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2022-01-07段世玉

乡村科技 2021年23期
关键词:黏虫斑病玉米螟

段世玉

(昆明市东川区碧谷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昆明 654100)

病虫害对玉米种植造成了严重威胁,影响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为保障玉米种植安全、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昆明市以玉米生态系统为中心,促进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措施,不断提高玉米种植水平。

1 玉米主要病害的防治措施

昆明市玉米主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玉米锈病等。

1.1 玉米大、小斑病

1.1.1 危害症状。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均是由真菌引发的病害,且常混合感染。两种病害均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因病斑大小和危害程度不同,分为大斑病和小斑病。大斑病、小斑病均易在温暖湿润条件下发生,大斑病的发病适宜温度为20~25℃,小斑病的发病适宜温度为26~29℃。这两种病害在玉米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但在玉米抽雄后最为易感。小斑病发病相对稍早,首先在叶片、叶鞘、苞叶处出现椭圆形褐色病斑,之后在叶脉限制范围内逐渐扩散[1]。大斑病则先在下部叶片出现青灰色病斑,之后沿着叶脉扩散,但并不受叶脉限制。病斑发展为褐色梭形后,会逐渐融合并扩散至整个叶片,导致叶片枯死。玉米大、小斑病严重危害叶片,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最终导致植株死亡。如图1、图2为玉米大、小斑病危害症状。

图1 玉米大斑病

1.1.2 防治方法。防治玉米大、小斑病,首先要做好农业防治。播种时要设置合理的田间密度,增强田间通风透光度,避免高温、高湿环境。同时,由于病原菌会以菌丝或孢子的形式越冬,产生连年病害,因此,在秋季收获后要及时清理田间秸秆,并深翻土壤,破坏病原菌的越冬环境,降低病害发生概率。其次,要做好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可喷施井冈霉素A、吡唑醚菌酯、木霉菌等药剂,每7 d喷1次,连喷2次。如初期防治效果不佳,可更换药剂,如喷施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进行防治。

1.2 玉米灰斑病

1.2.1 危害症状。玉米灰斑病是昆明市近年来新发生的玉米病害。该病在昆明市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导致玉米减产10%以上,严重发生区域减产甚至在50%以上。该病是由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侵染所致,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田间通透性差、氮肥施用量少会加重发病。受害植株的叶片、叶鞘、苞叶部位会出现淡褐色病斑,呈水渍状,后逐渐扩展成长条斑,颜色转为灰色或灰褐色,故称为灰斑病。这些病斑通常与叶脉平行延伸,并逐渐汇合,最终导致叶片枯死。受害叶片的两面均可发现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这些孢子在植株上越冬,成为第2年的侵染源,导致该病连年发生。图3为玉米灰斑病症状。

图3 玉米灰斑病

1.2.2 防治方法。防治玉米灰斑病,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首先,加强农业防治。在灰斑病发生区域,要优先选择抗病品种。播种时要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有条件的区域可实行宽窄行种植,或与豆类等矮棵经济作物间作,以降低田间湿度,促进通风透光,同时增强土壤固氮能力,防止玉米后期脱肥。在发病严重的地块要定期轮作,并在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秸秆,以减少病原菌数量。

其次,做好肥水管理。根据玉米需肥规律,增施有机肥,科学配比氮磷钾肥和微肥,增强玉米长势,增强其抗病能力。在高温雨季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避免田间湿度过大引发病害或加重病害发生程度。

最后,做好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使用50%多菌灵6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隔7 d喷药1次,连喷3次。也可在发病期间每667 m2使用10%苯醚甲环唑30 g兑水喷雾,隔5 d喷1次,连喷两三次[2]。防治灰斑病,最直接的防治目标是保证玉米在灌浆成熟阶段,其功能叶片不枯死,不影响玉米正常的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利用,这样即可确保玉米产量不降低。

