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语文课堂结尾目标的达成

2022-01-08吴振华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深度学习语文课堂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结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教学中往往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语文课堂结尾有其重要的教学价值,值得教师深度挖掘。通过深入挖掘,实现教材文本二度开发,积极拓展适度延伸课程,升华内涵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结束一课的基础上,创设深度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思维活力,提升高阶学习能力,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深度学习   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引用格式:吴振华.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语文课堂结尾目标的达成[J].教学与管理,2022(01):42-44.

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探究式的、理解性的学习,关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1]。伴生深度学习的语文课堂结尾并不意味真正的结束,而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旨在引导学生在旧知基础上向新知奋进,有效达成学习目标。如何来有效达成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语文课堂结尾的目标呢?

一、深挖掘,实现文本的二度开发

文本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载体,是有待于进一步加工的“半成品”。语文教师应跳出教材教教材,深度开发教材的内涵与意蕴,深入挖掘文本中可以有效利用的生成资源。课堂结尾是一节课的最后时段,学生经过几十分钟的揣摩、感悟,对文本中的内容、情感、主题已经有了基本的把握,教师要牢牢抓住课堂结尾这个环节,对文本进行二次开发与解读,将文本中的情感予以升华、思想予以深化、内涵予以拓展,把学生的学习行为推向新高度,展开高阶思维,引导并促成深度学习。

1.批判性阅读

批判性阅读是指学生摆脱文本藩篱,运用批判思维方式对作品内容、学习方式进行深度反思、审视、质疑、求证,发表个性化见解的思维过程,是一种凸显鲜明个性、蕴含创造性的深度学习,其核心是独立思考和敢于质疑。在课堂收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从多角度、多侧面来理解作品。追求批判性吸收,催生出文本新的意义,赋予文本新的生命活力。马丽华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结尾说了这么一句话:“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东的近旁。”课堂收尾时有学生对这句话产生了质疑:“这句话似乎前后矛盾,非常突兀,为什么活在近旁而不是生活在其中?为什么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仍然有人?”笔者抓住这一生成良机,组织学生展开批判性阅读。各拉丹东虽然是大美之地,但是环境恶劣,是生命的禁区,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十分渺小的,因此当地藏民和一代代的探险者以顽强的毅力“活”在这里,但仅仅是活动在“近旁”,他们无法占领神秘、威严的雪峰。这恰恰显示出了人类的伟大,这种“伟大”不是征服,而是“活在近旁”的敬畏。看似矛盾、突兀的句子其实蕴藏着深意。学生在阅读批判过程中闪现出了创新的火花,深化了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催生了深度思维。

2.创造性写作

读与写相辅相成,文本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可供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展创造性写作的素材。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宝贵的习作资源,进行归纳、提炼、筛选、重组,为创造性写作提供素材。可以在一节课的结尾花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抓住文中精彩处,设计仿写训练;紧扣文本留白点,设计扩写训练;紧贴文尾悬念处,展开续写训练;利用教材插图,进行补写训练,甚至在基本体现原作精神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的要求,改变表达形式,进行改写训练。如把《与朱元思書》改写成情景交融的现代抒情散文,描写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美丽景色;请同学们大胆想象,创造性地为《我的叔叔于勒》设计一个结尾;《蒹葭》《关雎》均采用了留白艺术,请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分别续写一个结尾等。课堂结尾根据文本开展创造性写作,能在深化理解文本内涵的基础上超越文本,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力和创造性思维力。

3.微课题探究

为拓展学生视野,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可以利用课堂结尾将文本的疑点、难点、重点转化成微课题。指导学生以此为生长点,进行有机扩充、延伸,旁征博引,摆脱文本桎梏,拓宽思维空间。通过专题讨论、探究,最后让学生在课后汇集成微论文、微报告。例如,《答谢中书书》描写了山川之美,表现了陶弘景“清心”脱俗之心境,它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回信,那么谢中书写给陶弘景的信中会说些什么呢?谢中书收到陶弘景的回信,会有怎样的反应呢?笔者在课堂结尾安排学生对这个微课题予以探究,学生兴致盎然,展开想象,课后认真把探究结果整理成微报告,丰富了文本内容,有效训练了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和深邃性。

二、再拓展,致力课程的适度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2]在学习任务群、群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等理念观照下,语文教师再也不能囿于单篇阅读的狭小天地,应在教学单一文本的基础上遵循适度、适量、适时原则,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展开延展阅读,扩大阅读视野。语文课堂结尾是拓展延伸的绝佳时机,教师要因文而异,把握好延伸点、链接口,引导学生跳出单一文本的窠臼,消除壁垒,探寻文本之间的关联点,充分借助于高阶思维展开深度阅读,让阅读变得饱满、充实、深邃、灵活。

1.点面拓展

“大语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应以某一文本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以其他文本、学习资源为扇形,构建起一个不断放大的圆。语文教师要抓住结尾这一有利环节,由点到面,由一篇文章引向一组文章,引向一位作家,引向一本书,引向一群书,引向一种文学思潮,从而把学生引向广阔的文学视野。如教《猫》时带学生走向郑振铎,教《周亚夫军细柳》时带学生走向司马迁的鸿篇巨著《史记》,教《皇帝的新装》时带学生走向安徒生的其他童话故事乃至《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选》等。又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跟《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并称“吴均三书”,都是描写山水的名篇,文学价值很高,其成就甚至可与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写景段落相提并论。在《与朱元思书》教学结尾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阅读课文以外的两“书”,并欣赏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进一步体会吴均在写景方面的高超技艺。

