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搬迁,大学与城市的相生相长

2022-01-07吕铭欣

记者观察 2021年31期
关键词:省会校区办学

文 吕铭欣

近年来,有关高校搬迁的消息不绝于耳,2021年9月山西师范大学整体搬迁至太原更是将高校搬迁这一话题推上舆论的顶峰。很多网友纷纷开始讨论一些“省字头”但不在省会的高校是否接下来也会搬迁至省会,还有人在人民网留言,称希望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迁址省会以使高校和省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而高校是否需要搬迁、如何搬迁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国家和省市的重大发展战略、区域和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资源的结构布局调整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高校搬迁也不只是高校一味地往发达地区挤,有些高校反其道而行,往郊区或者县城搬迁,同样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实际上,高校搬迁涉及到高校与城市的发展,只有大学与城市合作共赢、相生相长,高校的搬迁才有意义。

去省会

高校向省会和大城市搬迁,看重的是其较为发达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搬往省会和大城市的高校无不依赖于此得到迅猛的发展。

据相关资料显示,2000年之后山东省很多其他地区的高校搬迁到了山东省沿海较发达城市,比如东营的石油大学搬到青岛黄岛,滨州的滨州医学院搬到了烟台,莱阳农学院搬到了青岛,曲阜师范大学和山东体育学院在日照建立分校,山东大学在威海和青岛分别建立分校等等。

令这些高校搬迁的直接原因显而易见,都是为了学校更好地发展。2002年,滨州医学院迁往山东烟台,借由烟台市的相关资源,滨州医学院的附属医院、科研平台等规模不断壮大。在今年7月,还成立了山东半岛(烟台)肿瘤中心,为中医药产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07年,坐落于烟台下属县级市的莱阳农学院正式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搬迁至青岛城阳区。得益于青岛的地理优势,在招生、就业、学校发展等方面踏上快车道,整体实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除了山东省,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内的高校也加入了搬迁之列。2006年,位于咸阳的陕西科技大学主体迁往西安,搬到西安后的十几年,成为其发展历史上最快的时期,在这当中,地域是不可替代的因素。

2019年,山西农业大学和位于太原市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合署改革,合署后单位名称改为“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并分成了晋中、太原两大校区,在合署改革一年之后,山西农业大学的注册地变更为太原市,加入“省会大学”的队伍。

在今年,山西师范大学也从临汾市整体搬迁至太原市小店区武宿机场南太榆路339号,整合了原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太原市国营农牧场、原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土地,于2021年9月正式开学,在太原市开始新的发展。

同时,位于开封的河南大学郑州龙子湖校区也正式开学,标志着河南大学正式成为了省会大学。坐落于天津的河北工业大学“去河北”也传来新进展,石家庄市党代表、市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赵立芬在石家庄第十一次党代会中称,促进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培训基地尽快落户石家庄。

这些高校搬迁至省会,是大学与城市合作共赢、相生相长的必然选择。以河南大学为例,在今年2月,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在一次会议上说道,目前郑州处在创新驱动发展带动城市发展的阶段,大学与城市之间的相互支撑作用越来越凸显,河南大学郑州校区要主动融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弥补郑州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短板和弱项,并努力在服务郑州城市建设中,借助“重回高等教育国家队、重回省会办学、重回百年名校辉煌”的历史机遇,积极谋划河南大学事业发展。

借由城市的发展规划,高校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抓住机遇,谋求发展。同样,河北工业大学与山西师范大学也是如此。着眼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石家庄市与河北工业大学深入开展合作办学,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而山西师范大学搬迁至省会,也是为了提高太原市的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留住人才,增强山西省的整体实力。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从地方城市搬迁至省会后,地方城市也开启了发展的新通道。比如,山西师范大学搬到太原市以后,临汾市也将筹建一所新的大学,8月30日,临汾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转设新校区新增建设项目等事项的批复》,文件中指出,同意将使用主体变更为山西电子科技学院(筹)。同时据《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2021年新专业申报公示》显示,申报的8个专业均为工学类专业,大部分为电子信息类和计算机类专业。这表明,未来这所大学将与临汾市共同发展,临汾市的高等教育资源也将继续存续。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高校要一味往省会或者其他经济实力较强的大城市搬迁。近年来,众多“双一流”高校纷纷在经济发达地区开办研究院、建立分校,以扩大学校影响力,获取更多利益。深圳、苏州、东莞都是极为热门的重点城市。高校一味地想要在经济发达地区办学,也违背了教书育人的本意。

2021年7月28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要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对于现存的高校异地校区,本着平稳有序的原则逐步清理规范。

