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专用高粱鳞翅目害虫性诱试验研究
2022-01-07王小勤张志东张庆良尹大宽陈安静
王小勤,林 君,黄 源,张志东,张庆良,尹大宽,刘 洋,陈安静
(1.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泸州 646000;2.泸州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四川泸州 646000)
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是酿造白酒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原料,酿酒专用高粱产业是酒城泸州的区域性优势产业,也是当地农户经济增收的重要来源。2006年,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开始着手建立酿酒专用高粱标准化种植基地,发展有机高粱种植,开启“有机酿造”之路。为了保障有机白酒酿造原粮的高品质和产量,泸州老窖一直致力于有机高粱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选用符合有机生产标准的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方式进行病虫害防控。
黏虫、条螟、玉米螟、桃蛀螟和二化螟5 种害虫,是危害泸州高粱的最主要鳞翅目害虫,其幼虫常食尽叶片或钻蛀茎干,造成卷叶、缀叶、结鞘、断茎或团穗;成虫白天或夜间活动,吸食花蜜等液态食物[1]。性诱剂作为一种高效、专一、环保、不伤害有益昆虫、操作方便且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害虫诱集防控手段[2],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作物的害虫防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7]。2018 年和2019 年连续两年,在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酿酒专用高粱标准化种植基地,开展了不同诱芯种类、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和不同放置密度的性诱剂对酿酒专用高粱鳞翅目害虫的诱捕效果研究。旨在提高性诱剂对高粱鳞翅目害虫的防控效果,为科学筛选出适于泸州地区田间绿色防控技术提供依据,丰富酿酒专用高粱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场地
供试诱芯:黏虫、条螟、玉米螟、桃蛀螟和二化螟5种诱芯(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供试诱捕器:新型飞蛾通用诱捕器(桶状诱捕器)由诱芯安放装置和捕虫器组装而成(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供试高粱品种:泸州糯红高粱国窖红1号。
靶标害虫:黏虫(Mythimna separata)、条螟(Proceras venosatus)、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试验地点:泸州市江阳区弥陀镇泸弥村(28.9°N,105.6°E),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酿酒专用高粱标准化种植基地。
1.2 试验方法
1.2.1 不同种类诱芯的诱集效果对比试验
2018 年试验共设6 个处理,分别选用3 种黏虫性诱剂诱芯[MS20176A(N-A)、MS20176B(N-B)、MS20176G(N-G)]和3 种条螟性诱剂诱芯[CSS 20176E1(T-E1)、CSS20176J1(T-J1)、CSS20176Y1(T-Y1)]进行试验,考察不同供试诱芯分别对黏虫、条螟的诱集效果。各处理中诱捕器放置密度均为每666.7 m2放1 个,诱捕器悬挂高度(诱捕器底端距地面高度)均为1.5 m。每个处理重复3次。
1.2.2 不同诱捕器悬挂高度的诱集效果对比试验
