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背景下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研究*

2022-01-11

运动精品 2022年9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旅游生态

唐 瑛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背景下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研究*

唐 瑛

(武威职业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0)

对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开发进行SWOT分析,针对河西走廊特有的自然资源提出了开发休闲度假型、健身运动型、探险极限型和竞赛观赏型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的建议,提出科学地规划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发展;建立健全生态体育旅游法制法规和加强管理;与旅游联手,整合旅游资源,强化区域合作;创新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加大宣传促销;加快加强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的策略,以加快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开发。

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开发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在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已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部,行政范围大致包括甘肃省的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和嘉峪关五市,其主体在祁连山以北,腾格里大沙漠以南,东起古浪峡,西至敦煌以西,是古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通道。河西走廊有高山雪峰、大漠戈壁、沙海绿洲、丹霞地貌、辽阔草原等丰富的自然环境,具有开发生态体育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生态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以离开居住地和工作地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参与各种健身娱乐、体育竞技、体育交流等活动的形式进行旅游,旨在保护环境且能实现利益共享的一种与自然和谐、体育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形式[1]。生态文明建设为指针,科学地开发好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全面提升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的市场竞争力,对促进河西走廊经济和体育产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1 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1.1 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的优势分析

1.1.1 有丰富的生态自然旅游资源

河西走廊地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旅游长廊”,河西走廊的自然旅游资源奇特和丰富,全部富集在城市周围,有一定的知名度。河西走廊有天祝三峡森林公园、焉支山森林公园、武威哈溪双龙沟等森林自然资源,有祁连山、石门沟草原等草原自然资源,有武威沙漠公园、敦煌鸣沙山、腾格里沙漠等沙漠自然资源,有祁连山、焉支山、阿尔金山等山脉自然资源,有黑河、石羊河、张掖大湖湾水库等水利自然资源,有透明梦柯冰川、祁连雪峰等冰川自然资源,有张掖丹霞地貌、布隆吉雅丹地貌等丹霞自然资源,有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等湿地自然资源。这些独特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开发生态体育旅游活动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场所。

1.1.2 有巨大的客源市场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休闲之余选择外出健身旅游。河西走廊每年都有大量的国内外的游客接连不断地来河西走廊旅游观光。这些游客除了欣赏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外,更想在旅游时能够很好地休闲健身,这就成为河西走廊开发生态体育旅游源源不断的客源。

1.1.3 有便利的交通要道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河西走廊的基础交通设施建设快速的发展和逐步的完善,陆上有G30高速公路、312国道线、兰新铁路,空中有兰州中川、金昌、张掖、嘉峪关、敦煌机场,陆空全方位的贯通,各个旅游景区的交通也四通八达,旅游交通布局合理。这就为游客来河西走廊旅游不论是自驾游,还是乘坐飞机、火车和高铁等都有极为便利交通条件,为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较好的交通保障。

1.2 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的弱势分析

1.2.1 生态体育旅游时间短

河西走廊日光非常充足但又干燥多风沙,夏秋短而冬春漫长寒冷。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夏秋季节旅游景区气候适宜、风景优美,有很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而冬春季节气候寒冷,没有夏秋季节优美的风景,游客很少来旅游。河西走廊的气候特点,使得进行旅游的大部分黄金时间集中在夏秋季节,冬春季节不易进行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时间比较短,不利于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使得生态体育旅游开发进行的时间也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1.2.2 生态体育旅游开发深度不够

随着西北旅游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升温,河西走廊旅游也逐渐升温,河西走廊的旅游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旅游管理逐步规范,游客比较认可旅游基础设施。但对于河西走廊开发生态体育旅游而言,生态体育旅游的开发深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河西走廊经济实力薄弱,生态体育旅游设施建设还不足,体育场馆建设也比较滞后,缺少综合性的文化运动娱乐场所,游客不能够进行体验性旅游而参与旅游活动度低,无法与南方发达省份的旅游景区相比。另一方面河西走廊生态体育市场化程度较低,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的层次低和规模比较小,没有真正开发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且适合和满足各年龄段需求的特色体育旅游项目,游客和企业之间没有搭建较好的活动平台,不便于游客生态体育旅游消费,一定程度限制了河西走廊生态体育体的消费人群。

1.2.3 生态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匮乏

旅游业的兴衰,关键在人才。河西走廊许多从事旅游开发的人员水平层次不齐及服务水平比较低,大部分从事生态体育旅游的人员都来自从事旅游的人员,缺乏从事生态体育旅游的技能和知识,也没有国内高水平的生态体育旅游从业人员及专家的指导引领,造成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从事生态体育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匮乏。

1.2.4 部分游客对生态体育旅游的认知度低

河西走廊经济发展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还比较滞后,开发的生态体育旅游的影响力在国内外也比较小。再加上进行生态体育旅游的游客因受经济、职业、消费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限制,对生态体育旅游的认识不够,参与生态体育旅游积极性低。

