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视角下中国传统筷箸创新策略研究
2022-01-09王俐娜
王俐娜,姚 江
(常州大学,江苏 常州 213146)
筷子是中国传统器具的典型代表,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符号象征。中国是筷子的发祥地,我国用筷进食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筷子,古称筷箸,其文化源远流长。由于手工艺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手工艺人将筷子的造型和功能不断优化、升级。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与造物思想,是我国古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同时,传统筷箸的演变、发展也为当下食具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想法。
1 筷箸的源流
1.1 筷箸的起源
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农业的出现,食物供给稳定,先民开始定居生活,设计制作出种类众多的陶制煮器,催生了筷子这一崭新的进食器具。据考古发掘,目前我国最早的箸为新石器时期高邮龙虬庄出土的骨箸(见图1)。追溯箸的起源除了依靠考古出土文物外,主要依据书籍记载。成书于战国晚期的《韩非子》中出现了关于箸的最早记载为:“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说明商代纣王已开始使用象牙箸进食。然而学者们则认为最早的箸不是骨箸、象牙箸,而是早在新石器就已存在的竹木箸。据《札记》郑玄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即先用树叶裹住食物,再于外面涂一层泥,后将食物放在火上烤。而更便捷的方式是,把食物直接放于火灰中烧,用树枝翻动,使其受热均匀。因而,最早的竹木筷子可能就在这一过程中被不断推敲创作出来的[1]。
图1 高邮龙虬庄骨箸
1.2 筷子的流变
筷子是中国古代沿用至今的攫取器具,主要用来夹取食物。在古代它常被称为“箸”,同时也用“筯”“櫡”“梜”“筴”等字表示,这些汉字都由“竹”“木”部首构成。这从侧面佐证了“竹”“木”可能是“筷子”最原始的材质。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卷一》中记载,“吴中民间俗讳,行舟讳言住”,因为“箸”“住”同音所以改称箸为快儿,显然是反其意而名之[2]。在明代李豫亨的《推篷寤语》中也说:“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之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因此,至明代,“快子”一词已经出现。后来人们在“快”上加竹,写作“筷”随后“筷子”一词得以日益流传[3]。据《礼记》记载:“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说明筷子在战国时期已用于进食,后成定制,并延续至今。筷子的普遍使用,主要受到膳食构成的影响,其中又以主食变化最为显著。自汉代以来,北方小麦不断普及,使得主食逐渐由粒食拓展为面食,食用时筷子较勺子方便,从而巩固了筷子在食具中的重要地位[4]。另外,从汉代开始,人们渐由一日两餐制转变为一日三餐制,这一变化客观上增强了筷子的使用频率。
2 中国传统筷箸中的设计美学
筷子由两根简单的小棍棒组成,这两根平平无奇的棍棒,看似毫不相干,却支起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食器具,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造物思想与设计美学。天然优质的取材、统筹兼顾的造型设计、一物多用的功能设计等方面无不体现着筷箸的美。
2.1 天然优质的材质选择美
2.1.1 天然环保的质地美
