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视觉设计元素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2-01-10杨双唐娅萌
杨双 唐娅萌
摘要: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猎奇心理使得快消商业快速淹没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实际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极具地域特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完整的保护体系,有利于的文化建设,也可为我国其他地区提供借鉴思路,推动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素养,视觉化设计可视性强、便于感知、满足大众审美需要和视觉欲望,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化设计;文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活态流变性、传承性、民族性、地域性等基本特性。这些特性的诞生源于口传心授的人类生活经验、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富含地域特色的特殊表演。可是快节奏生活使得传统民间文化渐渐脱离大众的生活,现代文化几乎完全夺去人们投向传统文化的视线,甚至现阶段普通人对于文化项目发展的关注度并不理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需要视觉传播手段,可以通过符号化的现代形象、地域性产品包装、交互性传播界面等设计途径进行转译,这对传承本土的非遗资源与推动国际化视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视觉设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
(一)通过视觉体系理念建立非遗内涵建设的开放性传播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风俗民情、手工技巧、民族音乐等,它们往往是凭借“活体”的形式得以传承的。例如,广东的广绣工艺之所以能得以推广,根本原因就是视觉体系的建立。为了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長远发展和传承,必须要以视觉体系理念为媒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放性传播平台,也就是以视觉影像来记录和保存文化、技艺,使之得以在世人面前成功展示,进而实现有效传承。
(二)通过视觉形象使非遗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推广
首先,要重视发挥视觉形象在文化传播中的优越性作用。为有效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必须要进行传播方式的变革,发挥视觉形象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视觉体系展示的,为此,要结合现今文化发展的理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视觉化再现工作,灵活运用现代视觉技术手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持原有特点的基础上,建立适应当代文化传播风格的影像资料,使之得以有效传承。其次,面对全球化趋势,要保证各具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多样化。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不同风格的人类文明,具有极强的区域差异性。
(三)通过视觉的观点审视和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特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表征形象也各具特色。因此,在对其进行视觉管理时,要在技术支持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管理,建立可视化的系统分类数据库,方便文化传承者、视觉体系建设平台、相关研究者有效沟通。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工作要以保护其原有历史特色、原始形象为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视觉技艺对其进行传播,如制作相关纪录片、宣传片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视觉设计中的传承与保护措施
(一)以符号化的现代形象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化设计
首先需要寻求与之相关的具体事物进行筛选,其次通过概括、简化或夸张的手法进行提取,充分提炼符合宝辇会特征的视觉载体符号。葛沽宝辇会中有诸多元素可供选择,比如妈祖娘娘形象、宝辇座驾形象、宝辇会使用的罗伞形象、抬辇舞动的活泼动态等。从中选择黄罗伞元素进行艺术加工,并融入宝辇舞动者的动态,充分体现葛沽宝辇会的核心文化元素和主要概念。例如宝辇会的符号形象就是这种思维下视觉元素的提炼和创造,其创意首先来源于民众抬着妈祖娘娘沿街巡游观灯过程中,持罗伞者腾空跃起转动罗伞的飘逸动作;其次是在整体形象中融入宝辇会名称中的“宝”字,抽象“宝”字经过字形笔画的删减和重构进行名称的表达;最后是采集表达符号的色彩。为此,选取葛沽宝辇会的蓝色、红色和黄色3大色系作为标准色和辅助色。标准色主要以蓝色为主,象征着葛沽依临海河的地域自然生态特征;红色和黄色是宝辇民众的会服色彩;3种色彩既稳重大气,又不失明快鲜活,象征葛沽宝辇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蕴藏着文化传承之意。这个符号有效地表达了当地民众通过多姿多彩的宝辇会庆祝太平和祈福吉祥的美好之意,有助于葛沽宝辇文化的传承与普及。
(二)以交互性传播界面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化设计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中的报刊、杂志、电视和电影已不是当今重要的视觉化传播媒介了,而是以交互性的网络传播等新媒体得到了更多的应用。基于面向以交互传播界面为载体的非遗视觉化设计,无论是网站和APP,还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重点是对界面视觉设计进行转译,这需要充分把握界面功能、用户体验与传播界面视觉效果相结合的原则,传统元素融入界面设计不单只是“非遗”元素的堆砌,而要考虑如何通过现代视觉语言传达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界面的东方艺术气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非元素层面上的中国风格设计。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更是延续民族的灵魂血脉。通过视觉化设计转译进行现代视觉表达,进而提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认知和喜爱。视觉化设计转译是对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创新的必要途径,不仅有效地推动了本土非遗资源的传播认知和国际发展,而且更好地实现了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利用,切实可行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为其他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借鉴之路,从而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丁静.基于文化传承的广西铜鼓视觉设计艺术创新研究[J].明日风尚,2021(06):83-84.
[2]林荣向.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设计研究——以闽台剪纸为例[J].中国文艺家,2020(06):75+115.
基金项目:四川文化艺术学院2020年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视觉设计元素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CWYA20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