1.3 玉米锈病

1.3.1 危害症状。玉米锈病是由真菌侵染导致的病害。昆明市的玉米锈病主要为南方锈病,该病害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表面出现黄色小斑点,斑点中间向上隆起,并逐渐发展成脓疤。脓疤破裂后出现铁锈色粉状物,即真菌夏孢子。随着病情发展,斑点呈黑色椭圆或长条形凸起,并释放出黑褐色冬孢子,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受害叶片会失去光合作用的能力,严重影响植株生长,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1.3.2 防治方法。防治玉米锈病,首先,要做好农业防治。选择抗病品种,设置合理的种植密度。其次,要加强田间管理,清除杂草、秸秆等,减少病源。加强水肥管理,提高玉米抗病能力。最后,要做好化学防治。可使用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5 000倍液,或50%硫黄悬浮液300倍液喷雾,隔七八天喷1次,连喷两三次[3]。

除上述主要病害以外,昆明市玉米种植区还要预防纹枯病、顶腐病、褐斑病等中等偏轻发生的病害,确保玉米种植产量和质量。

2 玉米主要虫害防治措施

防治虫害要优先选择农业、生物、物理等非化学防治技术,辅以化学药剂防治,突出绿色防控技术的生态保护作用。玉米栽植过程中需主要做好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玉米黏虫等虫害的防治工作。

2.1 草地贪夜蛾

2.1.1 危害症状。草地贪夜蛾是近几年侵入我国的虫害,属夜蛾科。该害虫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常呈暴发式发生。田间监测给果显示,草地贪夜蛾在昆虫市春玉米上危害较为普通,且发生呈快速上升趋势,必须加以重视并及时防治。在苗期,草地贪夜蛾一般会导致较为严重的缺苗现象,平均导致玉米减产10%~25%;拔节期,草地贪夜蛾幼虫会啃食玉米植株生长点位置的所有绿叶,玉米植株的正常发育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导致玉米植株死亡;在玉米小喇叭至大喇叭口期,草地贪夜蛾会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2.1.2 防治方法。防治该虫害,首先要做好物理和生物防治。可以在田间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减少可产卵的成虫数量,也可设置性诱剂诱杀成虫,还可在幼虫孵化前,使用阿维菌素类仿生物农药对玉米苗进行叶面喷雾。阿维菌素类农药具有良好的内渗性、胃毒性,可兑制成2 000倍液喷雾,隔7 d喷1次,注意叶片两面都要喷到,以降低草地贪夜蛾的孵化率和虫口密度[4]。当田间监测到有幼虫危害时,要及时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可使用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等药剂喷雾处理。

2.2 玉米螟

2.2.1 危害症状。玉米螟又称钻心虫,在昆明市常以二代幼虫危害,呈中等发生。幼虫啃食玉米的地上部分,如叶片、茎秆、果穗等。例如,玉米苗期受害,叶片被严重啃食,失去光合作用的能力,影响植株后期生长;玉米茎秆和果穗受害,轻则降低产量,重则导致植株死亡而大量减产。玉米螟危害玉米植株见图4。

图4 玉米螟危害玉米植株

2.2.2 防治方法。防治玉米螟,要采用综合防治技术。首先是农业防治。玉米螟虫卵常在玉米秸秆及玉米芯中越冬,因此,收获后要及时清理田间秸秆,减少越冬虫卵数量。其次是物理防治。可利用玉米螟成虫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黑光灯或高压汞灯诱杀成虫,同时可防治其他具有趋光习性的害虫。再次是生物防治。①秋季用白僵菌封玉米秸秆垛。具体方法是在玉米垛侧面插入喷粉器,深度大于20 cm,向垛内喷射白僵菌粉剂直至从垛的另一侧渗出,之后喷射其他位置直至整垛喷完。②性信息素诱杀。玉米出苗后,在各代次玉米螟发生期集中连片使用性诱剂,通过群集诱杀或干扰交配来控制害虫基数;释放赤眼蜂:在玉米螟产卵期释放赤眼蜂,22.5万头/hm2,分两次释放,或在玉米螟产卵始期、初盛期、盛期分三次释放。③生物农药灌心。可在植株心叶末期用苏云金杆菌(Bt)、球孢白僵菌、1%苦参·印楝素等生物农药加细沙灌心,可有效防治玉米螟[5]。最后是化学防治。可在玉米心叶末期喷施氯虫苯甲酰胺、敌杀死、甲维盐等药剂防治,同时兼治蚜虫和红蜘蛛。还可在玉米喇叭口期叶面喷施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敌杀死)等菊酯类农药防治。

