析和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以此树立起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经济政策制定的依据。”[7]42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规范研究主要体现为对理论基础、逻辑起点和深刻内涵等方面的研究。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大论断的提出,颠覆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将商品使用价值并入交换价值的一元化并轨的理论假设,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二重性的学说,进一步突出了交换对质量的合意性要求,即消费者对于使用价值的需要,否则交换就无法进行,这样就把经济高质量发展放在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8]。质量问题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在微观方面上解剖了产品质量与使用价值、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资本再生产的过程则宏观地论述了质量伴随生产过程的循环等问题,这样就把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摆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之上[9]。

(二)实证研究

实证经济学“是指那些企图摆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分析和预测经济行为效果的经济学”[7]42,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判标准和指标体系以及对其进行比较测度时运用较为广泛。王文举等在对各测度指标进行赋权时采用的是熵权法和均等赋值相结合的方法[10]。在实证研究的各种方法中,各文献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测度指标权重的不同计算方法上,除熵权法外,张震等采用的是线性加权的方法[11];陈晓雪等采用的是离散系数法[12];高志刚、克甝采用的是组合AHP和熵值分析法[13];王伟采用的是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14]。另外,在研究某些因素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时,采用的模型也各不相同。贾洪文等采用联立方程组模型检验了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15];符建华等采用的是杜宾模型[16];何文海等采用的是PVAR模型[17]。

四、研究热点与趋势

研究热点可以通过关键词的频次、中介中心性以及聚类视图来反映。研究趋势可以通过时区视图和突显图来反映。关键词时区视图侧重于从时间维度上表示研究演进的过程,突显图则侧重于反映某一时间阶段关键词的强弱变化,两者结合可以反映该领域研究的演进趋势。

(一)研究热点

利用CiteSpace分析关键词,便可以得到关键词频次和中介中心性的数据(见表3)。

表3 中介中心性0.2以上的关键节点及频次8以上的关键词

利用CiteSpace查看关键词聚类视图,选取10个聚类,其中模块值Q=0.8588,平均轮廓值S=0.964 8。“一般而言,Q值一般在[0,1区间内,Q>0.3意味着划分出来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当S值在0.7时,聚类是高效率令人信服的,若在0.5以上,聚类一般认为是合理的。”[18]可见,该领域研究网络聚类效果很好,研究的相似性和同质性较高,学者们聚合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要素生产率、创新驱动、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升级、门槛效应、协同发展等领域进行拓展和深度研究。见图3

图3 关键词聚类图谱

(二)演进趋势

利用CiteSpace绘制关键词的时区视图,得到图4。

图4 关键词时区视图

从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年度分布可以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演进大体归纳为4个阶段。一是逻辑起点与学术基础研究期(2017年—2018年),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新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等方面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学术基础。二是理论内涵、制约因素与实现路径研究期(2018年—2019年),此阶段学者们从新发展理念等不同的角度阐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从环境规制、区域差异和经济结构等方面分析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并从创新驱动、改革开放、全要素生产率、效率变革、供给侧结构性等方面探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三是指标测度与领域深化研究期(2019年—2020年),此阶段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到营商环境、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升级、县域经济等具体领域,并且开始出现熵权法、评价指标体系和空耦合协调度等评价和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研究。2020年—2021年,此阶段的研究内容更加具体,有关于长三角、黄河流域和空间差异等区域发展情况的研究,也有采用数学模型的实证分析,特别是增加了有关“十四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问题指向性强。

从图4还可以看出,关键词频次逐年降低,同年度内关键词之间的频次差距逐渐缩小,同一频次的关键词数量逐渐增多,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内容逐渐扩展,深度逐步加深。

五、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以上对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的分析,当前该领域的研究大体上聚焦在逻辑起点、理论内涵、制约因素、驱动力量、实现途径、指标体系与测度、制度基础和国际比较等8个方面。

