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盘水市基础教育学校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之调查研究

2022-01-09田利红樊国相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六盘水市本市传统

田利红 樊国相

(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贵州 六盘水553001)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必由之路。在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内经济社会深刻转型变革、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多元思想交融交锋的背景下,中小学生作为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以其为主体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具有基础作用。基于此,中央各部委先后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2]等重要文件,用于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发展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统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述两个文件均不止一次提到,要“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此对中小学生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地方形成文化特色、实现文化自强的基本前提。六盘水市亦不例外。在前述两个文件及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扎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意见》(2014)等文件精神的指导下[3],本市各级各部门相继出台了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政策,而本地基础教育学校则成为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传承和弘扬六盘水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凉都六盘水学子走向未来世界的必备素质。因此,调查本市基础教育学校在此领域的工作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探求相关可行性解决路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六盘水概况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气候资源独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是全国唯一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

二、六盘水市地方传统优秀文化概述

由于贵州“既内非内,既边非边”的地理区位劣势,加之其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时间晚在明代,因此人们历来将其视为“瘴雨蛮烟”的“不毛之地”与“文化沙漠”[4];而六盘水地处贵州西部边陲之地,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大三线建设”而“无中生有”的后起城市,其传统文化更被一般人(其中包括不少本地人)认为乏善可陈。但这纯粹就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六盘水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概言之,主要包括:

历史文化。六盘水虽建市较晚,却拥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早在史前时代,凉都大地就留下了“大洞人”“水城人”“桃花洞人”等早期人类的活动痕迹。步入文明时代后,其于东周先后为牂牁、夜郎国属地,创造了古老而神秘的牂牁、夜郎文化。自西汉武帝始,时属夜郎的凉都即归属中央,历代于此皆有建置。此外,凭借独特的地理区位,其于元明清时还是沟通滇、黔、桂、湘、川、渝的重要交通枢纽,是“古苗疆走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文化。六盘水全市共辖25个民族乡(2021年),多达44个少数民族生活于此,其中包含彝、苗、布依、白、仡佬、回、水等主要世居少数民族[5]。多民族共生互融的历史,创造了包括生产、建筑、饮食、服饰、信仰、节俗、谣谚与绘画等在内的多彩文化形态,展现了各民族生态、生产、生活与生死的超凡智慧,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凉都民族与民间文化。

红色文化。长征期间,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九军团、三军团,红二、六军团(后合并为红二方面军)都曾先后经过六盘水,后者还在盘县(今盘州市)召开了意义重大的“盘县会议”,这在黔省独一无二。长征红军的革命理想、英雄足迹、战斗热血、斗争智慧与火种撒遍凉都大地,由此铸就了本市红色革命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与凉都人的伟大精神财富。

三线文化。六盘水是因“大三线建设”所设城市,当年数十万人西进磅礴乌蒙,既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孕育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造就了六盘水多元开放、兼容并包的移民文化。三线文化是凉都最具代表性的优秀文化,中宣部于2018年将“三线精神”列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和奋斗精神。如今更是与时俱进,发展为“听党指挥、服从大局,战天斗地、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五湖四海、开放包容,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新三线精神,为国家繁荣、地方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工业文化。作为贵州最先形成生产力的工业基地之一,六盘水是贵州率先迈入现代工业文明的城市。老一辈煤炭、钢铁等工业从业者不仅缔造了凉都工业产业曾经的辉煌业绩,而且形成了脚踏实地、爱岗敬业、严谨自信、技艺精湛、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凉都工业文化,这恰好就是当前国家高倡的制造产业升级亟需的大国工匠精神,因此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要之,六盘水市拥有丰厚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并非一般人印象中的“文化沙漠”。它们不仅是凉都人过去长期共享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地方未来长远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本。弘扬六盘水地方传统优秀文化,是每个凉都人的责任与使命。那么作为践行这一责任与使命的主阵地,本市基础教育学校的表现到底又如何呢?

