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
2022-01-08郭翠霞
郭翠霞
[摘 要] 新媒体改变了传统信息的传播格局,极大地改变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生存方式与行为特征,创生了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要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革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更新教育理念,由原来对新媒体的“封堵”转变为“利用”;由原来“单一的”课堂输出转变为“多元的”媒体浸润;由原来强调“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转变为增加“媒体素养”教育。紧密结合高职学生特点,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新媒体浪潮中正确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工具,适应教育部提出的“新形势下,通过不同程度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关 键 词]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1-0145-03
2014年是我国媒体融合的战略元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开始进入新媒体领域,我们意识到新时代的潮流不可逆转;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逐渐感觉到新媒体对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从刷朋友圈点赞到刷短视频直播,思政理论课的主战场受到冲击,面对新形势,教师应主动迎接挑战,适应时代发展进行教学改革。
一、新媒体时代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挑战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及时性、开放性、虚拟性、便捷性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成为他们获取信息、休闲娱乐、人际交往、表达意愿的重要方式之一。
思想政治理論课虽然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但在学生心中长期处于“说起来重要、讲起来枯燥、忙起来次要”的地位,上课的目的仅是为了“学分”,再加之本课程传统的闭卷或开卷的考核方式,“PPT+讲授”为主讲课方式,学生往往考前临时抱佛脚,挑灯夜“背”,要求“及格万岁”。艾媒咨询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上网的地点,选择“教室”的比例达到55.3%,其中选择在“课堂上”的达到46.7%,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新媒体时代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四大挑战:
(一)对教学内容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移动互联网随时在线,网络内容更新迅速,原来教师的信息垄断和“话语独裁”被彻底打破,教材和教师的权威性受到质疑。
(二)对教学方法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学生掌握了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对于传统的课堂讲授、PPT文稿演示、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大学生对新、奇、异事物追求的心理,陈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
(三)对教师能力的挑战
教师群体是新媒体的“移民”阶层,是被时代卷入后接触和使用新媒体;与此相反,学生群体则是新媒体“原住民”阶层,出生在新媒体时代,这种差异决定了教师与学生阶层在对新媒体的认识、体验、使用、需求上存在天然差异。作为“原住民”阶层的学生对新媒体的热衷和使用显然优于教师阶层,而时代发展的需要却要求教师使用新媒体开展教学指引学生,这就产生了新媒体适用上的错位现象,对教师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四)对教学效果的挑战
对于任何一个教学主题,学生上网一搜,各类知识点及观点等海量信息进入视线,特别是抖音、快手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声像具化,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广,其语言、观点凸显个性化、多元化,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相互影响,传统教学过程中单向传授与硬性灌输已经无法在新媒体时代获得生存空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相对学生而言在知识传授上的优势地位受到冲击,弱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数字化生存”时代一方面给大学生提供了与世界同步发展和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扩大了认知视野,为他们成长、成才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但是另一方面新媒体信息繁杂,良莠不齐,必然影响到他们的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产生挑战。
二、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思路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分析
1.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抽象思维弱是共性特点,因此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有“厌学”情绪。学生在早期学习经验中形成了“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
2.学生自律性不足,刷抖音、玩游戏等在新媒体娱乐方面所占时间较长,很多学生也是因为高中时期沉迷于此,无法做好时间管理以致影响了学习,因此,娱乐与学习时间的边界模糊也是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3.学生自学能力不足,缺少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很容易在新媒体承载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中去中心化、泛娱乐化、消费主义的娱乐浪潮中误入歧途,成为各种不良信息、负面信息的牺牲品。
4.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很多知识都是从网络中获取的碎片化信息,对知识的来龙去脉缺乏系统性理解。
(二)针对学生学情,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路
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教材为依托,以“学生喜爱、终身受益”为原则,积极运用新媒体“交互性与即时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亲身体验中受启发、得感悟,让学生感到“愿意听”与“有收获”,实现教学的有效、有用、有趣,真正使教学目标入耳入心,并最终转化为自觉行动;真正将“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三)针对学生学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特点
1.“动”与“静”相结合,“做”与“思”相结合,“学”与“悟”相结合。改变了传统被动灌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积极思考体悟;同时符合高职学生擅长“动手操作”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学习特点,学习兴趣提高,上课的抬头率明显提升。
2.“有用”与“有趣”相结合,内容与形式并重。我们在丰富教学方式的同时,不应流于形式的花哨,而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精挑细选出游戏活动,并借鉴学生被新媒体吸引的娱乐化特点,创造对课堂有交互感的游戏,这能够对教学内容发挥出很好的辅助理解的效果。游戏活动仅是教学的“敲门转”,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对活动的分析思考,挖出背后的意义,使学生深感受益。