(一)逻辑起点

经济活动就是要通过物质生产以及相应的分配、交换、消费等过程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说明经济活动最核心的本质是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生活资料,因此经济发展质量可以理解为经济活动符合其核心本质的程度。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追求的是资本的积累,是严重背离其核心本质的,与之相反,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的本质就要与之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面对经济活动中与其核心本质相背离的新问题,必须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以实现其核心本质[19]。从辩证唯物主义看,经济发展必然会经历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体现的是质量互变过程中先量变后质变的逻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正是量变积累到质变的体现[20]。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然要经历高速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三个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其中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21]。另外,中国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呼唤建立一整套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总结中外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之上,深入探索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济规律,以阐释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并为其提供指导[22]。

(二)理论内涵

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学者的阐发角度各不相同,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新发展理念、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和问题导向等角度看,认为“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23]。此类理解占据了大多数,延伸拓展了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性、趋向性和特征性。第二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来理解:宏观上表现在生产力质量,即生产力特别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中观上表现在结构质量,即产业结构之间的配置、区域协调等;微观上表现在产品质量,即产品、服务合意于人的需要。第三类从供给体系方面来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以高效率的生产方式为全社会提供高质量产出的经济发展,主要体现是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和稳定性三个方面都高。扩展来讲,供给体系质量高是指要素投入、中间品投入和最终产出三个环节的质量都要高;供给体系的效率高表现在技术效率高和经济效益好的统一,即高效、集约地发挥要素潜力,实现投入产出效率最大化,并通过资源合理配置使要素边际生产率和边际报酬达到最高;供给体系稳定性高就是经济运行平稳、重大风险可控、资源环境可承载、发展成果包容共享等[24]。第四类认为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增长点由传统要素转向新兴要素,而且也要将人的全面发展列入其中,于是绿色、共享成为经济发展的理念。

(三)制约因素

经济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兼具复杂性和系统性,因此制约因素也比较多。虽然中央经济工作政策面上作出了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但经济活动的主体由于受思维惯性、行为习性和制度刚性等因素影响,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理念黏性、行为黏性和制度黏性等,从而制约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25]。这些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创新驱动、发展结构、发展效率,发展成本,国家治理能力等方面。创新驱动上,由于在创新条件保障、创新过程衔接和创新结果转化三个维度上都存在不足,故尚未形成强大动力;发展结构上,虽然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有了一定优化升级,但宏观上的供需关系和市场结构失衡、中观上的产业链、区域之间结构失调以及微观上的单个企业、产品质量结构缺陷等依然严重制约着高质量发展[26];发展效率上,以技术、劳动力、资本为核心的全要素生产率依然不高,各投入要素的配置效率也存在差距;发展成本上,经济发展的资本使用成本、环境保护成本、劳动力使用成本、人才培养教育成本逐渐走高[27];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财政和货币政策、税收与分配、阻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因素、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均存在短板,这些因素都通过不同的路径传导到经济高质量发展之上,成为事实上的制约因素。

(四)驱动力量

驱动力量的转换就是从低成本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驱动,转换为以科技人才为主的要素升级新动能、以原创性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技术进步新动能、以优化结构比例为主导的产业升级新动能和以优化需求结构为核心的消费升级新动能[28]。科技人才方面,人力资本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际上是通过科技人才的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前沿技术来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实现的[29],人力资本的结构升级需要依次经历从初级人力资本到中级人力资本、最终到高层级人力资本几个阶段。当前我国初级教育水平者接近饱和,中级教育水平者占绝大多数,高级知识分子数量较少且增速较慢,必须着力提升其占比[30]。产业结构升级方面,李太平等通过建立模型实证研究了产业结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显著作用[31]。消费对经济的驱动作用在投资、进出口持续放缓的背景下尤其突出,传统的消费受边际影响效用逐渐递减,因此必须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在保持传统消费基础上增加新型消费[32]。

(五)实现路径

研究认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共有四个:一是抓住了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就抓住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三大变革是通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道路。二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就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三是制度体制是重要的实现路径,最根本的是靠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实现,包括通过改革要素市场,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形成“橄榄型”的社会人员结构,通过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着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双向优势等[33]。四是数字经济、网络经济、平台经济和智能经济等新经济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制约因素、驱动力量和实现路径是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内容,三者之间并无严格的区分,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种因素一旦破解就转化为强大的驱动力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实现路径。而驱动力量一旦受到条件限制,就会变成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从而堵塞有效路径。故三者之间是联系的、贯通的、可以转化的。