三、六盘水市基础教育学校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调研分析

(一)调研设计

1.调研对象

由于一线教师是地方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而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则是有关教育活动的主要课程载体,因此本次调研选取六盘水市12所基础教育学校(中学7所,小学5所)从事这些学科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为主要调研对象。

2.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与深度访谈法。(1)编制“六盘水市基础教育学校开展地方传统文化教育调查问卷”并投放,问题主要针对基础学校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与资源、途径与方法两个维度,以此保证调研具有现实针对性与真实客观性。(2)从前述两个维度对抽样学校的相关领导与一线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以便深入了解他们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现状。

3.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分为四步:(1)立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结合本市优秀传统文化特征,在了解本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有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拟定调研方案。(2)编制预测问卷并征求各抽样学校部分一线教师意见,继而开展预调查活动,以此检验问卷的信、效二度。(3)在预测问卷投放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正式问卷并通过电子邮件投送给抽样调研对象。正式问卷含单选、多选和5级评分三类题型共19道题,其中7道为基本信息题;Cronbacha’sα系数为0.900 0,提示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每个问题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5分分别对应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不清楚、基本符合和完全符合5个选项。(4)在回收分析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拟定访谈提纲,访谈提纲共6题,主要涉及意识与资源、途径与方法两个维度;据此对相关领导及一线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及时整理访谈资料。

4.统计分析

采用SPSS20.0对所得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学录入及分析运算。调查人员基本资料采用频数、组成比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x±s)描述(表1)。

表1 问卷问题分布与Reliability Statistics

(二)结果分析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根据各校教师数量结构比例分配调研人数,按照随机原则分阶段抽样投放问卷,前后两次发放问卷共346份,回收有效问卷共327份,问卷有效率为94.5%(详见表2)。

表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一线教师对六盘水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知晓情况

第3题“历史文化教育”选项次数分布表显示(表3),一线教师对本市“历史文化教育”知晓度普遍不高,只对选项B古夜郎文化知晓度较高,而对A史前文化、C古凉都文化、D古苗疆走廊文化的知晓度偏低。深度访谈时,部分教师坦言对凉都历史略闻其名而未明其实,不少则对近年提出“古苗疆走廊文化”闻所未闻。

表3 第3题“历史文化教育”选项次数分布

第4题“民族文化教育”选项次数分布表(表4)显示,一线教师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民族文化教育”整体知晓度相对较高,尤以B民族音乐、C民族舞蹈的知晓度较高,而对A民族文学的知晓度较低。深度访谈时,部分教师承认自己从未接触过布依族盘歌、彝族古歌等民族文学作品。

表4 第4题“民族文化教育”选项次数分布

第5题“红色文化教育”选项次数分布表显示,针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红色文化教育”,一线教师对所有的选项认知度总体较高。

表5 第5题“红色文化教育”选项次数分布

第6题“三线精神教育”选项次数分布表(表6)显示,针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三线精神教育”,一线教师对B战天斗地、艰苦创业和E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知晓度较高,对选项C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和选项D团结协助、开放包容的知晓度较低。深度访谈时,一线教师对本市这块最亮丽的城市文化名片知晓度最高,但对其内涵的认知和理解还存有差异。

表6 第6题“三线文化教育”选项次数分布

第7题“工业文化教育”选项次数分布表(表7)显示,针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工业文化教育”,一线教师对选项A脚踏实地、D技艺精湛的知晓度较高,对C严谨自信、F追求卓越的知晓度较低。

表7 第7题“工业文化教育”选项次数分布

不同教龄教师在六盘水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与资源方面的P值大于0.05,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方面P值小于0.05,有显著差异,需进行二次比较和深度访谈。通过Scheffe法得出6~10年教龄的教师得分显著高于教龄1~5年的教师和10年教龄以上的教师(表8)。

表8 不同教龄教师在开展六盘水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维度的差异

3.不同类别学校教师对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维度的分析

统计分析发现,不同类别教师在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与资源和途径与方法两方面的P值均小于0.05。通过Scheffe法和访谈分析发现,不同类别学校在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与资源方面,小学得分最高,高级中学得分最低;不同类别学校在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方面,初级中学均得分最高,高级中学均得分最低(表9)。

表9 教师在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维度的统计

4.六盘水市基础教育学校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维度评分

本次调查,六盘水市基础教育学校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分为(43.80±6.89),得分率为73.0%。调查对象两个维度得分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各维度满分、得分和得分率如表10所示:

表10 学校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维度评分(n=207)

5.六盘水市基础教育学校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维度得分高低条目

通过数据整理分析发现,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与资源得分较高条目是“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包含三线文化教育”,得分较低条目是“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六盘水市地方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得分较高条目是“基础教育阶段应开展六盘水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学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进行六盘水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分较低条目是“开展六盘水市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任教老师是专职教师”和“学校每周按照固定时间开展六盘水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详见表11)。

