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视角下的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
2022-01-10马越 张涛
马越 张涛
摘要:“羊皮筏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人类创造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有理由发扬和传播我们黄河流域自古传承而来的文化成就。中国现代化进程正处在飞速发展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冲击和威胁,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在文化和产品设计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将发掘、保护、传承这一西北地区特有的文化符号,使得“羊皮筏子”这种独特的“精神文化”产品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流传,“羊皮筏子”不仅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西北地区发展旅游和开发相关文化旅游产品的一个契机,通过设计文化旅游产品促进“羊皮筏子”传承多元化 , 切实把这一民间文化转变为人们现代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关键词:羊皮筏子;文化遗产;产品设计;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羊皮筏子”是黄河上游地区一种古老的水上交通和运输工具,是黄河流域人民生产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羊皮筏子”从第一次出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演化历史,羊皮筏子传承了黄河流域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发扬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于同大自然奋斗和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不屈精神,同时,羊皮筏子也是具有西北地区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
“羊皮筏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人们称为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也有人称之为“民族记忆的背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范围内文化多样性的综合体现,是激发人类创造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效率的重要因素。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发扬和传播黄河流域自古传承下来的文化成就。
今天,中国现代化进程正处在飞速发展时期,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文化生态都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社会文化,经济,教育,军事,医疗的飞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却受到严重威胁,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不断被人遗忘和消失在记忆的河流之中,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刻不容缓,保护和发掘已成为各国政府和民间组织普遍的意愿。“羊皮筏子”是我国黄河流域上游西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手段,是西北地区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羊皮筏子”历经300余年的发展流传至今,已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在中国现代化进程飞速发展的冲击下,“羊皮筏子”文化遗产也受到了新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的冲击,为了挽救和传承“羊皮筏子”文化遗产,在文化和产品设计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将竭力保护这一特有的文化符号。
“羊皮筏子”也叫皮囊、革囊、皮舟、皮船等,它是由羊皮和木材制成的渡河用的筏子, 主要用于人民生产生活的渡水工具来使用。“羊皮筏子”的产生和发展都经过了历史和地理条件的推动,我国西北从古至今就是多元文化的交匯和交流之地,畜牧业发达,“羊皮筏子”是古人们因地制宜制作出的渡河工具,历经百年不断改进并沿习至今,是西北地区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之一。为履行我国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承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对于扶持重要文化遗产和保护优秀民间艺术的会议精神,各级政府依照当地文化发展现状,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通知》指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16字工作方针,提出要逐步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彻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羊皮筏子”也在2006年被列入“兰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与之相关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也被提上了日程。为了更好地保护“羊皮筏子”,我们不仅需要发展传承人,还原制作工艺,还需要通过市场手段增加传承的产品多元化和多样化,来提升传承的知名度和升华其文化价值,为后人留下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古老的“羊皮筏子”依然凭借着其造型独特、文化底蕴优厚的特点保持着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古老的“羊皮筏子”是历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的生活经验,是研究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有重要的文献和文化价值。古老的“羊皮筏子”具有推动旅游经济的实用价值,前景一片光明。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加持,使羊皮筏子能够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也为人们娱乐、旅游及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近年来,文化旅游项目已经日趋成熟,在文化旅游项目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进来己经成为互相促进和发展的手段之一,这种融合的模式既能保证经济的发展也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保护。我们需要不断整理、挖掘和开发衍生产品来促进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推广和研究,整理历史和文化背景,不断调研和改进衍生产品的开发方向、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加大宣传力度等手段来为“羊皮筏子”形成产业化模式来铺平道路。宣传也是保护的一种方法,宣传能加强文化意义的传播和人们意识上对文化产品的保护。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加持和宣传,加强文化旅游经济的拓展半径,“羊皮筏子”的实用性、传承性、特殊性、娱乐性是其他类别的文化旅游项目所不及,从现阶段社会文化发展上来说,“羊皮筏子”能发展到今天依然没有被社会淘汰,是历史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羊皮筏子”不是简单的渡河工具或旅游项目,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不屈的人文精神,这个精神层面的传承永远都不会消失,而会日益发扬。“羊皮筏子”在精神层面的意义远远大于其摆渡的实用功能,能够将这承载着劳动人民智慧和文明的工具保存下来,本身就意义重大。在此条件下,为了使传承文化与现代经济统一起来,就需要用现代文化保护“羊皮筏子”,以“羊皮筏子”的发展促进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的目的,文化与经济二者没有冲突,只有互利共生,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文化创意产品,大力加强文化意识宣传,在文化内涵的发展基础上,形成全方位的保护。
近年来随着三产在GDP中比率不断加强,人们对文化旅游关注度也在持续上升,文化旅游结合的旅游模式也能够被重新认识,走向文化促进产品销售,产品提升文化价值的互促道路。希望通过“羊皮筏子”为契机,把保护“羊皮筏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文化创意产品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额外的旅游收入,而收入的增加又能够促使当地居民对“羊皮筏子”文化保护更加重视,形成良好的互惠互利格局,推动文化旅游产品顺利发展。将“羊皮筏子”与其他文化旅游元素和融合文化相结合,形成产业化格局,重点推出黄河文化生态圈,充分发扬地方特色文化载体的作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升华产品成为兰州市的另一道风景线。借助“羊皮筏子文化创意产品”,来打造西北特有的文化旅游品牌和整个西北旅游项目中的特色品牌,让文化成为一种符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品结合的道路发展铺平道路。
“羊皮筏子”是黄河流域先民的生活必需品,在历史里的长河中它以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得以延续,它不仅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黄河文化中的一颗明珠,还是西北地区发展旅游经济和开发相关文化旅游衍生产品的一个契机。这项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 也升格成为了一项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希望它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停滞不前,终归没落。只有通过结合市场经济和日益旺盛的文化需求来使它焕发青春,使传统文化同现代社会的需求完美融合 , 才能使它在现代文化和经济中保持传承的精神之火不灭。我们将发扬这一西北地区特有的文化符號,使得“羊皮筏子”这种独特的“文化”产品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流传,通过设计更多的文化旅游产品促进“羊皮筏子”传承多元化 , 切实把这一民间文化转变为人们现代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融入现代生活,融入文化长河之中。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A].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
[2]梅小青.中国传统皮船技术的调查研究[D].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7.
[3]甘肃省地方史志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第三十九卷·航运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55.
[4]刘魁立.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反思[J].民间文化论坛,2008(3):23-24.
[5]马道明.李海强.社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探析[J].东岳论丛,2011(11):47-48.
[6]黎志敏.“文化精神”的永生与“文化体系”的重生[J].天府新论.2011(06):21-17.
[7]杨兴荒.甘肃皮筏探源[J].兰州学刊,1986(5):19-20.
[8]汪受宽.高原飞巧-皮筏[J].民俗研究,1996(1):15-16.
甘肃省教育厅创新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2021B-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