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校园路径*
2022-01-11巫文云
巫文云
“双减”政策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校园路径*
巫文云
(广州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广东广州 510500)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等通过梳理学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所遇到的困境,发现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校园发展主要存在:认知上学校领导等部门认识不够;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学内容过于狭窄等问题。结合“双减”政策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民族传统体育校园发展的路径选择建议,进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得到更好的发展。
“双减”政策;民族传统体育;校园路径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双减”政策,指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1]。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个民族集体智慧、情感、品质等的结晶,所蕴含的文化特质使其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表现形式,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进入学校,对民族地区传统体育的存续与发展意义重大[2]。
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发展仍面临许多困境,主要体现在:普及的程度不够,在体育课堂及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上关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活动普遍较少,另外目前已有的学校中有购买及使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教材或者书籍的学校也很少[2];教学内容上单一,有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大多数还是武术类较多,与我国众多的、风格迥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相符合[3];校园传承深度与广度缺乏,目前学校只有武术、舞龙舞狮和健身气功等基础较好的项目在传承,许多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还是只停留在文化传承的花名册上[4]。已有文献资料中部分学者认为在学校设立训练基地,组织对体育教师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培训,编制适宜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并将民族传统体育列入体育教学中,是培养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的重要举措[5]。还有部分学者认为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校园得到发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领悟到其内在的文化精髓,更好地成为具有全面发展的、有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已有文献并未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从现实阻碍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发展的困境出发,寻找适合促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校园路径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校园路径的困境分析,结合“双减”政策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提出发展路径选择的建议。
1 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发展的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可概指特定的民族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6]。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着中华人民最纯真、最古朴的民族情感,是中国民族生活范式的反映,也是民族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的侧面体现。
1.1 民族传统体育能满足学生的健身娱乐需求
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军事战争及健身娱乐,是一项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要求人们参与其中的活动,也是各民族出于对他们健康和身心娱乐而创造出来的活动,具有健身性及娱乐性的民族传统体育可以使学生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通过机体各部位的参与,促使机体的器官系统发生系统性的适应及改变,促进学生体质增强及机能的发展,同时,缓解学生精神上的压力和身心的疲劳,获得身体及情感上的满足。另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的民族传统体育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体育需求,从而能使学生体育健身娱乐的需求得到满足。
1.2 民族传统体育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精神
民族传统体育在时代与社会不断变迁的过程中,能够让不同民族的群体去认同本民族已存在的文化、智慧、情感等,例如,每年端午人们进行划龙舟活动来纪念屈原这位凝聚着中国伦理道德及精神价值的著名历史人物,通过这种纪念的方式,激发起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并进一步对以往民族历史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再进行一些集体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使得参与者的竞技心理得到培养也可以使人们的团结、协作、群体精神得到培养,增强人民的认同感。同时,民族传统体育不是单一民族的项目,民族与民族之间存在着个性与共性,不同民族之间也会进行交流和互动,例如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举行,其规模和参赛项目和方式的不断扩大,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加,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也振奋民族精神。学生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习得,可以在凝聚着历史优良传统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使自身群体意识得到提高,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得到培养,同时对民族的历史发展得到精确的认识,使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
1.3 民族传统体育能促进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来支撑整个民族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生存和延续下来,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慢慢成为能够象征或代表整个民族独特于其他民族的智慧结晶。没有文化支撑的民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凝聚力的民族。民族传统体育是从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不仅具备了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基本功能,还蕴含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守内、尚礼、恋土的民族情结、倡导缓慢追求静态之美的精神文化内涵。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经过长期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学生受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可以深入地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促进学生提升自身民族传统文化品质,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及文化自豪感。
1.4 民族传统体育能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加强优秀民族体育的保护,推动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在国家倡导弘扬和发展中华体育精神的背景下,发展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是建设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获得技能的重要地方之一是学校,学校是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沃土,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学校开展的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教育内容,可以使学生学习到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更大范围地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因而抓住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得以更好延续的关键和可行之路。
