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面构成》课程课程思政探索与研究

2022-01-10乔宁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平面构成平面园林

乔宁

摘要:《平面构成》课程是设计类的专业基础课,传统的构成课程教肇中在培养学生具备应职岗位所必需的构成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往往忽视了或弱化了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不利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平面构成》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构成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传统艺术形式的魅力。在实践创作中,融入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以园林花窗为创作主题,引导学生从传统艺术形式中提炼设计元素,运用现代构成形式进行再设计,完成创作作品。本文通过《平面构成》研究了课程思政如何融入课程教学过程,是对《平面构成》课程课程思政的探索。

关键词:平面构成面构成课程思政

1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专业课程需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会议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思政课程”的教育任务,是所有课程的教育责任。为深入贯彻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专业课程教育,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各类院校积极响教育部的号召,全面推行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针对课程具体内容,进行课程改革,形成以“思政课程”为核心的重要改革方向。

《平面构成》课程是设计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它是研究点、线、面基本元素的形态特征、基本形的设计方法、构成形式和形式美法则等方面的设计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基本理论为指导,实践和创作为应用,可以融入大量的思政教学内容,因此对《平面构成》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和研究十分必要。

2课程思政元素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历史变迁,其中沉淀了丰富且有深度的优秀文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经过历史的淬炼,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征和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之魂。我们需要通过了解历史,认识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艺术形式就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当时时代的产物,也是当时时代思想的映射。不同时期具有突出成就的艺术形式,就是当时杰出文化的璀璨代表。随着时代变化,这些艺术形式需要不断继承和发展,延续它的生命力。

《平面构成》课程是探究形态美的课程,该课程从基本形态研究,启发学生理解形态美,能够通过对形态进行解构和重构,创作出新的形态。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形式,如古建筑及构件,民间手工工艺剪纸艺术,陶瓷艺术等艺术形式等中蕴含了丰富的美的形态。该课程可以选取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形式作为课程思政的融入点。收集整理艺术形式中的美的形态,将优秀传统文化形式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形成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与立德树人相得益彰的教学形式。

通过介绍优秀传统文化形式,让学生了解形态美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树立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把优秀传统艺术形式的精神提炼出来,思考用符合现代审美的角度和手法,把它展示出来。让优秀传统艺术形式中具有当代价值的精髓,从新走进当代人民的生活,走向世界舞台。

3融入思政元素

《平面构成》课程共计五个章节内容,分别是平面构成概述、平面构成要素点线面、基本型与骨骼、平面构成基本形式、形式美法则,课程知识点73个。第二章第一节课程的主要内容是面的构成。本章节主要讲述的是平面构成中面的概念、面的分类、面的特征和面的构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面的概念、分类和特征,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面的形态,能够利用面元素的特征进行面构成设计。我国古建筑历史悠久,古代建筑艺术也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古建筑及其构件中就有形态符合面元素的特征,在面元素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古建筑及构件的内容。

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代表是江南园林,江南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风格闻名于世。江南园林起源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江南园林设计中蕴涵了中国历史、哲学和人文习俗,它是江南地区地方风俗的一种象征。窗是江南园林的一大特色,古时的窗上有雕花,故称为花窗。中国园林的花窗不仅建筑上构件,也是一种景观,是园林文化的反映。江南园林的花窗形式多样。如空窗,在园林建筑上有局部或全部镂空的窗子,称空窗,又称“月洞”。它是不装窗扇的窗孔,往往置于园林中的院墙、走廊和亭榭等建筑的墙上。空窗的式样有方形、横长、直长、六角、圆形、扇形、葫芦、秋叶、汉瓶等形式。刘敦桢先生曾论述其“形式和比例,与房屋、墙面及空间环境有关,如轩馆、亭榭的空窗多用横长、直长、方形等式样,取其简洁朴质。走廊上连续的空窗大多体形不大而式样各不相同,排列也有疏有密,以免重复单调”。[1]江南園林中形态各不相同花窗和平面构成中的面元素的特征非常接近。

