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水平的影响分析
2022-01-07米秋蓉邹雨薇
米秋蓉 邹雨薇
(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德阳618000)
在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在中老年人中具有高发生率、高致死率以及高致残率的特点,成为当前人们高度关注的一种脑血管病症。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效果,但仍然给患者、家属以及社会带来非常沉重的负担,患者在多重压力下继发抑郁的风险增加,对预后效果造成严重的影响[1-2]。因此,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干预对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对观察组入选的40例实施优质护理,取得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法差异划分为对照组(40例,常规护理)与观察组(40例,以对照组护理为前提实施优质护理)。本研究已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批准展开。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2)患者病案资料齐全;(3)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在知情条件下同意参与此次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感染;(2)生命体征指标不稳定;(3)中途意外死亡;(4)合并心、肾及脑部严重器官病症;(5)脊柱骨折或神经损伤。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患者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治疗,并且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做好日常的清洁工作,针对受压部位的做好保护措施,避免压疮的出现;病房环境及床铺须始终保持卫生整洁的状态,进行健康宣教,引导患者采取正常大小便的方法与技巧,指导患者展开床上训练,注重肢体功能康复,并教会患者及其家属正确的康复引导工作。
1.2.2 观察组入选患者接受优质护理,内容如下:
(1)基础护理:对患者展开急性期评估,适时监督患者治疗的情况,定期对其进行血压、呼吸进行测量,结合重症患者的护理模式进行检测,对患者的早期临床症状、其重要脏器损伤的情况遵医嘱进行及时对症处理,并与主治医生良好配合,完成对患者整体身体情况的相关检查。做好术前胃管、导尿管等手术需要材料的准备工作和备皮,对患者每日的尿量以及尿色进行记录和观察。
(2)个性化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时间是9:00-11:00,是人脑较活跃的阶段,通过讲解和患者重新评价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加深患者的了解,提高患者的掌握程度。结合相关的健康宣传资料,介绍脑卒中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进展、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自我保健方法,使患者充分认识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治疗和干预目的,加强对患者自身疾病的认识,纠正错误认识,消除患者的不确定感。对于文化程度较低、语言较通俗易懂的患者,结合图片讲解,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鼓励他们提问,让患者了解相关概念以及中风引起的抑郁时期合理的应对策略和应对方式。
(3)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构建有效的交流,评测患者的负面情绪状况,并告知患者中度疑虑、抑郁、焦虑、紧张是正常反应,引导患者以乐观的态度正视干预治疗和临床护理。依据患者的年纪、文化水平、病症知识和对病症治疗的理解水平,落实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将专业医学术语转化为患者易于理解的日常沟通语言,使患者体验到护理工作人员的关心与细心照料。给患者构建良好的医院居住与治疗环境,确保房间干净整洁,床单无异味、干燥,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患者克服疾病的信心。
(4)放松疗法:鼓励患者根据自身喜好,在安静的环境中播放优美舒适的音乐,来缓解内心的压抑和紧张的情绪。指导患者多做深呼吸,吸气时逐渐握紧双拳,呼气时缓慢松开,并冥想美好的记忆和画面,达到放松肌肉和心理的作用。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与焦虑自评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估患者的心理情况。SDS临界值为53分,患者得分少于53即为正常,轻度抑郁分数在53-62,中度抑郁分数在63-72分之间,分数高于73即评定为重度抑郁。SAS临界值为50分,患者分数少于50即为正常,分数为50-60之间则为轻度焦虑,分数为61-70则为中度焦虑,分数超出70则为重度焦虑。
(2)采用生活质量(QualityofLife,QOL)对生活质量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维度包含下述五点: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生活环境、总体体验,满分为100分,获得分数越高即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越优质。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χ2/t值P值例数(n)40 40男25 24女15 16年龄(岁)62.32±3.86 62.91±3.94 0.677 0.501病程(年)3.58±1.23 3.83±1.55 0.799 0.427脑梗死23 24脑出血17 16性别0.053 0.818高血压分级0.052 0.820
2.2 两组SAS及SDS评分对比
接受干预前组间SAS及SD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干预后观察组SDS评分、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SAS及SDS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SAS及SDS评分对比(±s,分)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n)40 40干预前64.63±1.35 64.20±1.24 1.484 0.142干预后56.52±1.28 48.02±1.36 28.785<0.001干预前66.14±1.75 66.02±1.95 0.290 0.773干预后55.07±1.67 42.62±1.95 30.670<0.001 SDS SAS
2.3 两组QOL量表各维度得分情况对比
采用干预前两组的QOL评价维度得分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生活环境、总体感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干预前45.48±2.89 45.67±3.81 0.251 0.802干预后61.84±6.59 74.19±5.89 8.837<0.001干预前51.37±2.97 51.69±3.04 0.476 0.635干预后66.98±6.94 78.37±5.24 8.284<0.001干预前47.95±2.38 47.59±2.39 0.675 0.502干预后64.67±4.38 81.94±6.06 14.608<0.001干预前48.67±2.50 48.96±2.44 0.525 0.601干预后59.18±5.74 80.27±5.88 16.232<0.001干预前43.36±2.88 43.45±3.08 0.135 0.893干预后50.86±6.17 79.73±4.69 23.559<0.001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n)40 40心理功能生理功能 社会功能 生活环境 总体感觉
3 讨论
3.1 优质护理可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状态
本次结果显示:接受干预前组间SAS及SD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干预后观察组SDS(48.02±1.36)分、SAS(42.62±1.95)分均低于对照组(56.52±2.28分,55.07±1.67分);与李艳芳[3]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病情特殊,患者病症情况严重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在优质护理开展的过程中,护理工作人员针对性的对患者落实心理疏导宣传教育,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对于患者术后康复较慢而产生焦虑心理的患者,护理人员全面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救治的同时还需注重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个性化健康教育加强对患者自身疾病的认识,消除患者的对疾病的疑虑感,借此,患者的心理情况也会得到显著的改善[4]。
3.2 优质护理可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表3表明:干预后,观察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生活环境、总体感觉均明显强于对照组。本研究采用的优质护理,包括术前优质的基础护理、个性化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以及放松疗法,综合全面的为患者提供优质治疗与照护服务。通过健康教育和放松训练,让患者对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获得积极的康复心态,践行正确的康复方法。心理护理更加关注卒中后患者的负性情绪,引导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强化了面对疾病、战胜疾病的信心,也让患者更加积极投入到康复训练中来,因此生活技能、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5,6]。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有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