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中传染病实时监控平台对疫情报告质量的影响
2022-01-09成经芸李文捷
成经芸,苏 琼△,李 遥,李文捷
(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预防保健科,重庆 400010;2.重庆医科大学,重庆 4000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暴发,威胁着人们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危害社会和经济发展[1]。近几年新发传染病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以每年1~2种的速度递增[2-3],提示我们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传染病防治仍然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4]。医疗机构是发现传染病的主要场所,也是疫情个案上报的第一步。传染病的及时准确上报,对疫情的尽早发现、快速调查处理及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本院于2008年已将传染病疫情上报从手工填写卡片变为电子信息化报卡,由于没有整合HIS、LIS等系统的信息,仅仅完成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的填写,依然会出现传染病的漏报、迟报及卡片填写不准确等问题。医生上报后需要疫情管理人员再次进行审核、登记、二次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还可能出现卡片信息录入的错误,影响上报的质量。为了更准确、方便、快捷地完成传染病的上报工作,本院于2019年7月,依托现有的HIS、LIS、PACS、EMR等信息化系统资源构建传染病实时监控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本文将平台建立前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报告的传染病和建立后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报告的病例进行调查比对,分析传染病实时监控平台的建立对传染病上报质量的影响,归纳总结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优化措施,为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平台建立前和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平台建立后两个时间段的传染病。病例资料来源于本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病例,以及医技部门登记的传染病病例,法定传染病报告卡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1.2传染病实时监控平台的基本功能 传染病实时监控平台是与医院现有的HIS、LIS、EMR、PACS等信息系统做数据接口,每天自动从上述系统提取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形成传染病专业数据库,对前台的功能模块提供数据支撑。
1.2.1预警功能 根据诊断、影像、检验结果,平台自动拦截信息,对符合上报要求的传染病进行预警,已经报过或不符合上报条件的自动筛除。在医生工作站预警信息会提示医生处理疫情,一旦有甲类或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系统会立即启用短信功能通知责任医生和疫情管理人员。
1.2.2报告功能 临床医生诊断传染病后,平台会自动计算该患者是否已上报疫情,如果没有报过,会提示医生上报,同时将医院信息系统内该患者的资料直接匹配到传染病报告卡上,医生只需核对和完善信息后保存便完成了上报。医生上报完成后,该患者的传染病报告卡进入预防保健科的审核界面,疫情管理人员在审核之后保存,数据保存在前置服务器。为了保护本院内网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信息安全,工程师在内外网之间设置了一个小程序,数据从前置服务器上读取出来,进入上报小程序,在外网打开小程序上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直报系统。
1.2.3统计分析功能 平台对传染病报告的病例分时间、科室、预警情况、迟报漏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检验科、放射科查出的传染病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还整合到门诊日志、电子病历系统,标识出传染病和上报时间,方便疫情管理人员自查。
1.2.4其他功能 传染病信息的维护,医生的临床诊断和ICD-10不相符时,将该诊断加入信息维护字典内,根据医生诊断编码进行系统触发报告[6];另外,可将传染病疫情的政策、文件、制度及处理流程等上传平台,供临床医务人员查阅。
1.3方法 比较传染病实时监控平台建立前后传染病漏报、迟报情况,报告卡填写完整性及准确性;疫情管理人员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上报的一致性、及时性;医生填写卡片的时间、疫情管理人员录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时间;重复报卡等内容。
2 结 果
2.1一般情况 平台建立前(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丙类及重点监测的传染病共报告3 553 例,其中男2 119例,女1 434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92岁,平均(47.58±11.62)岁;平台建立后(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丙类及重点监测的传染病共报告5 625例,其中男3 380例,女2 245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93岁,平均(45.11±12.17)岁。平台建立前后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平台建立前后传染病报告情况、报告卡填写质量对比 通过每月自查门诊日志、住院病历及医技部门诊断的传染病,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上报的传染病病例进行比较。漏报率、迟报率在平台建立后(0.09%、1.40%)较建立前(1.09%、6.77%)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片填写完整率、准确率在平台建立后(98.83%、99.41%)较建立前(89.31%、92.26%)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平台建立前后传染病漏报、迟报及报告卡填写完整性及准确性比较