表11 教师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维度得分较低和较高条目

四、六盘水市基础教育学校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本次六盘水市基础教育学校开展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调研得分为43.80±6.89,得分率为73.0%,调查的两个维度得分均低于80%,其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得分率仅为65.03%,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但也暴露出以下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存在不足

通过对调查问卷3~7题关于“开展地方优秀传统化的意识与资源”的数据统计发现,选项频率百分比多在80%以下,一线教师对六盘水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够全面深入,更遑论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和转化运用。其中“历史文化教育”四个选项普遍知晓度较低,特别是选项A史前文化和D古苗疆走廊文化知晓度最低。“民族文化教育”选项中,对A民族文学(布依族盘歌;彝族古歌、山歌;苗族民间故事)的知晓度较低。“三线文化教育”选项中,对C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和D团结协助、开放包容的知晓度较低,“工业文化教育”选项中,对C严谨自信和F追求卓越的知晓度较低。访谈结果同样显示,一线教师对本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渠道,多依赖参加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活动、新闻报道、影视节目等,认识不够全面且缺乏深度。换言之,这些本在我们身边发生创造的文化成果,反倒是部分一线教师最为陌生的认知领域。由于对本市优秀传统文化在认识上存在深广二度的不足,因此严重制约了他们在工作中自觉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相对单一

调研结果显示,多数基础教育学校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局限于课间操等校园活动,或以体育、舞蹈等课程为载体,唯个别学校融入到语文、地理、综合文化等学科,途径方法相对单一。实施过程中,不同学校间还出现了部分“复制式”“残缺式”偏差。如他们都在大课间跳彝族舞蹈,覆盖率和相似度竟高达100%,多数学校都在重复其他学校的模式,未能因校制宜地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运用,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缺乏新意。而实际情况却是,即便仅就民族文化而言,本市所有也不限于彝族文化,而布依族、苗族等民族文化资源也相当丰富。此外,不少学校甚至会以器材匮乏、安全问题、天气原因、场地限制、时间不足等为由,取消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活动;部分导师开展相关教育实践活动,也多流于表面形式。这些都使本市多数基础学校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载体相对单一[6]。

(三)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应试的阻碍

在当前中、高考指挥棒未变的背景下,基础教育学校工作重心仍在应试,以升学率高低衡量学校办学质量、教师工作业绩及学生学业水平,这导致各方均极为看重考试成绩。尽管当下国家在大力推进落实“双减”政策,但学生的课余时间仍被各种加课、补习占据,校内非考试课程的教学时间也时常被考试课程挤占,这就导致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边缘化。调查条目“学校每周按照固定时间开展六盘水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维度得分较低,正说明不少学校并未安排固定课时或只安排较少课时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深度访谈结果同样显示,部分学校仅在试点班级、年级对学生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活动开展范围小,普及程度不高;不少中学迫于升学压力,只在某工作日下午第四节课或大课间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而面临升学压力的初三、高三学生还不在此列;部分学校仅依靠每年的艺术节、社团活动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要之,本市基础教育学校目前开展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现状,就是无固定课程,无固定课时,且学生未全员参与。

(四)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持和强力的政策保障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有赖于足够的经济支持和强力的政策保障。访谈条目“六盘水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否有相应的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及保障”结果显示,本市相关教育职能部门对基础教育学校开展相关教育的经费支持有所不足。六盘水地处贵州西部经济欠发达的乌蒙山区,教育总投入较发达地区增长缓慢。虽然我省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政策层面已高度重视,但开展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经费投入与实际需要仍有差距。有限的经费支持只能满足常规教学的需要,无力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完全保障。实地调研的12所学校均反映开展此项工作面临经费支持的困难。部分学校因为经费不足,致使活动器材配备不齐,师资培训学习活动不足。此外,由于现行的相关政策制度也不健全,考核评估指标的制定不够具体且指向不明,也导致部分学校对新形势下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相对淡薄,无法保证相关教育活动的有效性。要之,由于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持与必要的政策保障,本市基础教育学校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面临困难。