去郊区

与往大城市搬迁截然相反的,有一些高校选择了往郊区、县城搬。各地的大学城,在建设伊始都是偏僻荒凉的代名词,但在各个高校在这里扎根之后,这里又往往会成为这个城市最为热闹的中心。可以这样说,以搬迁来的高校为核心,这里“再建了一座城”。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交通大学因为徐汇校区面积太小,各种用房已经“不堪重负”,限制了学校的继续发展,因此不得不选择扩建校园,以继续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徐汇校区周边的土地花费太高,且二次拆迁难度较大,因此建立新校区是唯一的选择。

而当时,国务院将上海闵行地区确立为上海的对外经济技术开发区,彼时的闵行区,除了一些重工业厂,基本还处于荒芜状态。但上海市总体规划上要在闵行建立一片“科学教育区”,市政府希望各高校可以在闵行建立分校或者搬迁过去。于是,上海交通大学做出了在闵行征地建立新校区的决定。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如今的闵行区已经褪去了荒芜的外衣,医疗健康、生活服务、文体教育、公益互助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已趋于完善。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附近,已经有了置业广场、碧江广场、万乐城满天星生活广场、吴泾宝龙广场、紫叶广场、龙湖闵行天街等多个大型商业综合体。

同样,北京的高校也有着外迁的趋势。早在2016年,北京市教委就发布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宣布“十三五”期间,北京将不再扩大教育办学规模,在京高校不再新增占地面积、不再校内扩建,支持在京中央高校和市属高校通过整体搬迁、办分校、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向郊区或河北、天津转移疏解。

今年2月25日,北京市发改委、市经信局等部门召开发布会,北京市将坚定不移疏解部分教育功能,完成北京电影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新校区建设,并推动首都医科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新校区规划建设。

同时,北京市也将推进沙河、良乡高教园区向大学城转化,建设科教融合新城,加快推进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和中央民族大学丰台校区建设。

另外,自雄安新区亮相以来,多所北京高校也将迁往雄安新区。2019年7月,北京林业大学与保华资本集团、雄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含北京林业大学雄安校区建设工程在内的战略合作协议;北京交通大学2021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到,学校将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契机,积极主动在雄安新区谋划新的办学空间;北京科技大学召开的2021年情况通报会上也提到要重视雄安校区建设……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高校的迁入必将为其注入发展活力,助力其成为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和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还有一些高校选择往县城搬迁,直接从市区搬到了县城。这些高校多是独立学院等民办高校,比如从杭州向绍兴、桐庐、诸暨、海宁等地搬迁,从南京向镇江、连云港、泰州、无锡、扬州等地搬迁。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有超过100所独立学院迁建了校址,其中47所独立学院搬到了县城(有的为县级市,有的在学校选址后撤县设区),在县域办学的独立学院离中心城市的平均距离是69.6公里。

之所以往县城搬迁,除了是由于高校在市区的生存压力过大,国家要求独立学院完成转设等原因,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对于一些县城来说,高校是求之不得的优质资源,他们纷纷开出优惠条件,不仅审批一路开绿灯,甚至还免费给地,补贴运行。

大学与城市的相生相长

城市是高校的后盾,为高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高校是资源、知识和人才的聚集地,会反过来反哺城市,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引擎。

从各大高校的搬迁中不难看出,高校往大城市搬迁,对高校来讲,是为了顺应城市的发展规划,依托其良好的区位优势获得更好的办学资源,以此获得更好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对迁入地来讲,是为了获得更加完备的高等教育资源,吸引更多人才,支持城市继续发展。对迁出地来讲,也能整合新的教育资源,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教育,为新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人才活力。

而高校从大城市往郊区、甚至是往县城搬迁,对高校来讲,是为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对迁入地来讲,可以为其城市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支持城市发展。对迁出地来讲,则是减轻了城市运行的压力,促进了城市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由于各地高校和地方的历史发展背景各不相同,因此高校搬迁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无论是何种搬迁形式,高校与城市理应融合共生、合作共赢。

对此,我们看到了地方的呕心沥血和积极应对,高校发展被写入各地级市“十四五”规划中,重点支持本地高校建设。例如镇江市“十四五”规划表示支持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创建“双一流”大学;新乡市“十四五”规划支持河南师范大学争创“双一流”建设;滁州市积极支持安徽科技学院申报医学类专业;淄博市政府在淄博师专升格的过程中,派出专门的宣传人员到北京做宣传,宣传当地高校的实力和特色,为淄博师专成功转型创造了机会……

而在未来,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如何服务城市,城市如何留住高校,仍是需要城市与高校共同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省会校区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A Trip to Xi’an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省会攻略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An Analysis on a Piece of BBC News through the Reference of Cohesion
TheStudyofGen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