1.3 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的机会分析

1.3.1 国内外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良好市场机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生态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旅游地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闲暇之余选择到生态优美的旅游地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出现“全域旅游热”“全国旅游热”的旅游热局面,生态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国内外生态旅游业呈现蒸蒸日上的趋势,生态旅游业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并保持快速蓬勃的趋势,这为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

1.3.2 国家战略和政府重视、支持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的实施和带动下,河西走廊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而知名度和吸引力不断提高。国家在战略层面平衡祁连山生态保护与河西走廊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国务院、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甘肃省颁布一系列发展体育产业、健身休闲产业、绿色生态产业以及专门发展体育旅游的政策法规。甘肃省政府高度重视、支持生态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生态体育旅游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这为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

1.3.3 全民健身意识增强和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国家为了发展全民健身,颁布并全面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在发展全民健身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的资金不断加大,并不断加大全民健身事业的宣传,全民的健康和健身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在闲暇之余更多的是选择走进大自然去锻炼,强身健体。生态体育旅游既能将人、自然和体育和谐的融合为一体,减小人对自然人文环境的破坏,又符合现代绿色、低碳、健身和健康的全新生活观念。当下,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生活,大多数人不仅仅只满足吃好而是越来越注重身心的健康,更想在空余之时去亲身体验具有健身性、观赏性、休闲性的旅游活动,这就为能够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的生态体育旅游发展带来大的机遇。

1.4 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的挑战分析

1.4.1 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生态保护和开发的矛盾

河西走廊的生态自然资源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造成雪线后退、植被破坏、草场退化而导致绿洲破坏和沙漠化加剧等自然资源破坏的严重后果。国家高度重视祁连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一些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对脆弱的河西走廊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河西走廊的生态体育旅游开发要适量、适项,在不破坏河西走廊的原有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控制在河西走廊的生态自然资源自身承载力和免疫力的范围内。这样,为考虑河西走廊生态自然环境的可持续科学发展,有些生态体育旅游的开发项目就受限,要解决好保护和开发客观的现实矛盾。

1.4.2 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开发区域内外的激烈竞争

当前,许多国家及国内的地区都把开发生态体育旅游作为拉动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新型产业,各国及国内各个地区都你追我赶快速地发展生态体育旅游,国与国、地区与地区、景点与景点之间生态体育旅游业的竞争非常激烈。河西走廊的生态体育旅游与周边地区的生态体育旅游相似性和替代性较强,这对经济不发达西部的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和竞争性,竞争非常激烈,就需要克服一切困难去提高在区域内外的竞争力。

2 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开发项目

要充分利用河西走廊风景独特优美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科学地规划开发适合河西走廊自然资源特色和游客消费需求特色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

2.1 休闲度假型生态体育旅游项目

科学地利用河西走廊内世界名胜景点、国家重点风景点及森林、草原等资源,把生态体育旅游和旅游紧密地结合起来,开发河西走廊得天独厚和独具特色的休闲度假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吸引国内外和区域内的众多游客前来旅游。

2.2 健身运动型生态体育旅游项目

充分的依托天祝藏族、肃南裕固族、阿克塞哈萨克族,开发独具民族传统特色的如锅庄舞、赛马、套马、拔腰、拉爬牛、叼羊、姑娘追等的健身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利用天祝三峡森林公园、祁连山布尔智原始森林等森林资源,开发定向越野、远足、徒步走等森林类健身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利用祁连山、焉支山等山体资源开发登山、攀岩等山体类健身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利用祁连山、康乐草原等草原资源,开发踏青、郊游、放风筝、排球、足球等草原类健身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利用武威沙漠公园、敦煌阳关沙漠森林公园等沙漠资源,开发登沙、滑沙、沙滩排球等沙漠类健身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利用张掖大湖湾水库、安西双塔湖等水利自然资源,开发划船、钓鱼、龙舟赛等水类健身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利用张掖湿地公园、黑河湿地公园等公园类资源,开发徒步走、健身跑等公园类健身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等等,满足不同游客的健身喜好。

2.3 探险极限型生态体育旅游项目

充分利用河西走廊丰富独特的森林、山脉、河流湖泊、冰川等自然资源,在周全考虑旅游活动安全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开发河西走廊特色的如丛林穿越、野外定向、汽车越野赛、攀岩、漂流、滑翔、古路探险等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生态探险体育项目,吸引喜欢探险的游客游玩。

2.4 竞赛观赏型生态体育旅游项目

依托河西走廊独特的地理优势以及全民健身丰富的体育场馆资源,通过举办一系列适合游客的体育精品赛事,一方面吸引国内外不同地域的队员参赛,另一方面吸引众多的爱好者前来观看,如利用高台大湖湾等开展全国钓鱼大赛、龙舟赛;利用武威的天马湖等开展马拉松赛,利用武威的腾格里沙漠开展汽车摩托车越野赛,利用嘉峪关滑翔基地开展嘉峪关国际滑翔节等等。