从先秦的竹木箸、骨箸、铜箸、铁箸,到秦汉的漆箸,再到隋唐宋的金银箸,发展到明清金镶紫檀嵌金银丝镶玛瑙箸(图2)、青玉镶赤金筷,各种奢华材质不断出现。然而,民间多以使用竹木材质为主。发展到现代,竹木材质还是筷箸的首选材质。竹木材质色泽天然、气味清香、纹理美观、价格实惠、成型工艺简便,适合普通大众日常使用。同时,竹木材质中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长期入口食用可助身体健康。
图2 金镶紫檀嵌金银丝镶玛瑙箸
2.1.2 温和钝感的特性美
竹木材质温和的特性,可适应筷子造型与功能的不断变化。不论筷足为圆形平足还是圆形凸起,竹木的钝感都可使其与嘴唇舒适地贴合。且竹木可塑性强,便于雕刻、塑形。在进食过程中,其耐高温特点使其可轻易夹取过烫食物。而它天然的肌理,增大了摩擦力,使用者可轻松夹取顺滑的面食等。竹木材质的选择与筷子造型和功能紧密相连。良好的材质特性,对于筷子功能具有助推作用,可增加人们的用筷体验。
2.2 统筹兼顾的造型设计美
2.2.1 精益求精的细节之美
纵观历代筷箸造型演变,从细节来论其造型变化丰富而精细、巧妙而高明,将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完美相融合。先秦时期,箸的造型较为单一,其上下粗细一致,导致首足不分且容易滚动,最终造成不易夹取食物的困境;至秦汉,箸的造型大多调整为上粗下细的圆柱形态,便于把握、操持、夹取食物,体现了实用功能的进步;隋唐盛世,佛教文化盛行,箸首出现莲花状形态,推动了佛文化的推广;宋代开始箸首造型出现带棱角的六棱形和八棱形。棱角设计,一方面源于宋时手工艺人高超雕刻技艺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增加筷子摩擦力,巩固了筷箸的稳定性;明清至今筷子的造型主要为底部圆形平头,顶部方形平头,上粗下细,这也被称作是筷子的“标准型”。方首设计可防止筷子随意滚动,也可防止因摩擦而产生劈裂。圆足的设计,和嘴接触舒适、自然,不伤嘴;后又出现四棱锥式箸首设计,全面地考虑了收纳问题。便于洗净后将筷倒置于箸笼中,沥尽筷身水滴[5]。总而言之,这些精彩而又实用的细节改进,是前人在生活中不断摸索、推敲、积累和总结而来的,突出了注重细节、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造物观,展现了传统造物思想与现代设计理念的一致性。
2.2.2 极简均衡的整体之美
从外观形态的整体出发,筷箸古今变化不大。整体造型为简约流畅、对称统一的形态。主体依旧由两根小棍棒构成,极简而朴实,体现了传统造物物尽其用的造物原则。两根小棍棒间的方圆变化,不仅蕴含着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天圆地方),同时也是中庸思想的真实写照。营造了一种方与圆、虚与实、盈与亏、阴与阳的东方意境美。对立统一、均衡发展的东方造物思想完美地投射于两根普通筷子之间。极简的轮廓造型,浓缩了产品的必备因素,剔除了不必要的部分,简而有制、美而实用。精妙的方圆变化也恰好贴合人手,方便把握、操持,使用时舒适而灵巧,使得筷子既具备审美意义,又轻巧实用。
总的来看,筷子的造型无论从局部还是整体,其皆是实用与审美并重的造物思想体现。是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与传统造物美学相结合的结果。造物者统筹兼顾,营造得当。将极简而对称的外观和巧妙而精致的细节设计合二为一,体现了造型设计的简而精。流畅的线条带来的视觉美,与其实用功能相照应,和谐而统一。
2.3 一物多用的功能设计美
2.3.1 灵活运用的食具功能
筷子作为食具在运用时,既可用于夹菜、扒饭,又可灵巧地运用于捞面条、剔鱼刺、骨头等。它不似刀、叉的锋利,不具备攻击性,相反它柔和、轻便、安全。拿筷进食这一行为包含了身体多个关节和肌肉的活动,是一项复杂而灵活的举动[6]。据有关研究表明,右手拿筷子吃饭,甚至能带动左脑开发,因而用筷进食也是人手与脑的联动体现。
2.3.2 五花八门的其他功能
除了作为进食器具外,筷子最早也充当烹饪工具,翻夹、搅拌,丝毫不逊于今天的锅铲。另外,古人还使用火箸进行夹取炭火,以便抵御寒冬。唐代,甚至将火箸用于茶具,控制火候,帮助烹茶。同时,筷子也被应用于香文化,用作香箸,夹取碳火与香饼。除此之外,筷子在六博棋中还被用于博弈工具。总而言之,筷子在历朝历代中不断发展,衍生出多种多样的功能。
