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学科助力新时代劳动教育

2022-01-07齐林东

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劳动教材语文

文∣齐林东

在凝聚各方力量,挖掘教育资源助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高中语文学科具有非常重要且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语文是工具,运用于人们交际交流,学习发展;语文是桥梁,沟通古今中外文化,传承精神血脉;语文是载体,承载公民人文素养,提供审美体验。”[1]

一、部编版教材新增“劳动光荣”人文主题单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材为先。”[2]教材,作为学校教育实践的重要依托和主要阵地,是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和培育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部编版语文教材为进一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专门在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新增了“劳动光荣”人文主题单元,使劳动教育成为语文教科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内容如表1:

表1

在教材有关本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中,专门强调四大任务。其中,任务一和任务四又专门强调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以树立新时代青年的正确劳动观。具体任务内容如下:

一 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塑造着人的思想品格。袁隆平等杰出劳动者的模范事迹,古代人民热烈的劳动场面,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普通劳动者的辛勤汗水,手工匠人的高超技艺,体现出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分组进行专题研讨:

话题1:劳动的崇高与美丽

话题2: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话题3: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

话题4: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

四 教过两代人的山村小学教师,救死扶伤护佑生命的医生,精心擦拭每一块玻璃的保洁阿姨,春耕秋收辛勤劳作的农民,等等。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少事也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

由此,能够看出语文学科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讲读《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使学生理解、感悟袁隆平不畏艰难、矢志不渝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品质;通过自读《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使学生学习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作为一名普通劳动者的“一团火”精神;通过自读《“探界者”钟扬》,使学生学习“探界者”钟扬舍己为人、乐于奉献、勤勉负责的工作态度;通过讲读《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使学生理解、感受工匠精神的时代之美,传承伟大的工匠精神;通过讲读《芣苢》并补充《诗经》的劳动诗,使学生明白诗歌来源劳动生活,体味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过程,学习古代人民勤劳、善良、纯朴的劳动品质;通过讲读《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使学生在欣赏劳动画面的过程中感受古代人民劳动的欢乐。如此,通过这一单元教学,让学生学习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劳动者的先进事迹,感悟劳动的美好与崇高,思考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与生活,并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另外,教师在教授本单元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时代特征与现实生活,进一步补充时代典型或身边劳动者的优秀案例,让学生将书本与现实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劳动的精髓,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人生观,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合格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部编版教材将劳动人文主题直接明确作为单元教学内容,这是一大亮点与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在教材的直接引领下,广大师生无疑会更加关注劳动人文主题的相关内容,更好地形成正确的劳动观,获得生动的劳动教育。

二、部编版教材其他单元篇目渗透劳动教育

在部编版教材中,除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劳动人文主题教育外,其他单元也有不少篇目显性或隐性渗透相关劳动内容或内涵,这些篇目也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具有丰富的劳动教育价值。以必修上册、下册为例,大致情况如表2:

表2

(续表)

以上内容只是对教材选文篇目相关劳动内容或内涵的大致梳理,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发现相关资源。教师可通过教学指导使学生增进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与作品中的人或事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而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作为语文活动单元,包含三个方面的学习活动,即“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和风俗。让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家乡生活,也能在此过程中了解家乡的普通劳动者,加深对家乡的印象,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除教材选文篇目内容外,一些篇目作者的生平事迹也是非常好的劳动教育资源。以《归园田居》(其一)作者陶渊明为例,作为劳动者的陶渊明,对农村生活和劳动人民有着特殊的情感,他不坐享其成,而是躬耕实践;他不仅自己参与劳动,还鼓励、劝勉他人劳动;他还热情地与劳动人民相处、交往,理解、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与不易。陶渊明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了大量反映劳动、赞美劳动的佳作,他的个人生平与创作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优质素材。

语文教材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弘扬劳动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三、整本书阅读中的劳动教育

整本书阅读是近年来语文学科的重要新增内容与考查热点。“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深度学习,要求以创新方式向学生传递丰富的核心学习内容,引导他们有效学习并能将其所学内容付诸应用。”[4]文学名著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整本书阅读的作品内容及作者生平事迹也是劳动教育的有效资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推荐了《论语》《孟子》《老子》等文化著作,毛泽东诗词等诗歌,《三国演义》《红楼梦》《儒林外史》《呐喊》和《彷徨》等小说,以及散文、剧本、语言文学理论著作等一系列读物。部编版语文教材专设整本书阅读单元: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部编版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与《红楼梦》虽然主题与劳动不相关,但其中也有表现或反映劳动的内容。《乡土中国》中,14篇文章综合分析阐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结构与特征。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对中国乡村社会的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增进对乡村社会劳动人民的情感。《红楼梦》看似写的是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没有耕织劳作,实际上,作品中包含不少劳动教育内容:有不少女子针黹劳作的细节描写,上到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小姐,下至袭人、晴雯乃至众丫鬟等,都能做一些针线女红;还有专门对史湘云和晴雯劳作场面的描写。