平面构成中面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态的面,在视觉上有不同的作用和特征。根据平面上的形态,面大体分为三类:几何形、有机形、不规则形。几何形的面是指可以用工具完成的形态的面,常常包含直线形、弧线形,给人一种明快、单纯、规整、秩序的感觉。有机形的面是指对大自然中某一物象形体的概括,如水滴、鹅卵石、扁豆、马铃薯等。它常常给人一种膨胀、优美、弹性、自然的感觉。不规则的面是指人为创造的面,如手撕形、偶然形、有一定的情态、情趣。不规则的面可以直接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感受,具有个性特征和感情属性。借用江南园林中不同形态的花窗,分析不同面的类型和特征,将江南园林这一优秀传统艺术形式引入到课程知识中。让学生学习面的知识的同时,了解江南园林的花窗造型蕴涵的深厚的文化积淀。花窗考究的制作工艺,一个个都是精致的艺术品。通过花样丰富的花窗形式带给学生给人们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构建学生健康审美价值体系,培养中国传统审美情趣。

4课程设计

对《平面构成》课程第二章第三节面构成进行课程重构,在教学内容基础上中引入园林花窗的内容,通过引入园林艺术形式,引导学生培养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情感,理解当代审美观与传统审美观的区别,形成热爱传统艺术形式、传承传统艺术形式的思想感情。课前导学,学生课前通过网络搜索苏州博物馆的图片,了解博物馆的基本情况。课中,教师用苏州博物馆视频引人面构成的课程,并且解说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是享誉全球的最著名建筑师美籍华人贝聿铭的代表作品。苏州博物馆的形式上体现借鉴了苏州传统庭院式园林建筑风格,又运用了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设计手法,主要通过庭院和建筑的相互关系,用亭台楼阁形成空间序列,造成一种园林建筑空间的感觉。博物馆采用了大量的几何面如菱形、方形等体现出错落有致的园林特色。入口处大厅厅门由两边半圆面而成,相当普通的几何面,比例适当,简洁的白与标准灰两色的和谐搭配,素而有华,简而高贵,符合现代建筑的几何美学特点。解析完苏州博物馆后,教师引入面的概念,通过对比几何的面和平面构成的面,使学生更加理解面的概念。教师讲授面元素的三种类型,几何形的面、有机形的面、不规则形的面。给出园林中空窗的图片,通过园林建筑上空窗(如图一、图二)的鉴赏,感受园林空窗的视觉造型,让学生体会不同类型的面。学生通过赏析空窗美的艺术形态,感受园林建筑艺术,构建对美的艺术形式的感知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并思考不同类型的面,给人的不同心理感受,如几何形的面给人一种表现规则、平稳、理性和规范的视觉效果。有机形的面具有自然,丰满等特征,给人以生动的感觉。教师接着讲解面的构成形式,引导学生去认识面的构成,分析不同面的构成形式特征,能够掌握并运用面面试进行构成设计。通过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也是创作设计的起点。教师要求学生以园林中的花窗为主题构思,利用面的构成形式,设计新中式室内隔墙的窗。以优秀学生核心,引领带动其他学生,建立合作小组。小组讨论不同的形式花窗,并利用面构成的手法对园林花窗进行解构和重构,通过头脑风暴对小组每个成员的设计思路进行讨论,以小组形式对具体创新的设计进行细节讨论,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汲取养分,用现代的语言和材料进行表达,小组成员每人绘制一张花窗手绘图。通过实践构思设计并完成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造型能力。

课后,学生收集江南园林中的狮子林的花窗,以为单位讨论分析狮子林花窗中,不同类型的面,学生将讨论分析的成果制作PPT,下一节课课前进行汇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传承文化艺术形式,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对园林花窗的理解,使学生在园林花窗的熏陶,提高个人素养。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了面的概念、类型和特征,更重要的是感悟到园林艺术形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增强了学生对美的热爱,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实现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5小结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并且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入过程。本文通过《平面构成》课程探讨思政元素融入过程,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传统艺术形式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鉴赏力,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拓展學生的创造力。《平面构成》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余志英.中国古典园林的空窗艺术[J].艺苑,2009(11):2.

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基于课程思政下的《平面构成》课程案例建设 课题编号2020SZJSZ-009

猜你喜欢

平面构成平面园林
《园林》
在园林里遇见自己
立体几何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立体几何强化训练B卷参考答案
中国园林“缀玉集”
新媒体环境下的平面构成教学研究
中国画章法与构成原理
Excel图表中平面设计元素的运用
参考答案
《平面构成》课程教学的构想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