(五)专业师资相对匮乏,指导能力有所不足

基础教育学校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一批集知识型、地方型、民族型为一体的复合型教师。调研结果显示,师资匮乏是六盘水市基础教育学校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又一难题。调查问卷条目“开展六盘水市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任教老师是专职教师”在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维度得分最低。12所调研学校均未配备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任老师,而是多由班主任或其他学科老师兼任,存在专业人数少、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缺乏本土化创新型教师、缺乏地方文化领军人物等问题[7]。各校复合型教师稀缺,具备教学能力的教师未必了解地方优秀文化,而熟知本市优秀传统文化的人(如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并不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其次,这些兼职教师虽有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但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常识知之甚少,更遑论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价值的深度发掘。这势必影响其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载体的选择,使得实际教育成效大打折扣。另外,受经费金和政策等因素的限制,能聘请校外专家指导工作的学校也相对较少。

五、六盘水市基础教育学校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一)提升基础教育学校领导与教师的问题意识

调查条目“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主动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意识与资源维度得分较低,说明本市基础教育学校主要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活动,较少涉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共性有余而特色不足。造成此种现状的重要原因,在于基础教育工作者并未意识到本土传统文化的优势。因此开展六盘水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首先解决基础教育学校领导与教师的意识问题。如前所述,不少人视贵州为“文化沙漠”,而建市较晚的六盘水更是乏善可陈,因此缺乏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动意识。对此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需要加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媒体宣传力度,应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其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二是需要组织基础教育学校领导与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学习,让其充分意识到六盘水市拥有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如此可提升他们两个方面的意识:一是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实为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之事,也是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二是充分认识到本市实有取之不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并非无中生有。唯有如此,方能使其放弃固有的文化自卑自菲心态,形成普遍的文化自信与认同,促使他们自觉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解决当前该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改变当前该领域的基本工作现状。要之,提升意识、观念先行是开展本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前提。

(二)深入发掘和灵活运用六盘水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开展六盘水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要消除理论研究与普及教育疏离的问题。目前学界对本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无论是远古人类遗址的考古发掘,还是夜郎文化的历史研究,无论是长征红军在六盘水的轨迹梳理,还是相关纪念遗址的保护与建设,无论是对苗彝各族非遗的申报保护,还是对文化旅游经济的开发建设,无论是对三线建设故事的讲述,还是对其文化精神的提炼升华,这些最可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在考古、历史、民族、文学、影视等领域均成果不断。然而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并未在基础教育学校得以充分转化和运用,这就决定了理论研究者与普及教育者需加强合作。一方面,理论研究者应将目光适当下移,深入思考如何帮助中小学教师将小众的学术研究成果转换为大众的公共教育资源;一方面,基础教育学校教师则应将视野主动上探,密切关注本市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研究成果,并探索将其切实运用于课程教学与校园活动的可行路径。唯有理论研究者与普及教育者共同努力、通力协作,才能全面梳理既有理论研究成果,并找到理论研究与普及教育间的契合点,从而为基础教育学校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供全面丰富、切当适用的资源。其中尤以后者最是重要。毕竟既然前者已经解决了文化资源有无的问题,那么后者就应肩负起将其进行转化运用的责任。

(三)拓宽六盘水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针对前文于此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四方面着力:

一是分学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作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以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为主。因此对其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选择通俗易懂的内容,以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各类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主题活动和网络资源等,助其了解六盘水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尤其要通过组织观看优秀影视作品(如《六盘水彝族风情》《凉都民族风彩》《夜郎彝韵》《正是青春璀璨时》等),直观感受凉都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还可组织学生参观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盘县会议会址、六枝梭戛苗族风情生态博物馆等,直接获得初步的沉浸式文化体验。针对中学生,由于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思维方式也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已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因此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多以课程教育和实践体验为主,比如组织研读校本教材、阅读民族文学作品等,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感悟凉都多元文化的特殊魅力;参与民族文化节、艺术节和文化采风活动、参与共青团、社团等组织的文化活动,并在中渗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感知理解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是以课程为载体的知识传授。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新知的主要途径,因此通过它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当是首选。六盘水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借助于课堂讲授的渠道,学生能相对全面地理解和接受地方文化。基础教育学校于此可从两方面用力:一是尽量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课程的日常教学。如历史课程有关远古人类的教学,桃花洞人、大洞人与水城人就可作为补充案例引入教学,与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交相呼应。这样既可拓展学生对我国远古人类的认知,打破历史学上传统的中原中心偏见,又能帮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而不只停留于遥远的想象。不唯如此,牂牁夜郎、红军长征、三线建设等,均可成为历史课程教学的鲜活案例,增强学生对于家国一体、民族融合的认同体验。同理,也可于语文课程适当引入彝族古歌、山歌、布依族盘歌、苗族民间故事,于美术课程适当引入水城农民画、苗族蜡染,于音乐课程适当引入苗彝各族乐器与音乐,于体育课程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地方传统优秀文化教育融入日常课程教学活动,既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来自应试的压力,又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能部分解决教育经费相对不足带来的困难,应是基础教育学校全体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

