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译报,开眼看世界
2022-01-11高善罡
高善罡
1839年3月,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抵达广州禁烟,至1840年10月离开。其间,他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200多万斤,一次次击溃英国人的寻衅和挑战。禁烟和守城的成功,得益于他本人在禁烟运动中的刚直不阿、不畏权贵,也离不开他当时对时局清醒的认知。这眼界和认知,离不开他的一项颇具开创性的工作——译报活动。魏源在《圣武记》之《道光洋艘征抚记》上篇中,就曾写道:“林则徐自去岁至粤,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具知西人极藐水师。”
林则徐画像。右图为19世纪英国铜版画,显示的是英国战舰攻击广州城的情景。
鸦片战争之前,清王朝闭关锁国,一直沉迷于“天朝上国”的幻梦之中。初到广东时,林则徐和朝廷其他大臣一样,对西方一无所知,在禁烟过程中还闹出不少笑话。
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英国人贩卖鸦片的问题,他曾给当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写过一封信,让英国政府去抓鸦片贩子。林则徐以为,英女王只是个二十来岁的小姑娘,正忙于防备叔叔争夺权位,无暇顾及鸦片贸易。因此,他在信中说:“贵国既然不想让该毒品祸害于本国,就应该同样不能让该毒品祸害于别国,何况,这别国还是对贵国恩深似海的天朝上国呢……贵国国王如果能协同天朝诘奸除慝、扫污去垢,恭顺天朝,则可与天朝共享太平之福,幸甚,幸甚!”
林则徐不知道的是,这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正致力于在全球建立殖民地,扩张国外市场和原料产地。维多利亚也绝不是什么单纯温顺的小姑娘,而是主张对外扩张的、非常强势的女王。
1839年12月,一艘名为“杉达”号的英国商船在琼州文昌县被台风打翻,船员被当地军民搭救。知晓此事后,林则徐亲自接见了船员,一是了解西方情况,二是托付船员把那封致英国女王的信带回去。
在和船员交谈中,林则徐得知土耳其是重要的鸦片产地,随口便问“土耳其是不是美国的一个地区”。当听到英国水手回答美国和土耳其完全是两个国家、之间的航程约为6个月时,他大为吃惊。之后,这些船员嘲笑说:“大清最富庶行省的总督对世界的了解还赶不上普通英国船员。”
那封致英国女王的信,几经辗转被带到伦敦,但由于中英鸦片战争已经打响,英国外交部拒绝接收。后来,有好事之人把这封信刊登在英国报刊上,来自“天朝上国、万邦之主”的诏令一时成为国际笑料。
这种无知之痛,使林则徐大受刺激,他决心把译报活动做下去。目的很明确,就是“采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
于是,他开始广泛搜集外文报纸、书籍、地图、知识手册等。虎门销烟当天,他都没有忘记向出席销烟活动的英国人索要英国地图等资料。至于搜集报刊的地点,他重点放在了澳门。
19世纪初,不少欧美国家的人到中国传教,同时在中国境内创办了一些报刊。特别是澳门,由于海上贸易的迅速发展和葡萄牙人大量涌入,已成为东南亚重要的信息汇聚地。外国人办的许多中外文报纸可以在这里找到,比如从广州迁过来的英文周报《广州周报》《广东纪事报》,当地的葡文报紙以及来自新加坡、孟买、加尔各答、伦敦、悉尼等地的外文报纸。
当时的中国,没有专门的翻译人才,给商人当通事的那些人虽通外文,但总归水平不高,处理重要公文难免出差池。于是林则徐组织自己的翻译班子,为他译“夷书”。
广州十三行是当时洋行、外国商馆经营进出口贸易的重要通道,不乏负责口译的通事。但林则徐不敢用他们,因为这些洋行勾结鸦片贩子、走私贩卖、通风报信、包庇外商,从中牟利,怎么可能为他禁烟提供真实有用的情报?后来,他把目光瞄准那些长期与外国打交道的广东人。经过挑选,他确定了英语水平比较高的4个人:梁进德、袁德辉、亚孟、林阿舍,后来加入的还有陈耀祖、温文伯、周文等人。
这些人的阅读、笔译都很厉害,英语口语也很正宗,不是那种混杂了粤语、葡萄牙语、印度语的“广东英语”。其中,梁进德是参与编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梁发的儿子,该书是西方传教士1815年在华出版的第一家中文报刊。袁德辉、亚孟、林阿舍都有外国留学的经历。为了聘请他们,林则徐开出了丰厚的待遇,比如梁进德的月薪是12元,这在当时完全可以养活一家人。
