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化内镜在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2022-01-10李婉青潘清华通信作者

医疗装备 2021年23期
关键词:消化道内镜黏膜

李婉青,潘清华(通信作者)

赣州市肿瘤医院 (江西赣州 341000)

消化道肿瘤是临床常见肿瘤疾病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由于胃部的解剖位置较为特殊,容易受到感染,引起炎症病变反应,从而会产生误诊、漏诊的现象,加剧患者的病变反应,造成营养不良等现象,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因此,临床十分必要采用消化内镜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治,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2]。基于此,本研究探讨消化内镜在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8~56岁,平均(36.12±3.59)岁;病程4~10月,平均(3.98±1.02)月;病变类型,胃癌9例,食管癌10例,结肠癌5例,直肠癌6例。试验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0~58岁,平均(37.12±2.01)岁;病程3~8月,平均(3.34±1.08)月;病变类型,胃癌6例,食管癌8例,结肠癌7例,直肠癌7例。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均符合临床消化道肿瘤的相关诊断标准[3];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无意识障碍,能够进行沟通交流。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功能损害[4];有精神障碍;不能配合治疗;意识不清晰;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通消化内镜检查联合传统外科手术治疗:采用白光内镜进行相应位置的检测,发现患者体内疑似病变位置,采用病理活检,确诊为消化道肿瘤后需要及时取出,或进行相应的外科手术做切除处理,需沿着肿瘤的边缘5 mm 进行切除,并按照肿瘤的位置大小重新构建消化道系统。

试验组采用消化内镜技术(电子染色技术、放大内镜技术)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通过电子染色技术及放大内镜技术详细观察患者消化道的内部病理情况及消化道内部的黏膜和血管是否产生病变[5],若发现病变现象,需要进行相应的病理诊断或进行黏膜切除手术,对患者进行静脉麻醉处理,在使用内镜诊断确定病变的位置和范围,用染色方法沿着病变周围2 mm 进行标记,向黏膜下层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和适量的亚甲蓝(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4827,规格2ml∶20 mg),再通过电凝电切法彻底切除病变组织部位。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情况,包括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影像质量评分,包括毛细血管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及形态影像,各指标分值0~10分,分数越高表明影响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情况比较

诊治后,试验组手术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情况比较(±s)

组别例数手术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试验组 302.33±0.216.12±1.022.30±0.21对照组 305.14±1.0210.22±1.235.11±1.06 t 9.0128.2566.248 P 0.0000.0000.000

2.2 两组影像质量评分比较

诊治后,试验组毛细血管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及形态影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影像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影像质量评分比较(分,±s)

组别例数 毛细血管影像 胃小凹分型影像形态影像试验组 302.15±1.021.02±0.232.55±1.05对照组 304.22±1.253.22±1.245.18±1.59 t 5.2585.5646.294 P 0.0190.0150.000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逐渐发生了改变,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6]。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提高该病患者的生存率。在临床诊断过程中,早期消化道肿瘤的临床表现不明显,易出现漏诊现象。此外,传统普通消化内镜检查的诊断效能较低,也易造成漏诊,加大了后期治疗的难度[7]。

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技术亦得到了升级。消化道内镜是一种联合普通内镜及高新互联网技术的新型医疗设备,可清晰显示患者的血管结构及消化道黏膜的具体情况,还可扩大手术视野,使临床医师准确观察到病变组织及毛细血管、形态和胃小凹影像,可提高治疗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治疗效果。对于早期消化道癌症患者而言,血管新生指标属于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因此,消化道内镜技术(电子染色技术,放大内镜技术)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被广泛用于临床诊治消化道肿瘤患者中。本研究结果显示,诊治后,试验组手术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表明在临床治疗消化道肿瘤时,采用消化道内镜技术(电子染色技术,放大内镜技术)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早期诊治,可以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原因可能为,在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消化内镜技术(电子染色技术,放大内镜技术)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能够减小手术创口,减轻对周围器官的损伤,缩短治疗时间。有研究表明,与普通消化内镜检查联合传统外科手术比较,消化内镜技术(电子染色技术,放大内镜技术)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能够减轻治疗过程中的病发感染症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8]。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诊治后,试验组毛细血管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及形态影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在临床治疗消化道肿瘤患者时,采用消化内镜技术(电子染色技术,放大内镜技术)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早期诊治,可以增强对肿瘤的识别程度,提高诊治准确度。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消化道肿瘤时,采用消化内镜技术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早期诊治,不仅可提高对肿瘤的识别程度,还可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

猜你喜欢

消化道内镜黏膜
眼内镜的噱头
Tiger17促进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驴常见消化道疾病的特点及治疗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10 例临床效果报道
猪的消化道营养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Dieulafoy病变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及护理
82例后壁黏膜完整隆凸阴道缩紧术临床观察
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