3.“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突出终身受益。新媒体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道理知道未必能做到,所以我们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根据人类记忆特点——“听过的,容易忘掉;但是做过的,记忆深刻”,我们设计了很多活动,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提升自身能力。如三分钟演讲,很多学生反馈锻炼了胆识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如“我的生命线”游戏,让很多学生开始思考人生,思考亲情,提高了学生的自省反思能力,这些都是学生在今后生活和工作中必备的素质。再比如“青年锐观察”环节,很多学生养成了关注国家新闻的习惯。“我是演员 重现历史”微影制作,学生既自学了视频剪辑技术,还培养了自学能力,全面了解我国历史,记忆深刻,增强了爱国情感。
三、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
(一)适应新媒体要求,师生互动方式与时俱进
过去,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受时空限制,比如在课堂上、课间休息或者办公室,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新媒体提供了人际关系间随时随地的交流沟通平台,以新媒体为纽带的交流沟通成为常态。为了适应时代要求,我们建立了班级微信群、雨课堂班级群,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推进了教师对学生生活的融入,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积极正向的引导。
(二)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沉浸式体验学习
一般意义上的沉浸式学习(Immersive Learning)是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借助虚拟学习环境,学习者通过高度参与互动、演练而提升技能。这种学习方式需要借助大量VR、AR等仿真技术设备创设虚拟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受财力、场地等限制,很难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大规模应用。
于是,我们借助“沉浸式学习”理念,利用智能手机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设计“我是演员 重现历史”微影制作——突破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学生用手机摄制了“虎门销烟、五四运动、红军长征、社会主义改造”等再现历史的微影;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学生创作了党在100年里所召开的重要会议及重大事件的微影。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方式,并反馈通过亲自扮演历史人物,能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不易。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课程中设计了以“校园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微影创作,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体验,加深了对理论学习的理解。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将团体心理游戏引入课堂,如讲“理想信念”时,运用“我的生命线”游戏,讲“人生价值”时,运用“价值竞拍”游戏,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玩中思”,激发碰撞出许多人生感悟;创设沉浸体验式学习情境,利用手机查找资料,回答问题,编写剧本,摄制微影,引导学生把手机由“娱乐工具”变为“学习工具”,完全沉浸在学习过程中。
(三)利用新媒体学习工具,开展三点浸润教育
我们每天的时间是固定的,高职学生自控能力欠缺,我们不积极主动地抢占施加影响教育学生的时间,学生的时间就会被刷抖音、玩游戏等新媒体娱乐方式所占据,因为新媒体以不可抗拒的强劲态势入驻教育活动之中,教师面对时代潮流只能适应不能逃避,必须具备适应和运作新媒体开展教育活动的能力。为此,我们创立“三点浸润教育”,即充分利用学习过程的三个时间节点,即预习时间点+课前课间休息时间点+课后时间点进行渗透式教育,具体做法:预习时间点,利用“雨课堂”布置自学任务。课前课间休息时间点,用正能量的歌曲来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地教化学生,影响其内在价值观。如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播放《北方吹来十月的风》;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播放《五四爱国纪念歌》;讲到社会主义改造,播放《社会主义好》等。除播放经典老歌外,还播放具有时代感的新歌,如讲马克思生平时,播放《马克思也是九零后》;讲中国梦,播放《不忘初心》《我的要求不算高》等脍炙人口的新歌。利用课前课间碎片化时间播放,既让学生重温经典,通过歌曲了解一个时代的特点,也创设了学习氛围,已建立“每课歌曲”曲库。课后时间点,一是建立学生及时反馈交流机制,设计“每课感悟”环节,每次课后,学生及时把学习所思、所想、所悟或对教学的建议写在雨课堂讨论区;二是建立“京北思政资源库”百度网盘:课上教学时间有限,优质教学资源很难在课堂上全部展示,储存在网盘中,如经典电影《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建军大业》《辛亥革命》《厉害了,我的国》《我的中国心——钱学森》等,电子版的《毛泽东选集》及重要会议文件和领导人讲话稿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三是教师在喜马拉雅录制“小故事 大道理”音频节目,提升学生的人文和哲学素养;四是实现全员育人,联合学生处教师,创立“多彩京北”公众号,传播思政教育内容;五是充分利用学习强国App资源。
四、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成效
通过一轮一轮的实践和完善,积累了许多优秀学生作品,如校园文明的微影成为学院在电子屏中展示的校园文明宣传片;学生摄制的《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北伐战争》《中共二大》《十一届三中全会》等历史微影,还有学生制作的“青年锐观察”优秀新闻作品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影已经成为教学素材在教学中使用,建立起了自制教学资源库;每一学年学生自制的《结课总结》视频,留住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精彩瞬间。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学会了查找、整合资料和视频剪辑技术,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感同身受地理解了革命先辈的艰辛,切身体验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了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提升了政治觉悟。学生在“学、思、践、悟”的过程中获益良多,实现了手机从“娱乐工具”向“学习工具”的转变,也实现了课程从“不被学生重视”到“深受学生喜爱”的转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炳杰.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会[J].新闻传播,2020(16).
[2]俞树煜.从单一媒体观到环境资源观:一个信息化教育隐含前提的变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6(4):7-11.
[3]刘睿智.教育信息化亟需教师提高教育信息能力[J].教育发展研究,2005(5):96-97.
[4]张佳.新媒体环境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3.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