2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的现实困境
2.1 学校部门及领导对民族传统体育认知不足
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学校,更加应该去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在学校的发展,但是受传统教育理念及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当前我国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体系中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学校相关部门及领导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了解不深入,没有给予重视,对当前学校的师资上没有配备专业的民族传统的体育教师,很多时候体育课被其他语文课、数学课等学科占用,对本学校的体育内容设置、体育理论教学建设等方面中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较少,不能很好地利用民族传统体育使学生的民族文化得到熏陶和培养,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发展与传承。
2.2 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目前,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主要还是校内的体育教学模式,授课比较单一,总体上只是简单、粗放的一种教学模式,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大多数也是如此。而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也仅仅是依靠学校体育教学的模式,没能很好地与校外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人士相联系,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校内与校外学习断层,另外,校内的传统体育教学时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关规则、历史、背景等理论知识内容的学习,不能使学生更好地受到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氛围渲染,真正了解到其内在知识。总的来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的有限及教学模式的单一,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很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提起兴趣。
2.3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师资力量不够
由于受以往对体育课思想观念的影响,学校、相关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关注度不够,当前许多学校没有配备专业的民族传统的体育教师,已有师资力量里真正会民族传统体育的体育教师较少或几乎为零,大多数是各类体育教师“转行”的,或者是通过短期的学习和培训就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导致出现许多没有进行过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习的体育教师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时,都是通过速学一些动作,例如太极拳、长拳等,自己还未能做出标准的动作及体会到动作的真正精髓,就教给学生,无法很好地将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传授给学生。
2.4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过于狭窄
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体育政策出台下,民族传统体育被鼓励进入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中,但是目前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上仍存在许多问题。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博物体育馆和原国家体委文史委员会组织的相关专家对全国性调查中,当时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体育已经有977种,这还不包括汉族民间流传或衍生出来的体育活动项目,可见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不同类的传统体育里面有许多项目是适合进入到学校体育里的,例如嬉戏娱乐类的斗鸡、老鹰抓小鸡、纸飞机等,竞赛表演类的教门弹腿、木球、双飞赛跑等,节庆习俗类的拔河、打岗、赛跑跳等,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基本以现代体育例如足球、篮球、田径等为主要内容,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较少,现有已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学校主要还是以武术为主设置开展进行教学的,其他具有文化性、健身性、娱乐性较强的少数民族传统项目涉及的很少甚至没有,或只有少数的学校有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无法使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得到更好的发展。
3 “双减”政策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校园路径
“双减”政策的出台,引起人们对当前学校教育的重新思考,主要体现: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发展将从学生的需求、成长阶段、未来发展出发,扭转人们以往对体育刻板的认识,而学校、社会及家长对体育关注度的提高,更加清晰体育学科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重要性;第二,“双减”政策下,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拓展,学生对体育有更加迫切的需求,以往单一的校本课程,无法满足学生多样性的体育需求,将会促进学校对体育的改革;第三,“双减”政策的出台,人们观念意识上的逐渐转变,社会、学校和家长们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关注及对当前的学校教育新的思考,将更多地从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去思考当下学校的教育是否符合身心发展以及应试引起的学业压力是否应该、成绩作为学生的学习的唯一评价指标是否合理、学生不同阶段的“内卷”的现象能否减轻等。在此背景下,具有健身性、趣味性、教育性等作用的民族传统体育,对学生体育学习、体育精神的培养及民族传承文化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双减”政策下,如何使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得到更好地发展值得深思。
3.1 加强培养民族传统体育的思想观念
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促进人全面发展,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功能和作用,学校相关部门及领导,应该打破原有的固化思维,思考当下的体育教学体系,提高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清晰在国家致力打造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的社会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应该作为学校校本课程进入学生的基础体育教育体系,才能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注重学生的体育需求多样化,促进开发挖掘具有地方特色、地域文化特色的我国优秀的民间、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合理创新进入校园,从思想观念上接受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将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从身体教育转变成身体与文化结合的教育,让学生不仅仅只停留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技能上的获得,还能通过理论学习结合技能的锻炼体会到每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蕴含的历史,进而深层次明晰所蕴含的民族文化。
3.2 改善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模式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具有一般文化属性的同时也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特性。弘扬和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仅仅依靠学校一条途径是很难在人口众多、土地广袤的我国有效地得到发展的,为此,应该要贯彻落实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资源,使民族传统体育更高效进入校园,得以发展。
3.2.1 立足学校开展
