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生产的未来
2022-01-07吴晓波
吴晓波
走在工业前沿的德国率先碰到了智能制造和设备生产线的关系问题。2013年,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了工业4.0概念,它后来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概念性表述,而工业4.0的核心就是智能制造。
根据设想,工业4.0旨在满足一种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定制的生产模式——客户主动参与到产品设计中,制造商再根据客户的需求生产个性化产品。但是设想下面这个情境:
每个月收到上千种不同的需求、每周面对几百个不同交付期的订单,几十道工序、几百种物料,还有口味刁钻的客户要求紧急插单……工厂怎么应对?
为此,工厂可能要添置大量不同规格的设备,而这意味着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更可能要进行大量的设备调试,而调试极易导致订单交付延误。
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德国人意识到工业4.0有一个问题,就是非常臃肿。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德国有一个机构叫做智能工厂联盟,他们对工业4.0概念进行了更新,并提出了一个叫做“共享生产”的新模式。这种生产模式的核心在于,把订单快速拆分到不同地点完成制造。这样,个性化的订单就能快速拆分到更接近客户和更符合产品需求的工厂去制造,从而尽快完成订单的交付。
这种协同制造的本质是产能共享,它的关键在于实现机器设备的互联互通。这不是在设备上装几个传感器就能完事儿的。它的难点在于,要对所有设备进行一种底层配置,一种在软件定义层面的配置,包括建立机器的通讯框架和一致性语言。
在各种工业门类中,设备、生产线都出自很多家制造企业的手,它们的接入方式和参数各不相同。你想,就连一根最简单的手机数据线都有不同的接口,到今天还不能相互兼容,更不用说那些大大小小的工業设备了。但德国的机床制造商协会在实现这种机器互联上已经取得了突破,它为德国的机床制定出了一种官方语言,还设计出了一套通用的USB数据接口。有了这套通用接口,所有的德国机床只要相互插上数据线就能连接并快捷地配置使用。
与此同时,这家协会还邀请全世界所有的制造商和公司加入这个连接网络,中国的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也被邀请加入。
如果有一天,全世界所有的生产设备真的都在德国人设计的软件定义配置下实现了互联互通,构成了一个数字生态系统,那就意味着,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德国将是分发入场券的那一个。
所以,对制造业标准制定权的争夺是一场关乎未来制造领域由谁来主导的竞争。
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制造业产值占到全球的近三成。德国在共享生产上的探索提醒我们反思,在一个机器通用、语言互通、高度模块化的未来生产系统中,我们的制造业有没有尝试掌握一种主动定义底层逻辑的能力。
这种能力对未来制造领域的重要性,就好比是不同国家坐在一起开会时,用哪国语言来交流,交易商品时用哪国货币来进行支付和结算。这场关于制造业标准定义权的竞争,今天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