三是因校制宜地编撰地方文化校本教材,开发地方文化校本课程,开展地方文化教育活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调查显示,本市部分学校已开发了有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如有的小学开发了“水城农民画”的校本课程,有的小学开设了皮影艺术与地方特色艺术相结合的美术课程,有的小学设置了芦笙舞蹈课,有的高中设置有“六盘水‘三线’建设历史读本”校本选修课……都是基础教育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益尝试与重要成果。但仅有这些尝试和成果还远远不够。本市基础教育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在不违背国家课程标准体系的情况下,于前述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三线文化与工业文化等全面发力,编写和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教材与课程,利用他们渗透本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促使其养成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深厚感情。

四是创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对于本市基础教育学校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载体单一的问题,各基础教育学校应该大胆创新,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各学科及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新时代要求继承创新”[8]。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应片面追求实践的‘高大上’,非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不可,实践路径不可脱离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实际”[9]。六盘水相关职能部门应引导基础教育学校不断丰富载体和创新路径,不仅以艺术、体育学科为主要载体,还应深入挖掘六盘水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将其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并充分利用好新媒体为开展本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助力。另外,各基础教育学校还可以特色教育活动为载体创新校园活动形式,在现有的学生兴趣小组、民族文化大课间等形式下组织更多活动。如有的小学成立的芦笙舞社团,依托少年宫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年宫活动,让学生选学1~2类特长班进行课外活动等,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感知本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最后,要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创设本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体验的良好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本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加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支持与保障

这一问题可从这几个方面思考:

一是加强政策经费条件支撑。本市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经费投入和政策引导,鼓励基础教育学校深入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需要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定人定员负责基础教育学校开展六盘水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其次,为确保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六盘水市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其中包括组织力量编写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教材、师资培训、相关基地建设等与开展六盘水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专项资金。再次,为推动相关工作,应制定类似《六盘水市基础教育学校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细则》制度文件,在此实施细则中明确基础教育学校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范围、目标、要求、路径方式等,引导本市基础教育学校做好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工作。

二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构建完善的评估体系,以此强化教育的效果。首先需要建立实施过程评估指标。相关职能部门每年应对各基础教育学校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指标主要针对经费投入、师资建设、课程开发、活动开展与实施效果等。通过评估及时发现各校此项工作的问题,以便及时指出并纠正引导,促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其次需要采取科学的评估方法,将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结合。如对各学校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开展的经费投入、师资配比、课程开发、活动开展等,可用定量评估的方式;而对于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工作效果等,则应以定性评估为主。如将苗族芦笙舞融入课堂,在评估效果时不仅依据学生动作是否娴熟,还应从教师与学生对舞蹈的寓意、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了解程度进行综合考评。

三是打造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作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实施的主体,基础教育学校师资队伍的培养至关重要。首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需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在保证经费投入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政策照顾,增加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编制,鼓励学校以“外聘+内招”方式来保障师资队伍的建立健全。其次,相关部门应建立长效激励机制,调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队伍中去[10]。再次,学校管理者要尽可能整合学校教师资源,调配合适人员作为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职教师,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与考核奖励,打造一支集知识型、地方型、民族型为一体的师资队伍。最后,各学校要营造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提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地位,让从事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充分获得肯定,从而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加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队伍,激发其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结语

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是地方文化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目前六盘水市基础教育学校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尚处于中等水平,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准确把握本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加强此项工作的引领和指导,切实提升全体基础教育从业者的工作意识,打造一支知识型、地方型、民族型的师资队伍,为相关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与政策保障。基础教育学校则需准确定位自身在此项活动中的角色,全面上探挖掘本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拓宽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创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结合自身实际编纂教材、设置课程与开展活动,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与传承发展落到实处。惟其如此,方能引导凉都学子树立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形成深挚的乡土情怀。让他们既能怀揣自信走出去,更能在学成后自觉走回来,助力凉都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六盘水市本市传统
一线光阴入洞中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山的国度
My Room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数据一览】
本市主要钢材品种平均价格走势图
曲奇饼盒中的挑衅书
本市二手房成交量及价格走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