2018 年试验共设15 个处理,针对不同高粱鳞翅目害虫(黏虫、条螟、玉米螟、二化螟和桃蛀螟)的诱捕器放置高度分别为1 m、1.5 m 和2 m。各处理诱捕器放置密度均为每666.7 m2放1 个。每个处理重复3次。
2019 年试验共设15 个处理,针对不同高粱鳞翅目害虫(黏虫、条螟、玉米螟、二化螟和桃蛀螟)的诱捕器放置高度分别为1.25 m、1.5 m 和1.75 m。各处理诱捕器放置密度均为每666.7 m2放1 个。每个处理重复3次。
1.2.3 不同诱捕器放置密度的诱集效果对比试验
2018 年试验共设12 个处理,针对黏虫和条螟的3 种不同性诱剂(黏虫N-A、黏虫N-B、黏虫N-G和条螟T-E1、条螟T-J1、条螟T-Y1)的诱捕器放置密度分别为每666.7 m2放1 个、每666.7 m2放2 个,诱捕器悬挂高度均为1.5 m。每个处理重复3次。
“那里每一样东西都能说出长长的故事来。实习的时候,我最开心的就是去看展,听老师们说故事!”一次,在协助老师撤展时,老师随手指着金丝楠木的展台告诉她,这是由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监制的。这种惊喜,在故宫博物院里不胜枚举。也正是在这众多的瑰宝之中,在卧虎藏龙的研究学者之间,宴姝确定了今后的方向——钻研历史,为今后能真正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打好基础。
2019年试验共设10个处理,针对不同高粱鳞翅目害虫(黏虫、玉米螟、条螟、二化螟和桃蛀螟)的诱捕器放置密度分别为每666.7 m2放1个、每666.7 m2放2 个,诱捕器悬挂高度均为1.5 m。每个处理重复3次。
1.2.4 田间处理
选用平坦、完整、土壤条件相同的田块,试验田常规水肥管理等均一致,高粱全生育期内于田间自然感虫,不使用任何杀虫剂。2018年高粱3月30日播种,4月30日移栽;2019年高粱于3月15日浸种,3月19日播种,4月19日移栽。移栽时均采用66 cm×33 cm行株距,双株窝植,每666.7 m2定植6700株。
试验地核心总面积10000 m2,辐射总面积15400 m2,不同处理间各个重复所在的小区完全随机排列在试验田间,若靶标不同的诱捕器放在相近或同一个小区,需间隔开来,避免相互干扰。
1.2.5 调查方法
2018 年试验时间为5 月4 日至8 月3 日,共计91 d,试验期间每45 d更换1次诱芯;2019年试验时间为6月5日至8月2日,共计58 d,试验期间每30 d更换1 次诱芯。试验期间每7 d 统计各诱捕器内所诱集的各类昆虫数量,灭活并清理干净虫体。
1.3 田间种植示例图
1.3.1 高度试验
图1 不同放置高度对高粱主要鳞翅目害虫的诱集试验田间示例图
1.3.2 密度试验
密度试验利用裂区试验设计,设6 个小区(3 次重复×2 个因素)作为两因素裂区设计的主区(主区因素为诱捕器的放置密度:每666.7 m2放1 个、每666.7 m2放2 个),副区因素为5 种不同靶标害虫的诱捕器(1、2、3、4 和5,分别为黏虫、条螟、玉米螟、二化螟和桃蛀螟),各诱捕器随机排列在各小区内,间隔距离至少3 m,每个小区面积至少为666.7 m2,共计4000.2 m2,主区按照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排列(图2)。
图2 不同放置密度对高粱主要鳞翅目害虫的诱集试验田间示例图
1.4 数据分析方法
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通过DPS 7.05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Duncan 新复极差法多重比较以区分其差异的显著性。表格中的数据结果以平均值(±标准误)的方式进行呈现。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诱芯对黏虫、条螟成虫的引诱活性对比
2018 年试验结果(图3)表明,不同种类诱芯间均未有显著差异(P>0.05)。总体看来说明该厂家生产各性诱剂产品的效果均较好,未有较大的差别,且对各类鳞翅目害虫有较好的诱集作用,能对害虫起到有一定监测和防控作用。
图3 各类性诱剂对黏虫和条螟的诱集情况图(2018年)
2.2 诱捕器悬挂高度对高粱主要鳞翅目害虫的引诱活性影响