另外,在《论语》《边城》《暴风骤雨》《老人与海》《欧也妮·葛朗台》等“新课标”推荐的经典作品中都有相关的劳动教育资源。《论语》中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等赞美劳动的言语思想;《边城》歌颂了湘西普通劳动人民的真善美;《暴风骤雨》再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农村暴风骤雨般的阶级斗争与广大农民群众的劳动和斗争;《老人与海》赞美了老人捕鱼劳动的“硬汉精神”;《欧也妮·葛朗台》揭示出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些作品的教育功能和价值观都需认真对待。

四、语文学习活动包含劳动教育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语文教材内容的无比丰富,一切语文材料都可以成为实践的内容。”[5]语文学科的教学形式具有丰富性、开放性等特征,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以及校本课程等各种语文课程资源共同构成了语文教育共同体。进入共享新时代,语文课程更加丰富化、多元化、生活化,演讲、辩论、朗诵、表演、读书会、文学社团、新闻社团等活动和学习共同体业已成为很多学校语文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语文课程形式,都是表现劳动、歌颂劳动、赞美劳动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补充。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参与实践,亲身劳动,获得成长。

“新课标”在学习任务群2“当代文化参与”中指出:“建设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团、读书会等),在阅读、表达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拓宽视野,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通过社会调查、观看演出、参与文化公益活动等,丰富语文学习的方式,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6]新时代的语文教育更加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征,通过丰富的语文学习活动,能够增加学生的当代文化参与,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渗透劳动文化教育。

此外,阅读、写作、时事评论、日记、周记等语文学习活动亦是渗透劳动教育思想的阵地。比如: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之下,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记录、关注为祖国奉献力量的伟大英雄们,明确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与辛勤劳动,才使我们能够赢得这场胜利。在此过程中,还可鼓励学生以劳动修身齐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无疑是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奋斗的结果。新时代的语文教育更具时代气息,新时代的发展巨变是语文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素材内容,这些又何尝不能进行劳动教育?

五、劳动教育走进高考语文试题

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中提到,要大力加强劳动教育,计划出台《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和劳动教育指导大纲》。2019年高考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2019年高考命题要全面考核德智体美劳,“劳”首次被纳入高考,而劳动教育也成为语文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立足于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秀文化基因,歌颂劳动价值,弘扬劳动精神,展现劳动美好,引导考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7]在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全国卷Ⅰ、天津卷、江苏卷等都直接或间接考查“劳动”话题。其中,全国卷Ⅰ作文题直接要求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为话题进行写作,分值占60分。原题如下: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最能反映考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8]全国卷Ⅰ的这道作文题目结合古今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对劳动进行深入思考,自觉弘扬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良好的劳动风尚。这充分体现并发挥出高考在推动劳动教育方面的导向功能。

除了全国卷Ⅰ的作文试题外,全国卷Ⅲ的古代诗歌阅读题,选取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插田歌》(节选), 描述的是农妇、农父田间劳作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农人劳作之美。天津卷第5题现代文阅读《萨丽娃姐姐的春天》一文,塑造了勤劳、善良、慈爱、敬畏自然的传统劳动牧民形象。天津卷第21题“语言建构与运用”类型题,让学生根据改编自2019年4月11日《中国教育报》的“喜欢的榜样类型”数据统计柱状图就今后的榜样教育向学校提两条建议。其中,柱状图第一列即为“英模、劳模”,引导学生以此为榜样。江苏卷现代文阅读(一)《表妹》通过表现一对表姐妹在溪滩浣衣的场景,赞扬劳动之美,引导考生思考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另外,还有一些其他试题隐性反映劳动因素,不一一列举。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在2019年高考语文考查劳动“元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劳动教育考查的内容。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10套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5套,分别为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全国新高考Ⅰ卷、全国新高考Ⅱ卷,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自主命制5套。这10套试题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有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的考查。

同时,在学生备考语文考试时,感动中国人物、大国工匠、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改革先锋等几乎已经成为必备的写作积累素材。这些彰显新时代劳动价值理念的感人事迹,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学生的劳动价值取向,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品质。

相信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和引领下,今后会有更多、更灵活的劳动教育内容的考查,以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

猜你喜欢

劳动教材语文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