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MAXBAND模型的城市绿波协调控制策略
2022-01-11毛源向郑涛陈宇峰
毛源,向郑涛,陈宇峰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2)
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高达3.78 亿辆,其中72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增加,城市交通堵塞状况变得愈发严重。通过不同的交通控制方法,可以缓解交通堵塞问题。城市绿波协调控制作为其中一种交通控制方法,广泛应用于城市交通信号控制,在缓解交通堵塞和提高道路通行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绿波协调控制主要采用2种方法:最小延误法和最大绿波带法[1],相较于最小延误法,最大绿波带法可更直观地通过绿波带带宽反映出协调控制优劣,且需要条件少,应用较广泛。目前国内外对城市绿波协调控制开展较多研究,Little[2-3]等人提出了求解最大带宽的经典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并在日后加以改进,建立经典MAXBAND模型,可从周期时长、相序、相位差和绿波速度进行优化,使绿波带宽达到最大。Messer[4]等人利用半整数算法,提出了包含左转相位的绿波带带宽优化方法。Chang[5]等人从多条干路的路网考虑,提出MAXBAND-86协 调 控 制 模 型。Ganrtner[6]等 人 克 服MAXBAND模型中同一带宽问题,建立多带宽协调控制模型MULTIBAND,满足了不同路段的不同带宽的需求。Lu[7]等人将Robertson交通流离散模型引入到MAXBAND模型中,使其适应更复杂的交通情况。唐克双[8]等人提出了MULTIBAND干线协调模型,通过取消绿波带的中心对称约束、增加绿波带位置的约束提高绿波带带宽。于德新[9]等人通过取消绿波带对称约束及增加带宽比例约束,优化绿波带形式,同时引入红灯排队消散模型,建立改进的MULTIBAND模型。李祥尘[10]等人通过调整交叉口相位顺序和组成,提升了绿波协调控制的效果,不仅能增加干线双向绿波带的带宽,还能提升绿波速度对干线设计速度的适应性。张驰[11]结合NEMA相位和图解法,对相位相序进行调整,提高双向绿波控制中绿波带带宽。潘婷[1]等人考虑速度波动区间,设计求解绿波速度上限及下限,为驾驶者的车速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但上述研究均存在一定不足:交通特性单一,将车辆速度固定,未考虑车队离散情况,相位相序考虑不足,交叉口在不同相位相序组合方式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绿波带带宽。针对上述问题,对经典MAXBAND模型进行改进,在信号控制中引入双环相位,进行相位相序优化调整,并考虑车队行驶过程中存在的离散特性,进一步优化了相位相序,使绿波带宽达到最大化,同时也更加符合实际交通状况,获得较好的绿波协调控制效果。
1 MAXBAND模型优化
1.1 相位相序优化
当前交通信号控制领域主要采用2种相序方案:1)传统单环相位[12],基本由4个相位组成,如图1所示,广泛应用于我国城市道路之中。由于单环相位存在对称性特点,在1个相位内至少为2股车流提供通行权,且无法调整,因此会造成某股车流的绿灯时长损失或不足的情况,进而影响交叉口通行能力。2)双环相位[13],由美国电气制造协会提出,由8个相位组成,如图2所示。其中同环同段内2个相位的放行顺序及时长可任意调整,不会对其他相位产生影响,较好地避免了单环相位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城市绿波协调控制中通过调整相位顺序及时长,实现绿波带宽最大化。双环相位相序4种组合方式如图3所示。
图1 单环相位
图2 双环相位
图3 双环相位相序方案
1.2 车队离散现象