2018 年试验结果(表1)表明:除条螟和二化螟在诱捕器悬挂高度1 m 时的诱虫数显著高于1.5 m与2 m 外,其余害虫在不同悬挂高度下的诱虫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根据合计相同高度不同种类害虫所诱集的数量后发现,当诱捕器悬挂高度为1 m 时诱集的害虫总数最多,且分别高于1.5 m和2 m 时诱虫总数的36.8%和45.2%,大部分害虫均是在高度1 m至1.5 m的范围内被引诱的。
表1 不同诱捕器悬挂高度对高粱主要害虫的诱集数量对比(2018年)
2019 年试验结果(表2)表明:除黏虫在诱捕器悬挂高度1.75 m 时的诱虫数显著高于1.5 m 外,其余害虫在不同悬挂高度下的诱虫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总体来看,当性诱装置的高度为1.75 m 时诱集的害虫总数最多,主要是黏虫的数据影响,其余害虫的结果并不明显。
表2 不同诱捕器悬挂高度对高粱主要害虫的诱集数量对比(2019年)
2.3 诱捕器放置密度对高粱主要鳞翅目害虫的引诱活性影响
2018 年试验结果(表3)表明:诱捕器放置密度每666.7 m2放1 个与每666.7 m2放2 个处理中,除了黏虫N-G 性诱剂的不同诱捕器放置密度间有显著差异(P<0.01)外,其余处理均无显著差异(P>0.05);诱虫数量上来看,诱捕器放置密度每666.7 m2放2 个对条螟的引诱数量最多,诱捕器放置密度每666.7 m2放1 个对黏虫的引诱数量最多;合计相同诱捕器放置密度的诱虫总数发现,每666.7 m2放1个和每666.7 m2放2 个诱捕器之间并无明显差异(P>0.05)。
表3 性诱剂在不同放置密度下对黏虫和条螟引诱的比较情况表(2018年)
2019 年试验结果(表4)表明:诱捕器放置密度每666.7 m2放1 个和每666.7 m2放2 个的诱虫效果均较好,总诱虫数分别为238 头和194 头,二者在平均诱虫数和诱虫总数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每666.7 m2放置1 个诱捕器也能较好引诱高粱害虫。
表4 性诱剂在不同放置密度下对黏虫和条螟
3 讨论
不同诱芯种类的研究结果表明,黏虫和条螟的3 种不同诱芯的诱捕效果并无明显差异;但胡代花
引诱的比较情况表(2019年)等[8]通过对比不同厂家亚洲玉米螟诱芯的引诱活性发现3 种供试诱芯的差异较大。前人的研究表明,性诱剂的作用效果容易受到诸如性信息素的剂量和配比、诱捕器类型、诱捕器颜色、诱捕器悬挂高度、放置密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使用不当会影响诱捕效果[9-16]。因此,考虑后续针对不同厂家的诱芯进行试验,以进一步筛选出适用于酿酒专用高粱虫害防治的性诱剂诱芯。
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的研究结果表明,2018年悬挂高度在诱集总数上效果较好的为1 m 至1.5 m之间,与刘天龙等[17]和王烘印等[18]的结果类似;2019 年的结果与2018 年并不相同,诱捕器悬挂高度在1.75 m 的诱捕效果最好。胡代花等[8]研究表明,悬挂高度在1 m 和1.5 m 的诱集效果差于1.8 m和2 m,并认为由于亚洲玉米螟成虫常在玉米植株上部活动,性诱装置悬挂高度应略高于植株,以便于扩散性信息素。综合2 年的试验结果,1.5 m 至2 m的高度范围对于泸州丘陵地区种植的常规高粱品种整个生长期间的植株高度而言较为平均,诱集效果也较好;实践操作上该悬挂高度与成年人身高差距不大,也便于诱捕器的安装与田间数据调查。因此,建议在泸州丘陵地区常规高粱品种生产中可推广诱捕器悬挂高度在1.5 m至2 m的高度范围。
诱捕器放置密度的研究结果表明,放置密度每666.7 m2放1 个和每666.7 m2放2 个之间无明显差异。然而,马继芳等[19]利用性诱剂防控谷田玉米螟研究表明,每666.7 m2放置6 个能达最佳防控效果,说明增大诱捕器放置密度,总诱虫数量也会随之增大。因此,出于对成本等因素的综合考虑,泸州地区高粱生产上每666.7 m2放置1 个诱捕器的害虫诱集方式可达到防控效果。但若想增大害虫防治效果,也可每666.7 m2放2个诱捕器进行诱集。
综上所述,泸州地区酿酒专用高粱种植基地可采用每666.7 m2放置1 个诱捕器、悬挂高度在1.5 m至2 m 的害虫性诱诱集方式进行高粱鳞翅目害虫诱集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