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英文名著赏析和解读能力培养的课内实践
2022-01-09吴瑕
吴瑕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间交往日益频繁,英语学科作为通向世界的桥梁,在当前所倡导的“知识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尤为重要。但应试教育的课堂内难记的词汇、枯燥的语法以及让学生望而生畏的题海,往往都会使学生由希望而失望,由乐学而厌学,由接受而排斥。如果能广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就能使学生英语的读写能力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提高中学生英文名著赏析和解读能力的背景意义
1. 深耕内涵,提升素养
英语作为一门跨文化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们必须认识到课程的目标应致力于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传统教学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精于分析,教学形式单一,很显然,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束缚,更谈不上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采取何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提高教学质量,亟待研究解决。我们以个性化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研究主渠道,从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和学生入手,关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建设,力求师生和谐互动互进,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教出个性,学生学出个性,实现“以科研促提高,以提高赢发展,以发展求质量”的目的。
2. 梳理问题,明确重点
基于以上发展背景,我们确定以下几方面作为研究的重点:(1)筛选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英文原版名著;(2)在有效课堂改革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设置合理阅读任务,提高阅读能力的研究;(3)如何采用多媒体网络,利用多媒体语言功能优化学习环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及阅读赏析能力的研究;(4)如何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真实还原名著场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的研究;(5)对名著赏析和理解能力要有一个形成性评价研究。
3. 目标指引,细化过程
通过重点研究和解决以上问题,达到以下目标:(1)课堂教学:师生民主,氛围宽松,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形成自、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个性;(2)队伍建设:积累英语学科教学改革经验和教学案例,提高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的业务素养和学科科研能力水平,为学校培养学科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提高我校要英语教学质量;(3)学生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水平,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健全人格的形式和发展。
二、培养计划与实施过程
1. 学生问卷的设置
一般的话题问卷,只是针对某一节课或某个话题的内容进行设置,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反映出学生对某个话题或者在某一个固定阶段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水平。而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需求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单一的问卷内容不能反映出学生在特定阶段的阅读能力表现,因此课题组成员在设置问卷内容的时候,根据学生年龄和学情的变化,制定了不同阶段的问卷内容和形式,以便于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发展和变化。
2. 英语自编读本的编写
《新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量都有明确的要求,课内教材的阅读量明显不足以达到要求。自读课本编写的初衷,在于能弥补课内阅读的不足,是对教材内容的有益延伸和拓展。因此在选定课外读本内容和修改阅读内容的时候,尽可能与本年级模块话题相关联,在巩固课内的基础上,从情感价值观,生活技能,历史情感等方面进行语言输入和技能的提升。以八年级的自编读本为例,该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一整年的英语学习之后,大部分学生有一定量的语言储备,能够进行简单的自主阅读和思考。但学生个体之间,在语言表达,情感共鸣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这套自编读本在照顾这一部分群体的同时,又有深度和广度的提升。
3. 各年级名著阅读课堂实践
理论的研究需要实践的检验才能发现问题,并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实践的思维碰撞,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研究提供最真实的数据和课例支持。七年级的这一堂听说课的形式,结合不同国家打招呼的方式,借用课外名著读本中的经典片段引入文化差异话题,整堂课借助原著中人物的行为方式和措辞表达,形象深刻地展示了文化差异的内涵。
三、研究的问题和反思
本文僅仅初步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但还有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1.英文课外名著的材料选编
符合初中生的发展特点,并且具有一定的学识性和价值性的文章,是帮助初中生进行有效阅读的前提条件,因此文章选材的情感角度,内容改编的力度(尽量保持原文不改动),与时代潮流的贴合度,跟学生生活的契合度等因素都要再深入考量。如第一版自编读本九年级 Lesson 2 中,对传奇人物富兰克林的描写改编带有编者的主观感情色彩,选择的替换词也有争议;根据学生中期的问卷调查反馈,名著阅读与考试评价的联系不大,读后没有巩固,很难记住。因此,后期在选择内容和改编材料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英文名著导读课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名著导读课,顾名思义,老师要引导学生在这样一堂课上学到以下内容:了解这本名著的基本内容;学会适当的阅读技巧,以便课后的自主阅读;学会挖掘自己的阅读兴趣点,学会自己选择合适的读本。因此,名著导读课最核心的交涉设计是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阅读中思考的品质,比如在八年级实录课中,吴老师以两个极富思考性的问题抛砖引玉,激起学生的思考,更好地为接下来的阅读铺垫,但在后期的教学设计上,又偏离了对这两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因此后半部分的教学设计显得比较的空洞,起不到思维的训练作用。
3.学生阅读评价体系的建设
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以后,想要让他们继续保持阅读的热情,这就需要一定的评价体系来量化学生的行为。当他们积极并认真阅读名著的行为得到嘉奖时,他们又会更加喜欢阅读,以此良性循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大幅提升。但这个问题在本次研究中没有具体安排内容,可留作日后继续研究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