3 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开发对策

3.1 科学地规划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发展

在进行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开发时,在高度重视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基础上,在处理好生态体育旅游的开发和生态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前提下,严格控制好河西走廊的生态容量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紧密结合国家及甘肃省对河西走廊生态保护的政策和发展目标、规划,根据河西走廊特有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情况和优势,以目标市场为导向,有计划、有目的科学整体规划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适量适度开发。

3.2 建立健全生态体育旅游法制法规和加强管理

健全的生态体育旅游法制体系是保障生态体育旅游高效、有序开发的前提。在进行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开发时,在借鉴有关国家旅游及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的有关法制的基础上,聘请有关法律、生态保护治理等方面的专家,科学系统地论证,建立健全符合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的法制法规,如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法规、基础设施建设的法治法规、游客安全的法治法规等等,使得河西走廊的生态体育旅游开发有法可依和有法可治,规范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的开发。生态体育旅游开发涉及的部门和内容是多方面的,政府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建立由政府牵头和有关部门组成的生态体育旅游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生态体育旅游的协调管理和规范管理工作,加强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的管理,使游客的旅游主张、行为意图、环保态度等符合生态体育旅游管理规范,引导生态体育旅游健康高效发展。

3.3 与旅游联手,整合旅游资源,强化区域合作

河西走廊的生态体育与旅游联手,两者的管理部门和企业之间团结协作和共同配合。生态体育借旅游之力,充分利用好游客、自然旅游资源等资源,开发生态体育旅游,旅游充分利于生态体育的健身性去实现游客在体育活动中实现旅游过程的健身需求,从而加快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河西走廊域内旅游资源具有分布广、类型多等鲜明特色,并且有一部分旅游资源在国内有一定的独特优势,但河西走廊旅游资源的分布呈现点多线长而分散的特征和重复开发旅游的现象。因此,要采取科学的措施整合河西走廊的旅游资源,要以点为发展基础和线为发展轴,以优势旅游资源开发为先导,突出重点和板块整合,以点连接形成精品旅游线路,依据互补的原则,将河西走廊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及丰富多样的生态体育旅游等各类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充分整合,形成“点—轴—圈”的旅游带优良空间结构,很好的实现互补联动和优势互补,有效地克服单个区域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协作共赢与利益分享,提升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的整体质量。

3.4 创新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加大宣传促销

应在充分考虑生态体育旅游者的情绪和情感性,立足河西走廊生态保护平衡和协调开发规模的前提下,结合河西走廊旅游资源的特性,充分发挥河西走廊地域优势,搭好“旅游车”“文化车”和“民族特色车”,因地制宜地深度创新开发以游客为主导的体验式的小众高端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产品,并不断推出生态体育旅游者喜爱的产品,提升其在国内外生态体育旅游中的竞争力,提高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增加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的客源,拓展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的市场。目前,人们对参与生态体育旅游的健身健康需求非常高,但对生态体育旅游的认知度较低。针对生态体育旅游的参与者和生态体育旅游市场对产品品牌、服务的反馈信息,结合新手段和新趋势科学地策划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产品宣传策略,既要反映河西走廊的自然特色,又要符合生态体育旅游时尚,既要符合市场需求又要易于传播,既要突出主题又要多面立体,充分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等多种信息手段和方式,加大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品牌的营销宣传,提高人们对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的认知度、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拓展国内外及区域内外的客源市场。

3.5 加快加强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的专业人才的培养

生态体育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很高,需要专业性强、素质高的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生态体育旅游最终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当前,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的专业人才匮乏,需要创新生态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加强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生态旅游人才队伍。为此,一要通过派出学习、教育培训、自学及专家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现有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二要采用奖励、激励等机制,积极引进国内外生态体育旅游的人才来河西走廊工作。三要与大中专院校联手协商,开设生态体育旅游相关的专业,加快培养生态体育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逐步满足河西走廊生态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

[1]廉玲,易芳.生态体育旅游概念综述[J].体育科技,2018,39(3):111.

[2]许传宝.生态体育:绿色奥运的核心理念[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5):26-28.

[3]刘凤云,董家魁.论生态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5,24(2):25-27.

[4]刘凤云.生态体育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1):17-19.

[5]刘少英.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的生态战略选择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6):3-5.

[6]郑晓祥.生态体育的内涵与特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2):43-46.

[7]张洁.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1):16-17.

[8]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55-257.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Sports Tourism in Hexi Corridor under the Backgrou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ANG Ying

(Wuwei Occupational College, Wuwei 733000, Gansu, China)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2021年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2021B-530)。

唐瑛(1982—),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社会体育。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旅游生态
河西走廊的风
“生态养生”娱晚年
在河西走廊聆听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旅游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生态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