筷子是人手的延伸,其虽由简单的两根木棒组成,然却拥有很大的用处。通过上述案例,即可体现其功能设计之美。作为食具,其进食功能在古今几千年的发展中始终不可替代。它在推动饮食文明发展的同时,也促使人的身心进步、拓展。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的其他功能,也体现其实用性强、功能合理和使用舒适等特点。
3 设计美学视角下传统筷箸的创新启示
3.1 美观与实用并重
筷子,多是用于进食的,因而实用功能是其基础。筷子的美观性也是其实用功能的组成部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外观设计会影响使用者的心情,使用美观的筷子可为用户增添幸福感。且只有用心打磨的筷子才会是美的,因而,筷子的设计应同时注重实用性与美观性相结合。创新的过程中两者需相互制约,美观的造型应追随实用的功能,实用的功能也必须具备美观的造型。
3.2 简约与细致并存
从以上论述来看,传统筷箸的整体设计是简约的,而细节又是精致实用的[7]。整体设计简约,侧重于筷子本身,舍去了非本质的部分,回归简单与纯粹。另外,细节设计精细、巧妙,突出了设计的关怀性、准确性,体现了对用户的尊重。当下的筷子设计也应遵循简约与细致并存。整体上做到少设计、精设计,同时又能关注细节。
4 促进传统筷箸更好发展的创新策略
4.1 功能细分
传统筷箸往往具备一物多用的特点,一物多用省时省事。然而,一物多用所带来的卫生问题却难以解决。因此,当下筷子的设计趋向于功能细分。这就要求设计者根据人、产品、使用场景3 个要素的特殊性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如:长于普通筷的火锅筷可防止烫伤;可伸缩筷能方便办公人群携带;儿童专用筷可辅助儿童学习用筷;公共场合中的公筷可防止卫生问题等。这些都是筷子功能细分的结果,同时也正是筷子功能的不断细分,才促进筷子文化的延续性。
4.2 材质健康
健康是生命的本源,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感到焦虑而疲惫,因而逐渐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从线上各大网购平台来看,消费者对筷子商品的热搜词汇多为耐高温、抗菌防霉、天然环保。这从侧面佐证了消费者对材质安全性、卫生性、环保性的追求。此外,也可看出,人们本就对天然的竹木质地有与生俱来的信赖感。然而,竹木质地易腐烂,长久使用筷头易滋生细菌。因而,具备抗菌防霉、易于清洗、同时还可满足环保理念的健康可再生材质将是未来筷子取材的新趋势。
4.3 传统手工艺传承创新
随着切割、打磨、雕刻等工艺日趋成熟,现如今市场上筷子多为流水线上标准化、大批量生产。然而现代化的工艺虽快捷而高效,可却缺少独特匠心。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使得民间传统手工艺得以弘扬和传播,筷子的传统制作工艺也因此得以继承与发展。比如杭州的天竺筷、湖南的楠木筷、四川的江安竹雕筷、湖北的来凤宝石花漆筷等,皆由手工艺人通过复杂的工序制作而成。这些民间手工艺制作而成的筷子,精美实用、古朴雅致。因而,手工艺人可把握时机,将民间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先进工艺相结合,提升筷子制作质量与效率,同时根据人们的用筷习惯对筷子进行改良设计。
5 结语
筷子作为我国从古代沿用至今的饮食器具,其承载着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象征着勤劳智慧的民族精神。传统筷箸的设计始终贯穿着东方哲学与造物思想。从设计美学的角度分析,一双筷子不仅具备着审美意识上的美,同时还包含着功能美、材质美[8]。这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因而构成了筷子的设计美。传统筷箸的设计美为当下筷子的设计创新提供了参考、借鉴。美观与实用并重、简约与细致并存。当下的筷子设计创新应以人为本,注重人的需求,做到功能细分、材质健康。另外,还需对传统工艺进行传承创新,做到古今工艺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