2.3 玉米黏虫

2.3.1 危害症状。玉米黏虫是常见的玉米虫害,常以幼虫大量取食玉米叶片,严重时将叶片全部吃光形成“光秆田”,造成玉米大量减产甚至绝收。昆明市玉米黏虫多以二、三代幼虫危害,呈中等偏重发生趋势。

2.3.2 防治方法。防治黏虫,首先要做好物理防治。采用人工捕杀、电子杀虫器捕杀等方式减少虫口密度,如利用黏虫成虫的趋光、趋化性,采用糖醋液、性诱捕器、杀虫灯等无公害防治技术来诱杀成虫,以减少成虫产卵量,降低田间虫口密度。其次要做好生物防治。一方面要保护天敌动物,如鸟类、蛙类等,利用天敌捕食黏虫;另一方面,可在虫卵孵化初期在田间喷施苏云金杆菌制剂,减少虫卵孵化。最后,要做好化学防治。当田间发现黏虫幼虫时,要立即喷洒速效杀虫剂,可选择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以及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等菊酯类农药,避免黏虫大暴发。

2.4 玉米蚜虫

2.4.1 危害症状。危害玉米的蚜虫主要包括若蚜和成蚜,其主要危害玉米叶片。若蚜集中在玉米植株的心叶部位,可使植株的光合作用和营养供应系统受损,进而导致植株停止生长甚至死亡。当玉米抽穗期结束后,若蚜会继续移向新的心叶,此时可以在叶片展开的部位观察到灰白色的一层虫皮。排列紧密是蚜虫分布的特点之一。在玉米穗期,蚜虫成虫密集分布在叶片鞘部和背部以及玉米穗或者花丝部位,其排泄物能够使叶片相互黏着,进一步形成以叶面黑霉为主要特征的煤污病。该病害同样会影响光合作用。此外,蚜虫以玉米植株的汁液为食,使其营养供应系统进一步受损,并且严重危害灌浆过程,最终导致秕粒比例增大、千粒重降低,甚至出现没有玉米生长的植株。

2.4.2 防治方法。为有效防治玉米蚜虫,应当首先将蚜虫生长的媒介去除,即清除田间杂草。在玉米播种前10~15 d借助麦垄套种的方式种植玉米苗,可以规避蚜虫的繁殖旺盛期,从而减轻蚜虫危害。也可在播种之前,使用5.4%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108~180 g/kg与玉米种子拌匀,以提升玉米植株的抗蚜虫性能。

在玉米的拔节过程中,若发现蚜虫病害,可每667 m2使用48%毒死蜱乳油15~25 mL、80%敌敌畏乳油50~60 mL,兑水40~50 kg,搅拌均匀后喷入玉米种植田。

若遭受蚜虫危害的植株达到30%~40%,则应当使用药剂对种植田进行普治。药剂可以选择6%多曲古霉素·啶虫脒悬浮剂、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水分散粒剂、75%吡蚜酮·螺虫乙酯水分散粒剂以及20%吡蚜酮·噻虫胺悬浮剂等。应根据蚜虫病害的具体发生情况判断喷药剂量和频率,通常应当连续喷洒1~3次,等待7~10 d再补喷1次。

3 结语

为保证生态安全和“双减”目标的实现,防治玉米病虫害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科学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非化防技术,配合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在提高防治效果的同时,不断提高玉米生产区域的生态安全水平。

猜你喜欢

黏虫斑病玉米螟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2015年—2019年河南原阳黏虫和劳氏黏虫的种群动态
探索以黄粉虫蛹为食物繁育蠋蝽的可行性
浅析玉米小斑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技术
试论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论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柳河县黏虫的发生与防治
论玉米螟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