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2022-01-10刘中正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隐性院校政治

刘中正

摘要: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主要分为两大类:正规课程教育途径(即显性教育途径)和非正规课程教育途径(即隐性教育途径),人民比较重视正规课程教育途径而对非正规课程教育途径缺乏应有的重视,这是造成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困境,寻求发展的新突破,必须重视非正规课程体系(隐性课程)的教育。

关键字:高职院校  隱性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主要分为两大类:正规课程教育 (即显性教育)和非正规课程教育 (即隐性教育)。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往往将正规课程教育(显性教育)作为重点,而忽视了非正规课程教育 (隐性教育)的存在及重要作用。

针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体系中,更应关注非正规课程教育 (即隐性教育),注重对它的资源开发,使其与正规课程教育(显性教育)共同作用,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向理想的彼岸。

一、非正规课程体系(隐性课程)的概念

非正规课程体系主要是指隐性课程。隐性课程的概念发端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课程概念。他把学生在学校中的整体学习分成三部分:主学习(又叫直接学习),是指通过正规课程的学习直接获得知识和技能;副学习(又叫相关学习),是由主学习而联想到有关知识和技能;附学习(又叫间接学习),指比较概括的理想、态度及道德习惯的学习,这些东西是被逐渐习得的,一经习得将被持久保持,影响人的终生。关于隐性课程(又称潜课程等)的概念界定,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隐性课程“是指这样一些教育实践及成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这一术语是描述那些构成学生进行非学术性的,无法评定的学习活动的各种影响”。我国有学者把隐性课程概括地界定为“学校环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事实上,它是一种具有广泛内涵的可以对学生产生重要作用的环境信息,主要由学校和班级生活中由学校所传递的未加明确的规范、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学校及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的文化因素组成。它广泛存在于学校的各个组织之中,融合于学校的整体文化之中。

二、非正规课程体系(隐性课程)特征

虽然对隐性课程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但对它的描述还是有相对共性的地方。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有几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在方式上具有潜隐性。隐性课程是一种潜存于班级、学校中的隐含性、自然性的东西,基本都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出现,是一种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并未察觉的无意识教育。它与显性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过程的隐蔽性。在隐性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并非滔滔不绝地灌输道理,也并非引经据典地直率劝导,而是将教育的目的和意向隐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各种活动之中,以含而不露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自然融于教育者创设的教育情境中,使其在非目的性、无意识的情况下,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学生接受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是在计划与目标上具有不明确性。隐性课程往往是非计划的教育活动,也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但它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理想信仰、价值观等方面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是在内容上具有全方位性。隐性课程体现的往往不是知识性的、学术性的问题,更多的是对学生的价值、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影响,或者说,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的影响,而且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并不像显性教育那样直接和外显。比如,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利用弥散于高校大学生生活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教育的预定意向、目的巧妙地隐藏其中,使这些方方面面的隐性教育资源,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不同的层次对大学生施加全面的、综合的影响,从而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

(四)是在教育过程上具有自主性。隐性课程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自主性教育,受教育者看不到居高临下的权威式的训导,更没有意识到自己处于被教育的地位。比如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是以一种隐含的暗示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就避免了直接的、明显的外部强加的意图而使大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同时,教育角色意识的淡化使大学生感到自己不再是被动的教育客体,而是自愿、自主的主体,参与哪种特定的活动、如何参与都由受教育者自行决定。这就把大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受教育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受教育。

(五)是在模式上具有超时空性。隐性课程是一种跨越时空的非封闭式的全方位的教育。它不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要通过面对面的课堂以严肃的、自上而下的政治理论教学的方式对大学生施加直接的影响,而是打破了传统的规定时间、固定地点进行集中统一教育的封闭式教育模式的限制,利用潜存于教室、宿舍、校园中的教育资源,使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活的所有时空。所以不是在课堂上进行公开的传授和教育,而是通过一种无形的引导,利用文化、舆论环境和习惯的约束力来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进而促进其行为的改变。

(六)是在效果上的累积性。由于隐性课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影响,所以它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具有“累积性"、“迟效性"、“稳定性或持久性",最终影响到学生“文化心理层’’的某些方面,即一些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态度、道德品质、价值观念、人格健康等。

三、非正规课程体系(隐性课程)的特殊效果

隐性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上述特点,使隐性教育具有显性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具有不可低估的育人效果。