学校是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最重要的地方。“双减”政策的出台,学生将会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体育活动,学校体育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除了在正常体育课进行一定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外,可以在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课余体育训练上充分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延伸和拓展课堂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例如,可以对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创新加工,使其成为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的、适宜在课间操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学校等相关部门要提高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聘请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鼓励现有的教师队伍进行系统地学习民族传统体育,做好学校对传统体育开展的软硬件支持。
3.2.2 社会助力凝聚
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社会开展体育活动的景象随处可见,民族传统体育除了在学校要促进发展外,社会的团体、组织也要关注促进学生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在学生校外时间里,定期举行大众喜欢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知识内涵讲座活动,将民族传统体育进入社会,通过民族传统体育在群众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带动学生自主地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大力宣传和鼓励社会团体中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与学校衔接进行教学,丰富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添砖加瓦。
3.2.3 家校协同发展
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学校而言,家庭开展或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都起到了一个枢纽的作用。家庭体育更加应该“以人为本”追求孩子的健康全面成长,使孩子成长为体格健壮、身心健康的新青年。“双减”政策下,学生学业负担减少,一定程度上从繁重的课外辅导和家庭作业中解放出来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学生在放学后、节假日以及休息日中空余的时间将会增加,家庭可以选择家庭成员感兴趣、喜爱的项目来促进孩子的体育教育。而某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对场地的要求不高,便于开展外,还具有极大的健身、教育、趣味、娱乐、灵活等特性,可以成为家庭体育教育首选项目,培育孩子体育的同时也促进孩子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形成,为更好地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3.3 增加民族传统体育的师资力量
师资是教学展开的支点,增加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力量建设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校园发展的当务之急。基于此,应该要培养新一代青年教师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校园发展的执行者,对青年教师进行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技能及文化内涵的培养,提倡学校招聘引进受过民族传统体育知识技能学习的专业体育教师,或让熟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人才进入学校进行专业的教学,同时在任职期间也要增强相关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提升体育教师自身专业水平,更好地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促进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和理解。
3.4 优化民族传统体育校本内容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娱乐性、健身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对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凝聚人民团结友爱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进学校可以使学校的民族文化更有底蕴,也将会使体育的校本内容得到补充,丰富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可以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仅从健康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考虑,也从学校的实际情况、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的适宜地域等,把握“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延伸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因人、因时、因地地选择能满足学生多样性体育的需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体系中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知识的课程应该要相对应地增设,才能够让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得到系统的认识,整体上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得到更加优化。
4 结语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让学生从各种辅导机构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家长和学校重新思考当前的教育,更多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了发展的契机,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校园发展能更加丰富民族传统体育的校本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发展,使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弘扬和发展。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2021-07-24.
[2]夏明海,何国建,刘天宇.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进校园的文化价值再认识及策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0(6):69-72.
[3]万会珍,别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2):150-153.
[4]相金星,郭振华.体教融合理念下民族传统体育校园传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1(3):104-110.
[5]张沛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与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4(7):44-47.
[6]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4(11):54-61.
[7]张朋,郑小凤,万宇,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路径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4):60-64.
[8]李鸿宜,韩重阳,姚蕾,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困境与发展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20(5):49-54.
[9]买佳.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发展与经验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0]刘轶.我国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路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2.
The Development Paths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Development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for Universities
WU Wenyun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00, Guangdong, China)
基金项目:2021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进程研究(项目编号:21ATY010)。
巫文云(1998—),硕士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