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教学

2022-01-08邓春霞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直觉语言文字语感

邓春霞

摘要:具备良好的语感能使学生感受语言之精妙,洞见语言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更能使其受到文化与审美的熏陶。本文试从语感的定义、特点及培养途径等几方面对小学语文语感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感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也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叶圣陶先生说:“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能通过文字的桥,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一、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特征

(一)语感的敏捷性:语感的敏捷性也称语感的“敏锐性”、“敏感性”等,是直觉思维在语感中的外显形式。敏捷性中的“敏”是敏感之意,是指心理上和生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捷”,就是快。语感就是在一瞬间把握住某种语言现象的本质特征的那种顿悟”。

一篇文章写得通不通、好不好,只要自己读一两遍,就知是否“上口”、“顺耳”,就可以发现哪些地方“畅达”、“拗口”,哪些地方用词精妙或有语病。例如一读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佳句,就会顿生美感;而一读到“开刀的是她父亲”,可以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以理解为她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手术,这样的句子就是语意交代不清,让人产生误解。

(二)语感的直觉性:这是语感的最基本特征。所谓直觉是“人脑对事物、事物本质及其规律做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判断的思维过程。”这是一种潜意识思维,是通过某种潜意识直接把握对象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不需要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没有经过严格的逻辑推理,往往凭“感悟”。如读了一篇美文,立即拍案叫绝,大声叫好;听了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你立刻觉得“绿”字用得妙,可谓“一字用妥,尽得风流”。教学中也经常会出现依靠语感的直觉性来把握语言对象的情况。语文教师就常运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感官感受课文语言,对语言产生直觉的感知判断。

(三)语感的整体性:对语感整体性特征有两种理解,一是指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而不是训诂式的一个字一个词作解释,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二是指对言语对象整体的、全面的把握,而不是条分缕析,兼顾方方面面各个层次的具体理解和切分。相比较而言后者更能揭示语感独有的特点。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仅用28个字就勾勒出一幅秋野夕照图,首句9词18字,相互叠映,创造出苍凉萧瑟的意境,映衬出旅人羁旅天涯无依无靠的孤独与彷徨。全曲景中含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作者对材料的截取和剪裁极其到位。

(四)语感的联想性:联想性指感知语言文字时,由语言文字联想起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如《蒲公英的种子》中,“飞呀,飞呀,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对这句话中的“哪儿”一词的教学,可先启发学生想象:“蒲公英的种子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山岗、平原、小溪、房前屋后)再引导学生归纳:这么多的地方,不管是山岗、平原、小溪边,都可以用“哪儿”来表示,“哪儿”可以指任何地方。”又如阅读安徒生的《丑小鸭》中“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这一句时,就应联想到:只要你有理想,有追求,并为着目标努力奋斗,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紧,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语言感受中的联想和想象力越强,越能加强对言语对象审美欣赏的生动性,越能增强其文章理解的深刻性,越能深化自己审美感受的情感性。

二、小学语文语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感的形成来自长期、反复的语言实践,为了让小学生将来有敏感的语感,就有必要在小学阶段进行语感的基础训练,使学生终身受用。有很多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把语感教学引入课堂,无疑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现状却令人担忧。问题可以归纳为这两个方面:一是脱离实际追求敏锐感觉,导致“为作新词强说愁”现象出现。二是无节制地夸大语感的模糊性,使训练在迷迷糊糊中走过场。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有时是实实在在的,能溢于言表;有时却是模糊不清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对于前者,教学时容易把握。对于后者,特别是那些稍纵即逝的感受,很多教师往往不能抓住时机,适时点拨,而是简单的敷衍了事,没有让学生真正获得把握语感的主动权。

三、小学语文语感教学培养的途径

如何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閱读积累,体会语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语言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一目十行的速读,得鱼忘筌,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甚至包括标点符号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应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有了速读作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广泛浏览,能拓展阅读范围,增加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语言经验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二)联系生活,体验语感。生活是人类语言的源泉。对课文中有些较难理解的词语,教师可以创设具体、形象的情境,让学生把生活经验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这样,敏感的语感才能有效的培养。如朱自清在《春》中描写青草:“小草偷偷地从草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可启迪学生琢磨:小草为什么是“钻”出地面?用“长、冒、冲”行不行?为什么又是“偷偷地”?换上“悄悄地、慢慢地”好不好?“嫩嫩、绿绿”改成“嫩绿”不是更简练吗?教师可以用增、删、调换、前后改动的方法与原文比较,让学生体味,逐步培养学生对词语、句子的敏感性,就像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那样:“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地说,学生应当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

(三)加强实践,增强语感。所谓语感实践,就是对学生进行程序性知识教学,掌握模式识别程序和动作序列程序,让学生直接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看、诵、写”,对学生的语感器官反复进行语言刺激,在学生大脑皮层上的脑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神经联系,这种联系系统达到熟练化、自动化,就形成了语感。

在语感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听,一是听录音材料,如演讲、辩论实况录音、收音机里的小说、散文、电影等;听时可让学生重点琢磨别人怎么发音,怎么处理语调、停顿和语速,如何处理语气、语序等,体会其语言之妙处,增强自己的语感;二是现场听别人讲话,听别人如何讲话,分析其表达方式,把握其说话的内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培养自己的语感。

语感蕴含在朗读之中,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有效的方法。培养语感,必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伸。多写是以多读中积累的言语为基础,自觉的反复进行言语运用的过程。在语感教学中,首先注重写语感随笔,多写语感随笔最大的好处是让学生易养成研究语言的习惯,可以提升语言的运用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其次,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如学完《詹天佑》一课后,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写读后感。要引导学生养成在写作时反复修改、认真锤炼语言的习惯,在长期的锻炼和实践中逐步提高语感。

综上所述,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任务。抓住了对语感的训练和培养,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只要语文教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遵循规律,讲究方法,让学生加强训练,持之以恒,学生良好的语感就一定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形成。

猜你喜欢

直觉语言文字语感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数学直觉诌议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