2.3平台建立前后疫情管理人员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录入质量对比 通过查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信息,对录入卡片的质量进行分析对比,平台建立后录入的一致率和及时率由建立平台前的95.64%、97.89%提高到100.00%、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平台建立前后疫情管理人员在中国疾病预防
2.4平台建立前后医生填写疫情卡片时间、疫情管理人员录入时间对比 在两个时间段随机抽取50名医生填报相同的传染病电子卡片,计算每张卡片填写所需时间;疫情管理人员随机抽取50个相同传染病的电子卡片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计算每张卡片录入所需时间。平台建立后,填写疫情卡片、录入的时间较平台建立前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平台建立前后医生填写疫情卡片时间、疫情管理
2.5平台建立前后医院重卡例数的对比 通过查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对两个时间段重复上报的传染病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平台建立后重卡率[0.09%(52/5 625)]较建立前[5.07%(180/3 553)]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749,P<0.05)。
3 讨 论
COVID-19疫情的肆虐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传染病上报是疫情防控的关键环节,国家传染病防控措施的制定必须基于传染病疫情上报数据的准确、及时、真实有效。医疗机构作为疫情发现的前哨阵地,临床医生承担着传染病的诊疗救治任务,压力大、任务重,传染病实时监控平台的建立,大幅度减轻了临床医生疫情上报时的工作量,提醒及预警功能减少了疫情的迟报、漏报[3]。本院为重庆市大型综合性医院,传染病病种多,数量大,疫情上报的任务重,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对传染病疫情上报的质量改善有现实意义。
3.1规范程序,减少迟报漏报,保证质量 本次调查显示,传染病实时监控平台的建立,疫情的报告率、及时率及报告卡的完整率、准确率均高于金丽珠等[7]对全国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的调查。但传染病仍有漏报、迟报及卡片填写不完整和不准确的现象存在,对上述情况进行分析:漏报的科室比较分散,与部分医生重诊疗轻上报的思想有关,疫情上报意识淡薄,预警信息不处理导致漏报。迟报和卡片填写不完整的现象急救部最多,迟报占73.42%(58/79),不完整占68.85%(42/61)。主要由于急救部患者病情急,症状重,医生以挽救患者生命为先(我们在平台设置了急救医生可先诊治后报卡),抢救结束后才补报疫情导致迟报;其次急诊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家属没带证件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等家属将信息补充后再上报就可能迟报;还有部分患者是无名氏,信息更是无法收集。信息不完整尤其是证件号缺失是导致卡片填写不完整的主要原因。卡片填写不准确的原因主要是患者挂号或入院时提供的信息不真实或工作人员录入错误,导致信息不准确的占71.43%(20/28)。另外疫情较少的科室也存在迟报及卡片填写的质量问题,主要是由于这些科室平时疫情少,上报疫情没有形成常规工作,预警后也没有及时处理,有时还需要疫情管理人员提醒才上报。因此,疫情管理部门在平时工作中不仅仅要加强对急救部、少疫情科室医生的培训,还需要与思想上不重视的医生进行沟通,提高其上报的积极性,同时做好挂号室、入院处的信息收集录入工作,保证疫情及时准确上报。
3.2简化流程,方便快捷 应用传染病实时监控平台后,由于整合了患者信息,临床医生只需核对和完善信息后一键上报,有些疾病如HIV要填写附卡,肺结核要填写转诊单,平台建立前需医生手工填写,费时费力,平台建立后医生在上报疫情卡后,这些附卡或转诊单会自动生成。医生报卡时间缩短,依从性提高,这与张翔等[8]报道类似。平台建立后,疫情管理人员只需将信息审核后进入小程序,在小程序完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录入上报,上报质量明显提升(一致率和及时率均100.00%),省时省力,工作效率提高。
3.3减少重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慢性传染病如乙肝[9]等病程长,反复就诊,不同医生不同科室重复报告。传染病实时监控平台从患者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病种四方面对已报过的患者进行自动剔重,已报告的就不再提示和预警。平台建立后重卡率显著降低,但仍有部分报过的病例提示预警上报。分析这部分病例,身份证号码不一致占重卡的82.69%(43/52),主要为患者第一代和第二代身份证交替使用;还有部分患者之前就诊时没有登记身份证信息,现在实名挂号后有身份证信息导致重卡等。
3.4存在的问题 传染病实时监控平台整合HIS、LIS、EMR、PACS的信息,对检验放射查出的传染病阳性结果进行预警,提示医生上报,但是由于有些传染病上报标准复杂,如乙肝等,预警信息可能不准确,不需要上报的患者也预警;另外有些患者入院考虑传染病,平台进行预警,经过检查治疗排除传染病后,平台预警信息不能自动消除,需要医生手动排除这部分信息。
综上所述,随着医疗机构信息化手段不断推进,建立一个高效、准确的传染病实时监控平台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目前COVID-19的防控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及时精准上报传染病疫情信息,不但可以提高医院传染病管理水平,更能让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快速获取疫情信息,制定应对策略,启动防控体系,守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同时针对平台的薄弱环节,应加强管理,对平台功能不断优化完善,使之更好地为疫情防控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