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蒙:有些人知道挺多,但没脑子

2022-01-07

记者观察 2021年31期
关键词:条理性经典作品段子

在人们日益以触屏浏览取代苦读攻读的今天,我们还有没有深度的、认真的阅读呢?仅仅浏览,是视觉与听觉的瞬间刺激,容易停留在相对浅薄破碎的层面上。

在急于求成的社会氛围中,已经出现了一批万事通、万事晓、不查核、不分辨、不概括、不回溯、无推敲斟酌、绝无任何解析能力、更无创意的平面信息性能人。这样的能人有的还一身戾气,出口成脏。他们的出现,对于中华民族“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深处意气平”的传统,是一个灾难。

互联网时代,有的人认为只要有手机,就能知晓天下事,就能知道哪个官员出了丑、哪个名人的家庭成员犯了事,还有哪样食品出了安全问题。当然也知道了哪个网红出了名,还有哪个五岁的孩子出版了他(她)的第一本诗集……现在这种人也多了,他(她)看,他(她)听,他(她)传,但是他(她)不思索。

甚至越来越多的人尚未读过经典作品,只是看了一眼视听节目,觉得一般乃至乏味,便大大败坏了对于经典作品的“观感与胃口”。

孔子曾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于现代社会而言,学而不思,即你的水平和网虫、网瘾的人一样,你知道的事非常多,但是你没有头脑;思而不学是什么?思而不学,指的是你没那么多知识,整天在那儿胡思乱想。

我担心经典都被吐槽成段子

我害怕技术发达的结果会使人白痴化,为什么呢?因为科技的发展会削弱人原来的能力。

网上一调查,吐槽最厉害的经典作品是《红楼梦》,我一看,完了,要是按这个方向发展下去,咱们只能看段子了,而且还是假段子。

我犹记得自己九岁时到民众教育馆借阅雨果《悲惨世界》的情景:我沉浸在以德报怨的主教对冉阿让的灵魂冲击里,我相信着,人们本来应该有多么好,而我们硬是把自己“做坏”了。

犹记得十来岁时自己对于《大学》《孝经》《唐诗三百首》《苏辛词》等的狂热阅读与高声朗读背诵,那也是一种体验:人可以变得更雅训,道理可以变成人格,规范可以变成尊严与骄傲。

犹记得十八九岁时自己对于中外文学经典的沉潜:鲁迅使我严峻,巴金使我燃烧,托尔斯泰使我赞美,巴尔扎克使我警悚,歌德使我敬佩,契诃夫使我温柔忧郁,法捷耶夫使我敬仰感叹……而在艰难的时刻,是狄更斯陪伴了我,使我知道人必须经受风雨雷电、惊涛骇浪。

在书中发现过去不理解的生活

我多次想,读书最大的乐趣是什么呢?就是在书中发现了生活,发现了自己过去不理解的生活。

那生活中最快乐的又是什么呢?是在生活中发现了书,某一个处境、某处风景、某一种感受,你觉得这完全应该上书,或者觉得真跟书里面所体会到的、阅读时的感觉完全一样,这是最快乐的事情。

书与生活可以互证、可以互补、可以互见。小学二年级时,我读了这一辈子第一本书《小学生模范作文选》,第一篇文章叫《秋夜》,第一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皎洁的月儿升起在天空”,我非常兴奋,什么原因呢?

那时候我快满7岁了,已经知道什么是月亮了,而且我对月亮和太阳也有一个比较,太阳很亮、很刺眼,晒在身上很热,月亮也亮,但跟太阳的亮不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呢?我不知道。

我一看书,这叫“皎洁”,我兴奋不已——这是皎洁啊!从此我只要看见月亮就想到“皎洁”,我认为自己发现了世界,世界不再陌生,我给它命名了——“皎洁”。

我们又必须承认,书永远不会像生活那么丰富、那么直观、那么生动、那么微妙。但是书有书的特点,有些内容是生活里头不能完全得到的。

原因是什么呢?书主要是靠语言和文字来表现、来成立的。书是把生活符号化了,是符号化的结果,书是表达人的思维能力的。

书有条理性、理想性、概括性

书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呢?书有经典性。有些书有一种生活所没有的高大上的性质,甚至于还有一种神性。书代表了前人的智慧、经验、认识,只有读这些书才能够掌握经典,才能够获得经典。

书有条理性。日常生活给了人感受,今天认识皎洁了,明天认识明亮了,后天认识鲜艳了,大后天认识香喷喷了,可生活里这些经验都是乱七八糟的。只有经过符号的梳理,经过语言和文字的梳理,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才开始有条理,这种条理性是日常生活给不了的。

因为有了条理性,就有了清明性,什么事儿说得更清楚了。

书有理想性。什么叫理想?就是希望有,暂时还没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每个人不光是爱自己的父母,见到别人的父母跟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去爱他,见到别人的孩子,跟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去照顾他,帮助他,这个社会有多好!

书里能表达很多高尚的理想,这些高尚的理想是生活里还没有完全得到的,这就是理想性。

书有概括性。因为人的语言和文字概括了很多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幸福、高尚、崇高、献身、仁义、道德、方向,这些抽象的东西只有靠语言和文字来概括,人看不到的,语言能达到,人听不到的,语言能达到,人摸不着的,语言也能达到。

语言就是人的思维,用人的思维来看世界,来理解世界;来看历史,来理解历史;来看生活,来理解生活。不读书,只是在生活当中,一个人再聪明也达不到。

书是不能够被替代的,一个人的经验不管多么丰富,没有书提高着、总结着、推动着,生活就永远达不到比较高的境界。

要读一点费劲的书

那么在今时今日,应该读什么类型的书呢?我主张读一点费点劲的书,读一点你还有点不太习惯的书,读一点需要你查查资料、请教他人、与师长朋友讨论切磋的书。

除了有趣的书,还要读一点严肃的书。除了爆料的书、奇迹的书、发泄的书,更需要读科学的书、逻辑的书、分析的书与有创新有艺术勇气的书。

除了顺流而下的书,还要读攀援而上、需要掂量掂量的书。除了你熟悉的大白话的书、朗诵体讲座体的书,也还要读一点书院气息的书,古汉语的书、外文的书、大部头的书。

除了驾轻就熟的书以外,还要读一些过去读得少,因而不是读上十分钟就博得哈哈大笑或击节赞赏、而是一时半会儿找不准感觉的书。

获得信息越是便捷、舒适、海量化,越要认真读书,读费脑筋的书。用脑筋读书,而绝对不只是随大流、随趣味、得意于精通八卦,夸夸其谈,最后变成聪明、万事通型的白痴。

所以我想借这个机会强调:坚持阅读,受益无穷。在触屏时代,不要做网络的奴隶。

猜你喜欢

条理性经典作品段子
读经典作品的体会
家中段子手(二)
写文章要有条理
試述梵高经典作品
为什么读经典
“段子手”老李
漫画段子
段子来了
大学数学课堂:老师可以做得更好
三“三”两“两”通“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