翻译团队中的成员,多数信奉基督教,而且与洋人交往频繁。林则徐要用他们,又要防备他们做手脚。在翻译团队工作时,他往往会安插眼线,监督他们的一举一动。对一些重要文稿,译成英文以后,他还要另找人将英文稿再翻译成中文进行对比。
林则徐视察澳门(油画,郭北平作)。当时澳门的中外文报纸,成为林则徐收集译报信息的来源。
如果需要翻译的内容比较多,机密性又不是很强,林则徐也会“饥不择食”地雇用翻译。有些曾在外国商馆做饭的中国厨师,因为会几句广东英语,被他高薪挖来,由此也了解了洋人的生活习俗、饮食习惯;在诊所工作的、懂英语的医生,被他请来,由此也能掌握洋人的生理、健康情况……为了掌握西方第一手情报,这位饱读诗书的“天朝大国”士大夫,甚至抛弃偏见开始学习那些“夷人”的语言。
林则徐将译好的材料整理装订,汇编成《澳门新闻纸》。这些材料,他不仅自己利用,也抄送广东同僚与他省的督抚官员参阅,还将部分内容附折奏呈道光皇帝御览。对于《澳门新闻纸》的实效,林则徐很满意,认为“其中所得夷情实为不少,制御准备之方,多由此出”。
林则徐汇编的《澳门新闻纸》、编撰的《四洲志》以及由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
也許是为了满足天朝上国的虚荣心,《澳门新闻纸》的译作带有明显的国家歧视性色彩。比如,将奥地利帝国的首都维也纳翻译为“欧斯特里阿部落”,将法国首都巴黎翻译为“佛兰西国首部落”。
从保留下来的史料看,林则徐当时的译报活动,重点放在禁烟的评论、外夷动向、鸦片与茶叶买卖等急需信息,以“知己知彼、掌握主动”。同时,也有不少内容包罗万象,如英王宫中女官的名单与薪水、菲律宾农业、秘鲁设公司招股、麻打(Malta)报业情况、南北极探险、广告,等等,五花八门。
1839年,林则徐从一位传教士手中获赠一本书——英国人慕瑞于1836年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如获至宝,马上组织人把书翻译出来,并加以润色、编辑,编撰成《四洲志》。这部书简述了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四大洲30多国的地理、历史、政情,是当时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称“四洲”,读过《西游记》的人都不会陌生,因为它沿用的是佛经中的概念,一是东胜神洲,二是南赡部洲,三是西牛贺洲,四是北俱卢洲。“四大部洲”,实际上是林则徐代指的中国之外的世界。
在林则徐的示范和带动下,译报活动渐成风气。此后的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主办报纸时都曾效仿林则徐“广译五洲近事”。译报活动给一些开明人士的认识和行为带来极大改观,“吾中国,曾无一人焉留心海外事者(姚莹《东溟文后集》)”的可悲局面渐成历史。
由于朝廷上下在禁烟问题上的严重分歧,道光皇帝的态度始终摇摆不定。在英国舰船北上天津后,道光最终放弃了对林则徐禁烟活动的支持,把他发配到新疆。
被革职后的林则徐,对坚持禁烟并无改变,对译报活动也不改初心。在发配路途上,他将译好的《四洲志》《澳门月报》《粤东奏稿》等交给好友魏源,让他编纂《海国图志》,以唤醒国人,放开眼界,了解世情,挽救危亡。魏源不负重托,于1842年完成50卷本《海国图志》的编撰,1843年正式出版。该书向国人详细介绍了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文化等内容,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撰写的、介绍世界史地知识的著作。书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准确概括了林则徐开展译报活动的想法,成为我国近代洋务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
作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的译报活动不仅开了近代国人认识和接触报刊之先河,使外报为我所用,更重要的是打开了国人的眼界,让更多人看到了“天朝大国”之外的“西洋”世界,加快了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大清王朝迈向近代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