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学生 教学相长
2022-01-08江姝
江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教师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分为几个必要的步骤,备课、讲课是核心。备课要备内容、备学生、备方法。这是备课预期所要达到的效果。实际讲课过程往往由于教学时机、学生反应等因素,不可能百分之百按照教参照本宣科。也就是说,实际教学授课过程与备课预期多少有所出入。有时效果比预期更好,有时则未必。为了完善教学过程,巩固教学效果,我尝试过几种方法,以下是几点体会。
一、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回忆,自主回答。
这类讲法适用于讲解知识背景、作者简介。以讲解《离骚》为例,我首先提问:大家对屈原了解多少。学生反应非常积极,纷纷说出自己对屈原了解的情况。有学生说屈原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学生说屈原“投石沉江而死”,有学生说屈原是“诗人”,有学生说屈原“写了楚辞”,等等不一而足。难能可贵的是,有学生提到屈原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学生叫宋玉”。通过学生不断回忆已知的文学常识,不断争先恐后回答问题,全班学生对屈原和他的作品就有了一个整体认知。等到全班学生安静下来,表明大家回忆知识的过程基本结束,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给予纠正、补充、归纳、总结。用这样的方式开始一篇课文知识背景、作者简介的讲解,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积极搜索、链接、思考、回忆,激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记忆、巩固新的知识点。对学生而言,同学之间所掌握的知识点彼此可以互补,取长补短,易形成良性竞争。对教师而言,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答问的积极性,对教师本身也是一种激励和鞭策,也促使教师更全面地掌握相关知识,真正达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这样做本质上也是教师自身增长文化知识、提高业务素质的过程。而这一系列的过程,仅仅只需以“对某某(作家作品)了解多少”这一句话为开场白。
二、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提问,自由论辩。
比如对某个知识点的讲解,打破程式化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强调,而是对重点内容单刀直入,直接要求学生阐述观点并给予点评、指正。在讲解戏剧单元经典篇目《雷雨》时就用到了这种方法。讲课时我首先将人物关系梳理清楚,之后要求学生找出课文节选部分最显著的矛盾冲突。由于人物关系已经明晰,学生很容易就找出两组矛盾,即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和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这就使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戏剧矛盾冲突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接下来围绕人物和情节,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答,甚至对于某些意见不一致的问题进行论辩。学生提出的问题较为集中的有:(一)、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真爱。有的学生说是,理由是周朴园是迫于压力才将鲁侍萍赶出家门的。而这种压力也许是周朴园的父辈施予他的,正如周朴园将这种压力施予他的儿子周萍一样,本质上这种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等级制度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可见周朴园是真爱鲁侍萍的,只是他本身也是一个可悲的牺牲品等等。有的学生说不是,理由是以剧本中人物语言和行动为依据,处处都表现出他的言行不一,虚伪狡诈的特点等等。学生们为了说服对方,不断地进行论辩,气氛相当活跃。而其它既没有参与提问,也没有参与辩论的学生受到这种氛围的感染,对文章主旨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二)、鲁侍萍是否会去制止周萍打鲁大海。有少数学生认为,作为母亲有权利去制止周萍,保护鲁大海,而大部分学生从门第、出身、教育、地位等方面进行反驳,得到的结论为不可能。更让人觉得欣慰的是,有一个学生似乎觉得课堂上的提问和论辨意犹未尽,更将自己对《雷雨》的理解写在周记本中,其中不乏独到的见解和新意。
学生自主提问和自由论辨,不但使他们自己在畅所欲言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所提出和解答的问题比教参中设定的问题更细致、更深刻,解答也更为完善,实际教学效果比教参设计更好。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一方面有赖于课文所选篇目,一方面也有赖于学生的自主精神。对教师而言,这类尝试也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实践。
三、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角度
在实际讲课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学生的意见与预期的回答不一致的情况,如果学生的回答有一定的说服力和合理性,也应该适当鼓励和肯定。比如讲解《我为什么活着》这篇自读课文,在学生自读后,我随机地请四、五个学生谈谈读后的感想。他们各自的想法都不一样。有学生从文章标题着眼,说“我为自己为父母活着”,“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活着”,也有学生从文章内容着眼,说“人要有善良的心、感恩的心”,“要同情比自己弱小的人”,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还有学生说,读了这篇文章“觉得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成为伟大的人”。很显然这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却有可能对其它同学产生消极影响,针对该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较为内向的性格和平时在周记中的倾诉,我认为能够说这句话说明该学生很有进取心,在肯定该学生的同时,又补充了自己的意见,“是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伟大的人,但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伟大的人并正在为之努力付出”。另有一个学生直截了当地说到“不知道为什么活着”引起了其它学生的笑声。针对该生基础较差、学习态度欠佳的现状,我玩笑地说“为你自己考上大学报答父母而活着”。没有被提问的学生在听到这些学生的回答时都若有所思,在教师给予指正后也都表示赞同。
以上学生的回答都是预期教学中没有的,而他们的回答又都是从其自身特点出发,按照各自的思维方式,站在各自的思考角度上而言的,也都有其合理性,所以是应该鼓励和值得肯定的。相信只要把握好尺度,對学生的教育目的是能够达到的。
以上是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几点体会,也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够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从而认同学生的思想见解,最终实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