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导向理论的护理干预在学龄前患儿围术期中的应用
2022-01-11南甜张增梅王宇
南甜 张增梅 王宇
学龄前期儿童为满3~6周岁儿童,此期儿童对疾病和疼痛的耐受程度较低,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反应比较敏感。当患儿进入手术室后,父母与患儿分离时,面对陌生的手术室环境,经常表现为哭闹、逃跑、拒绝进入手术室[1]。文献报道[2],有50%~75%的择期手术患儿有过术前焦虑。焦虑、恐惧的反应对患儿的生理、心理、认知以及行为等产生负面影响[3],致使麻醉诱导过程受阻,手术未能顺利进行,甚至治疗效果不佳,术后康复期延长,出现相应的术后并发症[4],有研究表明,出院后的部分患儿,有心理调整障碍和行为改变[5]。目标导向理论是一种正向激励理论,对最终目标按照过程目标进行详细分解,根据导向将分解的各个小目标逐步完成,最后实现最终目标[6]。国外相关的研究已经证实目标导向医疗措施的安全可行性,使各项实施措施尽可能达到预定目标[7]。国内研究将目标导向理论应用于麻醉护理[8]、外科病房[9],取得良好效果。针对学龄前患儿在围术期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对学龄前患儿在围术期实施基于目标导向理论的各项措施,观察各项措施对患儿术前焦虑和围术期配合度的影响,以及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6月医院实施手术的学龄前患儿59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患儿年龄3~6周岁;患儿为首次择期手术;全身麻醉;患儿无认知和情感障碍;患儿为普外科的常见疾病,排除条件: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患儿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组间基本特征匹配原则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1例;平均年龄4.46±1.15岁;手术方式:扁桃体切除8例,耳前瘘管切除6例,腹股沟疝手术8例,睾丸固定术7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4.35±1.23岁;手术方式:扁桃体切除10例,耳前瘘管切除8例,腹股沟疝手术6例,睾丸固定术6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术期护理。术前访视阶段:查阅病历相关信息;向患儿及家属讲解成人、患儿通用的术前访视手册,包括患儿的禁食时间、着装要求、进入手术室后的流程等;对患儿及家属提出的疑问,耐心解答。术日:巡回护士将用物准备齐全后,接患儿进入手术室等候区,指导患儿自主选择喜欢的玩具后,将患儿接入手术室。进入手术室后,调节好手术间内的湿度和温度,给予言语鼓励、夸赞,协助麻醉医师为患儿进行麻醉。术后2 d常规随访,观察患儿的切口愈合情况。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围术期的各个阶段采用目标导向理论的对应措施,激发患儿的兴趣,消除其不良情绪,从而配合围术期的各项操作,具体见表1。
表1 基于目标导向理论在围术期各个阶段的实施措施
1.3 评价指标及方法
(1)耶鲁围术期患儿焦虑评价量表:采用代莹等[10]修改的改良耶鲁围术期患儿焦虑评价量表(mYPAS-SF)于术前访视阶段、进入手术室时进行测量,该量表共计18个条目,分为4个维度:“活力”“发出声音的方式”“情绪表达”“觉醒状态”。总分取高分,分值越高提示焦虑程度越明显。简化后的量表依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的 Cronbach’s α系数为0.850。
(2)麻醉诱导期合作量表(ICC):于诱导期测量患儿的配合度,该量表共11个条目,评价患儿诱导期的表现。得分为0~10分,完美诱导,记0分,出现任何一项负性情绪记1分,得分越高,表示患儿的配合度越差。此量表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44[11]。为了保证评分的一致性,由研究者负责数据的收集。
(3)满意度调查:于术后2 d随访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内容由手术室护理专家和儿科护理专家共同制定,包括术前宣教内容、术前宣教形式、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技术、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家属对患儿术前、术后表现的满意度,共7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按3、2、1依次计分。本研究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59份,回收有效问卷5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2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mYPAS-SF得分及麻醉诱导时ICC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儿术前访视后及进入手术室时mYPAS-SF得分及麻醉诱导配合度IC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mYPAS-SF得分及麻醉诱ICC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家属对各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分)
3 讨论
3.1 基于目标导向理论的各项措施能够减轻学龄前患儿的术前焦虑恐惧情绪
学龄前患儿处于人格和自我意识发展塑形的关键时期,能够自主学习,理解简单的道理,并且能够逐渐控制自己的情绪,具备独特的个性[12-13]。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在术前访视后和进入手术室,观察组患儿的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各项措施能够减轻患儿的术前焦虑恐惧情绪。针对学龄前患儿在此阶段的特点,运用目标导向理论的正向激励作用,充分考虑患儿的心理认知特点,在术前访视阶段,护理人员佩戴卡通图案的手术帽子进行访视,通过奖励小红花,积极鼓励、夸赞患儿,拉近护理人员与患儿的距离,与陈秋风等[14]的研究一致。告知患儿的不适症状及危害,促进患儿表达,帮助护理人员理解患儿的想法。术日利用“大冒险”游戏的卡通角色扮演游戏可以通过分散患儿注意力来缓解疼痛,激发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儿积极主动配合护理人员完成各项操作。这与Sola等[15]、余云红等[5]研究一致,分散注意力能有效降低患儿焦虑,减轻疼痛。术后2 d随访,通过集齐的小红花最终转化为奖状,来鼓励患儿,有效缓解患儿的术前焦虑情绪,增加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通过各阶段小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缓解患儿围术期的恐惧焦虑。
3.2 基于目标导向理论的各项措施能够提高患儿麻醉诱导期的配合度
患儿进入手术室后,面对陌生的环境从而产生恐惧心理。患儿在诱导阶段的配合度与诱导成功与否直接相关,甚至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赵琳琳等[16]研究表明通过额头贴小红花等方式,可以使患儿积极配合各项护理操作。本研究利用目标导向理论,在诱导期使用奖励性措施,利用正面的鼓励话语,减轻患儿对诱导的恐惧心理。一旦达到预期的目标,配合护士完成操作后,及时地对患儿进行奖励[17]。术前用麻醉面罩连接气球供患儿玩耍,使患儿提前熟悉面罩的同时,吹气球游戏可以提高患儿在诱导期的配合度,与黄维德等[18]研究一致。奖励能使患儿产生积极的情绪,面罩充当玩具消除其对麻醉诱导的恐惧感,使患儿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降低,痛阈值增高,有利于诱导期麻醉医师和护理人员对患儿实施各项操作。结果显示,麻醉诱导时观察组ICC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患儿的诱导期配合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基于目标导向理各项措施能够提高麻醉诱导期的配合度。
3.3 基于目标导向理论的各项措施能够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结果显示,观察组家长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各项措施能够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家属担心患儿在进入手术室后恐惧、哭闹、反抗,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儿家属的焦虑情绪。手术室护士通过目标导向理论在术前访视、进入手术室时、术日诱导阶段、术后2 d随访的各个阶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调动患儿的积极性,使患儿的情绪相对稳定,从而提高操作的依从性。家属看到患儿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完成各项操作,入室时情绪稳定,其紧张焦虑情绪能够得到放松,增加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使患儿、患儿家属、护士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家属的满意度。
总之,基于目标导向理论强调以清晰的小目标为基础,使护理人员明确相关的护理措施,最终得到精确的护理。该措施能够增加患儿配合治疗的依从性和积极性,有效地缓解患儿的恐惧焦虑情绪,使患儿的关注度得到提升,进一步促进和谐的医患关系,丰富了护理服务的内涵。本研究在样本量选取上仍存在局限性,未涵盖所有学龄前患儿进行的其他类型的手术,后期拟扩大研究范围,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