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酞菁合成反应机理分析

2022-01-07双乐颜料股份有限公司朱建军倪金才史庆乐

上海包装 2021年4期
关键词:酰亚胺反应釜亚胺

■ 文/双乐颜料股份有限公司 朱建军,倪金才,史庆乐

1 铜酞菁的结构及性质

铜酞菁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76.08[1],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及耐酸、碱性能。在真空或惰性气体中,铜酞菁加热至550~580℃不分解而只升华。它不溶于水及多数有机溶剂,可溶于浓硫酸并生成盐,加水时发生分解,又析出原来的酞菁。

干粉密度在1.6 g/cm3的铜酞菁是一个含二价铜的四氮四苯并卟吩络合物[1],由四个异吲哚环借以四个氮相互连接,并与铜络合构成一个稳定的芳香体系。它的稳定性来源于卟吩系统的π电子共振[2],与其他卟吩衍生物一样,铜酞菁分子也是以一种平面的结构呈现。铜酞菁的结构式如图1所示。

图1 铜酞菁结构式

2 铜酞菁合成反应机理探究

2.1 预反应釜反应机理

在缩合釜之前设置有预反应釜,先将苯酐和溶剂在预反应釜中混合,通入由缩合釜来的氨气,进行反应得到邻苯二甲酰亚胺,随后将邻苯二甲酰亚胺转移至缩合釜参与铜酞菁合成反应。

苯酐与氨气制备邻苯二甲酰亚胺的反应式如下:

2.2 缩合釜反应机理

2.2 缩合釜反应机理

合成铜酞菁的核心反应在缩合釜内进行,反应物为尿素、氯化亚铜及预反应釜导入的邻苯二甲酰亚胺,催化剂为钼酸铵[2]。

尿素是反应中的氨源。凭借碳14(14C)的标记,证明尿素分子的碳原子并没有进入到酞菁的结构,而是以二氧化碳的方式排放。如果将邻苯二甲酸酐分子的羰基加放射性碳标示,就可以得到标记的铜酞菁和副产品——邻苯二甲酰亚胺,而释放的二氧化碳被发现不显示任何放射性。除了尿素,也可以直接使用氨气为氮源[3]。

核心反应的初始阶段即为尿素加热分解反应,尿素在催化剂钼酸铵的存在下,分解成异氰酸与氨气[6],反应式如下:

尿素分解反应完成后,釜内预反应釜内生成的邻苯二甲酰亚胺导入主反应釜,与尿素进一步反应,共有三步反应[6]:

在第一步反应中,导入缩合釜的邻苯二甲酰亚胺与釜内尿素反应,生成1,3-二亚胺基异吲哚啉酮,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第二步反应,1,3-二亚胺基异吲哚啉酮生成后,再与另一尿素反应,得到1,3-二亚胺基异吲哚啉,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随后进行第三步反应,1,3-二亚胺基异吲哚啉凭借自我缩合,并且释放氨以后,得到缩合的异吲哚林。异吲哚林与氯化亚铜中的铜离子络合同时环化形成铜酞菁,并生成氯化铜和氨气。随后,异吲哚林又与生成的氯化铜中的铜离子络合、环化生成铜酞菁,同时生成氯化铵与联氨[7]。环化是通过氨的释放完成的,并最终通过还原获得铜酞菁。具体反应式如下:

第1步反应方程式:

第2步反应方程式:

第3步反应方程式:

由于式2-13中生成的氯化亚铜在式2-14中作为反应物,故第3步反应中两个反应方程可进行合并,合并后的反应方程式如下[3]:

2.3 主反应釜内的总反应[4]:

根据以上反应机理,推测整个系统的总反应方程式为:

总反应方程式元素守恒如表1所示。

表1 总反应方程式元素守恒计算表

2.4 物料衡算分析

(1)根据铜酞菁的分子式,通过元素分析得到合成1分子铜酞菁所需要的各原料的理论配比:酞菁与铜的比例为1:1,故需要1分子CuCl。4个苯酐形成1个酞菁,需要4分子苯酐。酞菁中的N全部来源于尿素,4个尿素提供8个N给酞菁;CuCl引入的Cl元素最终形成NH4Cl[5],所以必须另外引入1个N给Cl,所以需要4.5分子的尿素共引入9个N,才能满足需要。

综上,各原料的理论配比为:CuCl:苯酐:尿素 =1:4:4.5。

(2)根据第一部分推导的总反应方程式,各原料的理论配比为:CuCl:苯酐:尿素 = 1:4:6。

尿素的用量提高,是因为在反应过程中,生产联氨及异氰酸,N元素有部分流失。

有物料衡算分析表(见表2)可知,目前实际生产中:

表2 物料衡算分析表

3 结 论

对铜酞菁合成反应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总结如下:

缩合釜内尿素在催化剂的存在下分解为异氰酸及氨气[4],预反应釜内苯酐与氨气反应,生成邻苯二甲酰亚胺和水。随后邻苯二甲酰亚胺与缩合釜内的尿素发生三步反应,其中第一、二步反应中分别生成中间产物1,3-二亚胺基异吲哚啉酮及1,3-二亚胺基异吲哚啉,第三步反应中1,3-二亚胺基异吲哚啉与铜盐反应,得到最终产物铜酞菁。

猜你喜欢

酰亚胺反应釜亚胺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磷酸铁锂电池回收碳酸锂的提纯装置
贵溪冶炼厂卧式反应釜自动控制方法的研究
ABS聚合反应釜有机物粘釜分析
介电分析在碳纤维增强双马来酰亚胺复合材料固化工艺中的应用研究
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预浸料性能研究
多重耐药菌株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研究
对于反应釜机械密封失效与改造的分析
亚砜亚胺的合成研究进展
双马来酰亚胺对丙烯酸酯结构胶的改性研究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在危重症感染降阶梯治疗中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