第一,隐性教育与社会及高校发展的现实相适应。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社会环境,所依存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背景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反映在大学生身上就是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特征的增强,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活动方式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单一途径在许多方面鞭长莫及,难以单独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这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途径。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熏染陶冶独特作用,能以隐蔽的方式来应对复杂的环境,在无形中化解许多思想问题,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有效性,体现了社会环境与高校教育的变化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

第二,隐性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接受方式及心理发展需求相适应。大学生包括高职学生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使他们的思想接受方式呈现出独有的特点:他们独立自主地判断和取舍的意识大大增强,喜欢独立思考,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接受现成的观点和理论,热切盼望能够主动探讨他们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去寻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答案。他们比较厌恶和排斥单一的理论灌输,只有真正从心底里认可时才会心悦诚服。这也正是传统的灌输教育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的原因所在。“大学生思想接受方式与心理需求的变化,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而隐性教育恰恰适应了大学生思想育的目的和内容并不像显性教育那样直接和外显。隐性课程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自主性教育,受教育者看不到居高临下的权威式的训导,更没有意识到自己处于被教育的地位。这就把大学生从一个被接受方式的新要求,它创造了一种宽松、自由、愉快的氛围,使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成为一个平等、独立、自主的个体,淡化了他们的被教育者的角色意识,赋予他们充分自由选择的权利,满足了他们渴望成为主体的愿望,这就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有效地消除了他们的逆反心理。”

第三,隐性教育主要通过学生的态度体验和情感体验来促进情感、信念、价值观等非认知心理成分的发展,从而达到非认知心理结构的改善,对学生的文化心理层面产生影响。

如此种种告诉我们,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非正规课程体系——隐性教育,是当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我们应当在重视正式课程的同时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让学生接受多方的全面的教育,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四、非正规课程体系(隐性课程)的资源开发和利用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不仅隐蔽, 而且庞杂、零散,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常常有意无意的被忽视。对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时期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开发和利用教师本身具有的隐性教育资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仪表风度、敬业精神、知识背景以及价值取向等无时无刻不在给学生以感染和熏陶。教师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无时无处不在被学生阅读和品味的“活的教科书”。这就决定了教师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往往忽略了教师自身的资源。开发、利用教师自身所具有的隐性资源,即:一方面,教师要提高“师表”意识、“育人”意识,加强师德修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大师德建设的力度,规范师德的评价体系,并强化师德实践,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学术活动、公益活动、社会调查、访问活动等,以使广大教师在这些道德实践中,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人格得到完善和优化。

(二)开发和利用校园文化中的隐性教育资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催化剂,具有深刻的意义和独特的功能,高校应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营造和构建,充分发挥它的隐性教育功能。

1、要培养富有特色、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主要指弥漫于整个学校校园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氛围。它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及学校成员共同的价值体系、目标追求、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是最富渗透性的一种教育因素。它以校训、校旗、校歌、校服、校史等形式表现出来,也通过师生的精神面貌、校风、学风、班风、集体舆论等表现出来。文明、进步、健康、蓬勃、富有特色、奋斗不息的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具有启迪和感化学生的作用。高职院校要提升办学品位,精心设计校训,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出健康的校园精神,以启迪激励学生。

2、要开发和利用校园人文环境中的隐性资源。高职院校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政治氛围、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安全文明的生活氛围。同时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整顿治理学校周边的一些不良歌厅和网吧,把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和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有机统一起来,使大学生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3、要开发和利用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仪式中的隐性资源。利用各种重大节日、纪念日,举行形式多样的庆祝纪念活动,增强大中专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开發和利用诸如升国旗、入党宣誓、成人仪式以及其他形式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中的隐性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4、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有机重组,开发出新型的校园网络文化,使校园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高校要开通红色网站,制作思想政治教育网页,在网上建立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阵地。

(三)开发和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隐性教育资源。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高职学生能否接受教育,既取决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运用真理的力量,又取决于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改造的自我教育力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进一步增强,在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更要尊重他们的主体性,着眼于他们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利用业余时间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无疑是开展自我教育的好方法。高职院校要创造条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与专业学紧密结合的顶岗实习、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社会实践活动及各种公益活动,使大学生在密切接触自然、了解社会中身临其境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晓芳.大学生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6(4)

[2] 秦永芳.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初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 (1 2 )

[3] 付淼,黄莹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等农业教育,2004 (8 ).

[4]夏湘远.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大学教育科学,2006 (3 ).

猜你喜欢

隐性院校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