城市道路上交叉口把连续的交通流分割成多股车队。车队从上游交叉口停车线驶出后,由于车辆运行条件、驾驶行为和自身特性等不同,导致车辆行驶速度存在差异,在到达下游交叉口停车线之前,逐渐拉开距离,发生车队离散现象,从而使车辆到达行程时间发生变化。对车队离散现象描述有2个经典模型,分别为Pacey模型和Robertson模型[14]。Pacey模型较适用于长距离路口,而在城市道路中交叉路口多为中短距离路口,Robertson模型更适用于城市绿波协调控制。因此采用Robertson模型描述车队离散现象。Robertson模型假设上下游交叉口断面之间的车辆行程时间服从移位几何分布,不同车辆的行程速度之间的差异通过车队离散系数来反映。即
式中:g(T)为相邻交叉口间行程时间为T的车辆概率分布函数;T为车辆行程时间;F为车流离散系数;t为车辆最快的行驶时间。
1.3 改进模型
根据上述讨论,在MAXBAND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双环相位进行相位相序调整,同时考虑城市道路中车队离散现象,结合Robertson模型,得到改进的MAXBAND模型:
2 实验仿真分析
以某条由4个交叉口组成的城市道路为研究对象,仿真数据来源于文献[9],交叉口1到交叉口4为上行方向,交叉口4到交叉口1为下行方向,4个交叉口的南北方向均为双向八车道,东西方向交叉口1、4为双向四车道,东西方向交叉口2、3为双向六车道。交叉口间距沿上行方向分别为566m、654m、720m,4个交叉口的小时交通流量如图4所示,其中实虚线箭头分别表示有无车流量进入,括号内数字从左至右分别对应进口道左转、直行和右转的流量。
图4 仿真数据示意图
根据调查流量及车道分布情况,利用Webster模型[15]计算出各交叉口单环相位下的最佳信号周期及绿灯时长分配方案,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交叉口1的信号周期时间最长,为145s,因此确定交叉口1为关键交叉口,将其他交叉口的周期时间调整为145s。在各交叉口单环相位信号配时方案基础上,采用双环相位对各个交叉口相位及绿灯时长进行调整,通过有效绿灯时长及绿信比的计算,得出双环相位下各交叉口的配时方案,如表2所示。南北方向信号设置存在相位搭接情况,相位相序的4种基本结构如图3所示。
表1 交叉口单环各相位信号配时 s
表2 交叉口双环各相位信号配时 s
根据改进模型以及交叉口数据,采用最优化求解工具Lingo进行求解[16],求解结果如表3所示。各交叉口间相对相位差由各参数求解结果计算得出。相邻交叉口相位差计算公式为
表3 改进的MAXBAND模型求解结果
经计算可知,各交叉口间的相对相位差分别为17s、57s、22s。为便于仿真,采用绝对相位差,以交叉口1为基准交叉口,设定相位差为0,求得交叉口2~4的绝对相位差分别为17s、74s、96s。
选用Vissim交通仿真软件对优化后模型的有效性与实用性进行验证,以车辆平均旅行时间、延误、排队长度及停车次数作为主要指标进行分析。仿真时长为3600s,因仿真初期交通量逐渐增加,数据不具代表性,故分析指标数据选取600~3600s的数据,以10min的时间间隔输出评价参数。为防止单次仿真造成的随机性,采用10个随机数种子进行10次仿真,对仿真结果求其平均值。将改进模型与MAXBAND模型进行仿真结果对比,如图5所示。与经典MAXBAND模型相比,改进模型在交通信号中引入双环相位,通过Lingo求解结果,对相位相序进行相应调整,提高了绿灯时长的利用率,也进一步提升了绿波带宽;同时优化了车辆在路口间的行程时间,使之更加契合实际道路运行情况。改进模型在平均旅行时间、延误、排队长度及停车次数指标上均有较好效果,其中平均旅行时间减少了9.73%,平均延误时间减少了33.66%,平均排队长度减少了50.09%,平均停车次数减少了26.54%,整体绿波协调控制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图5 仿真结果分析图
3 结论
通过分析城市绿波协调控制方法中存在的局限性,考虑了交通信号相位相序的调整,对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存在的车队离散现象进行优化,提出改进的MAXBAND模型方案。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改进方案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以及实用性,提升了城市道路整体通行效益。但在优化过程中未考虑排队清空时间动态变化带来的影响,难免有所偏差,后续研究中将考虑更多影响因素,设计出更适用于实际交通状况的城市绿波协调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