(六)评价体系与水平测度

有关评价体系和水平测度的研究可以简单区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论述评价体系的组成、含义和相互关系。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5]这六大体系的定位功能各不相同、侧重内容各有差异。其中,指标、标准、统计体系直接获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种数据,必须客观反映经济发展情况;绩效和政绩考核主要是依据指标、标准、统计体系得出的结果评判不同主体完成经济高质量发展任务的程度、优劣;政策体系的核心是正向引导和负面约束,维护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等[34]。第二类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在建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魏敏、李书昊构建了一个包括10个子系统、53个测度指标庞大的评价体系,涵盖了经济结构、创新驱动、资源配置、市场机制、经济增长、区域协调、产品服务、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和成果惠民等方面,并对全国30个省的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和分析[35]。杨耀武等从经济发展的效率、成果分配以及人力资本、自然环境、社会状况出发构建指标体系,对1993年—2018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进行了测度[36]。在测度对象上,除了上述对我国总体发展水平和各省份进行测度分析外,还包括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副省级城市、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和地区,也有针对某省个别城市和地域的研究。由此可见,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正在从宏观逐步走进微观,研究逐步走向深入。

(七)制度基础等

经济活动是社会制度之上的行为,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之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发展。我国正是坚持和完善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37],起到了倡导生产、调节分配、约束破坏的作用,才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逐渐从产品实物供给向制度规则供给转变,借鉴国际经验,以创新的组织体系、信任的组织体系和风险预防体系建设为核心进行改革[38]。经济体制上,高质量发展要求建立一整套包括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竞争中性原则的产权制度、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制度体系和开放准入秩序在内的经济体制[39]。经济形式上,对于民营经济,则应该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出发,解决困扰民营企业税费重和融资难的问题;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的良性循环,破解民企融资困境和债务陷阱;改革财政体制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相互融合,形成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绩体系[40]。

(八)国际比较

陈再齐等站在国际视角,通过理论分析及案例研究,从放松供给端限制、降低供给制度成本、完善产权保护体系、鼓励支持风险投资、构建保障生活和安全的制度体系、构建适合国情的环境治理体系等方面,深入探讨了我国发展转型中可以借鉴的制度供给选择等[41]。王蕴等认为,当前,美英德日韩等国家虽然在供给体系质量、投入产出效率和发展稳定性方面领先于我国,但这种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正呈现出向好趋势[42]。刘亚雪等对2001年—2017年间全球主要国家相关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发现发展中国家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综合水平表现较好,创新发展趋势明显,但在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还有相当差距[43]。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辅以文献计量法,从2017年—2021年6月之间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CSSCI文献中整理出548篇文献,对其归纳分析发现:①文献数量在2018年及之后出现激增;②来源期刊集聚度比较分散,尚未形成稳定的期刊群;③该领域作者、研究机构相互之间合作较少,尚未形成显著聚集效应;④研究的热点比较聚焦,且深度和广度不断加深拓展;⑤研究内容方面,学者们从逻辑起点、理论内涵、制约因素、驱动力量、实现途径、指标体系与测度、制度基础和国际比较等方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展望

1.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指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44]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本理论来源,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之中,不断夯实理论基础。

2.丰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新问题新方法的出现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现有的研究主要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新发展理念等不同方面理解,“十四五”时期正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45],党的创新理论也不断深入,给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研究方向,需要及时跟进深入研究。

3.完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与测度

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百年未有大变局下,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形态必然出现新的变化,评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必须不断调整完善,才能全面客观反映经济发展的真实水平。

4.加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际比较

放在国际视野下比较研究不同国家经济发展质量,能够为加快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少走弯路。当前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尚显薄弱,下一步的研究应该在深刻剖析不同国情下经济发展的质量,通过对不同国家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全方位深入系统研究分析,为我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宽广的思路。

5.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成果的转化

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最根本的是要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促进经济的发展,现阶段的研究整体还比较宏观、比较理论,当前新的经济形态不断涌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显现和加深,研究内容要瞄准前沿,推动经济发展,真正发挥理论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高质量经济研究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