2.链接拓展

文本不是学习语文的唯一载体。教师要确立用文本来教的教学理念,开发文本,充实文本,重视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个具体文本,不可能孤立、突兀存在,在主旨、谋篇布局、写作手段、修辞手法等方面必定与其他文本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有相近、相同之处。语文教师要注重在课堂结尾进行相关链接拓展,在文本基础上链接相关网站、书籍等学习资源,从单篇阅读走向群文阅读,从整本书阅读走向群书阅读,从碎片化阅读层面走向融通大阅读境界,把学生引向广阔、高远的阅读空间,融会贯通,充分实现教材的整体功能。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深情抒写“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爱西湖,赞西湖,“行不足”最好的证据就是他卸任杭州刺史,即将离开杭州前夕,又去游览他最爱的西湖,并写下了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古诗。在课堂结尾时笔者顺势链接了古诗《春题湖上》,要求学生深情诵读,沉浸其中,作为鉴赏《钱塘湖春行》的一个有力补充。

3.比较拓展

在一堂语文课收尾时,如果将新掌握的概念与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类似概念或对立概念进行分析、比较、辨别、推理等,在找出各自本质特征的前提下,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异同点,那么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将会更加准确、深刻、清晰,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结尾处由衷感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刘禹锡在《陋室铭》最后引用了孔子的话:“何陋之有?”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结尾处写道:“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教学收尾时,笔者引导学生对这三句结束语进行比较,体会三位不同年代的作者在人生志趣方面的异同,从而加深对“闲人”两字的理解,准确把握此时此刻苏轼雅致的情趣、苦闷的心境和豁达的人生观,透过“闲人”两字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进而促进深度阅读的发生。

三、巧升华,指向学生的持续发展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围绕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投入,形成学科素养的学习过程,在这中间,学生的认知、思维、审美、情感、意志以及价值观全程参与[3]。课堂结尾作为整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时间,但教师要有长远目光,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的,从具体学情出发,抓住升华感情、深化主旨、提升素养的延伸点和触发点,让学生终身受益,最终获得以下三个层次的良好素养。

表层是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行探究,能够在语文基础知识之上较好开展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间层次是获得良好的学习品质,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探究与梳理的学习能力等,学会自我反思,善于归纳总结,敢于批判质疑;核心层次是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情感,激发审美体验,接受先进文化熏陶,培养积极、向上、健康的价值观念等。

1.提炼学习方法

在课堂收尾总结时,要密切关注学习动态,顺势捕捉良机,可由教师对某篇、某种具体学习方法予以提纲挈领式概括,或者由学生自我反思总结,透过繁琐的知识,找方法、寻规律,总结内在技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有机迁移,提升学习品质,为学生将来在更高阶段和更深层次上的学习奠基。笔者指导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开启《昆明的雨》的自学之旅,先展示圈点批注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初读批注,在此基础上,点拨启发,交流碰撞,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到语言的赏析,体会作者丰富而醇厚的内心世界。课堂结束时仍然紧扣主任务,组织学生分享圈点批注法的收获。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发现了昆明雨季特有的美,领悟了朴素文字背后暗藏的款款深情,感受到汪曾祺散文语言“淡而有味”的特点。通过结尾的归纳,强化了学生对“五个一”的认识:学习一篇散文,运用一种方法,品味一种风格,感悟一种情怀,得到一点启发。由“学会”升华到“会学”境界,为今后学习其他散文提供了强有力的方法支撑。

2.催生共振效应

共振效应即共鸣,是文学鉴赏过程中读者与作者产生心理共振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即读者在深入理解、感受作品意蕴的基础上与作者或者作品中的人物在思想感情频率方面达到了一致。心理共振是阅读的一个至高境界,是深度学习的充分凸显。在课堂结尾时,教师要巧妙捕捉学生的感动原点,唤醒生活体验,消弭心灵距离,激起自我意识,引导学生读出相同或者相似的思想情感、生活遭际、审美感受等,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喜人物之所喜,忧人物之所忧,进入“心心相印、物我同一、感同身受、情意相投”的绝佳境界。如《背影》一课结束之际,笔者要求全班学生起立,酝酿感情,手捧书本深情诵读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那段文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邊……我的眼泪又来了。”朱自清的眼泪来了,学生的眼泪也来了,眼前仿佛出现了自己的慈父慈母。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犹如一股巨大的冲击波撞击了学生的心灵之钟,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使意境升华,情感升华,生命升华,这个课堂结尾将永远定格在学生的心田上。

3.汲取精神营养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系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文学素养,积累文化底蕴,更应注重情感、意志的健康发展。文以载道,教师宜充分利用课堂结尾,挖掘文本中的人文资源,激发情感体验,创设深度学习情境,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获取丰润的精神营养。当《美丽的颜色》一课结束时,笔者要求学生以“成功总是青睐坚持不懈、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人”为开头,模仿诺贝尔奖组委会给居里夫人写一个简短的颁奖词。让学生感受科学发现的艰辛,领略科学家的坚守与乐观,更让学生得到科学家人格魅力的深度熏陶,从而达到升华人格,汲取精神力量之目的。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语文课堂结尾不是一个休止符号,而是标志着新的学习活动的开始。它致力于文本的二度开发,注重课程的适度延伸,指向学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把学生引向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新天地。语文教师宜锤炼课堂结尾的艺术,巧妙利用课堂结尾给学生创设一个深度学习的环境,努力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深度学习的本质与理念[J]. 新教师,2017(07):13-16.

[2]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65.

[3] 袁爱国.高阶思维与语文深度学习[J]. 教学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11):27-29.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深度学习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