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古村落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以龙岩市万安镇竹贯村为例

2022-01-07刘红生福建省龙岩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福建龙岩364000

安徽建筑 2021年12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古村落村落

刘红生 (福建省龙岩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福建 龙岩 364000)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业已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农业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历代的昌盛与衰亡。我国农耕文明的基本特征和生产形态为农桑并举和男耕女织,农村聚落作为农耕文明的主要载体和物质遗产,既是先民的栖身之所,亦是劳动智慧结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形成南北差异巨大、东西风格迥异的民居类型。文化融合和社会变迁的轨迹和印痕或多或少可以在古村落的形成和演变中体现出来,因此古村落既是历史演变的见证人,又是文明存续的活化石。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城镇近郊的农村土地被逐步蚕食,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我国的快速城镇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据统计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至 2019 年达到 60.6%。大量古村落和自然村在这一轮快速城镇化的历史变革中灰飞烟灭,冯骥才先生在其著作《乡关何处》中写道,我国的自然村从2000年的360万个锐减至2010年的270万个,相当于每天减少约200多个村庄,其中不乏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古语有云:“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大量古村落的消亡,直接导致农耕文明依附之根基的损毁,历史文化如何延续,农耕文明能否传承就是一个大问题。

1 村落特征意境分析

竹贯村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北纬25°49'N,东经116°97'E,隶属龙岩市新罗区万安镇,距龙岩市区87km,竹贯村山清水秀,历史悠久。竹贯村现有总人口693人,153户,总耕地面积约119.67hm,山林面积约0.2万hm。

1.1 “巧于因借”的风水格局

竹贯村坐落于群山环抱的竹贯盆地之中,古村风貌保持完好。以村西卧牛山为屏障,卧牛山似睡似醒之态,如鸾如凤之形。竹贯溪自北向南穿村而过,串联起村内各个居住组团,是竹贯村总体格局的主轴和灵魂。“卧牛而言有水有草方能安逸,牛首穴星,金生丽水,气度斐然!两角如月,分化龙虎,团护掌心。”

村庄周边耕地环绕、林木葱郁、水流潺潺……卧牛山脚下的温氏居住组团以山坡为牛背、宗祠为牛肚,民居拟牛身、牛尾围绕着温氏宗祠呈放射状布置,卧牛山为其风水林,表达了营建的风水意象。传统村落形态与周边自然环境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实现“山为骨架,水为血脉”的环境构想(图1)。

图1 村落山水格局

1.2 “氏族中心”的村落布局

村落中部卧牛山东麓以温氏家庙为核心形成的温姓居住组团,以远处眺望,民居此背后主山相互连接宛若巨牛横卧山麓,主山也因而称卧牛山。东北角以邓氏南阳堂为核心形成邓姓居住组团。村口处由积灵宫、关帝庙、观音庵及保定桥、双合桥等组成的村口水尾组团。

1.3 “错落有致”的建筑肌理

村内传统风格的民居建筑群,泥墙青瓦鳞次栉比,屋顶绵延更迭、错落有致,真实地记录了闽西民居文化特色,反映出明、清至民国以来发展演变的历史。村中主要街道竹贯长街与联系万安镇区及连城赖源的道路相接,组团内另有公馆小巷、温氏宗祠小巷、邓氏南阳堂小巷及其他小巷。村内街巷线形自然,空间尺度舒适,路面材料多以石板路及乱石路面铺砌(图2)。

图2 传统民居建筑

2 文化内涵深度挖掘

竹贯村从风水格局,村落布局无不精巧秀丽,善于巧借山形地势,融于自然生态环境,体现了宗族文化、礼乐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

2.1 宗祠文化

宗族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组建的村落,在传统聚落中表现明显。在这种由血缘派生的“空间”关系中,宗祠是乡土文化的反映,宗祠建筑也是乡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影响着竹贯的村落形态。位于卧牛山东麓的温氏宗祠与村落东北角的邓氏宗祠(南阳堂)分别成为各自居住组团的核心体,其他居住建筑为围合体,环绕其周,形成竹贯村的两个以姓氏为主体的居住组团,充分体现了传统村落的社会伦理与家族秩序。

自我防卫是生物的本能,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人们营造具有防御功能的聚落环境。人类“领域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领地的标记,竹贯村村口处,由积灵宫、关帝庙、观音庵等组成的村口水尾组团,不仅成为村民精神上安全的依托,更使村落从自然环境中凸显出来,成为能够控制的领域,是村民对自己的村落强烈的认同感的一种物化表达形式。

2.2 礼乐文化

竹贯村重礼乐礼制,乐指伦理与审美相结合,天人合一的境界。首先,竹贯村自古重视礼制教化,位于竹贯村口路边,有碑楼一座乃是皇上为旌表儒士大绍之妻曾氏节孝所立。该碑楼坐北向南,大理石质地,宽8m,高8m,四柱三门,正门顶部刻有“圣旨”字样,中为“节孝”两字。边有联文一幅:“贞白矢年九月孤儿勤鞠育;荣褒来艾岁千秋崇祀并馨香”,是新罗区现存最完整的古代节孝坊。竹贯村的墓葬选址处处有风有水,其形态特征也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表现。

2.3 红色文化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6年),长汀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龙岩县直属苏维埃政府管辖。1932年,红四军一部经竹贯村,在此驻军半年,村中保留大量革命遗迹,讲述了这样一段历史:1929年6月,红四军第三次攻克龙岩城后,以龙岩、永定、上杭三县为中心的闽西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由于竹贯是龙岩通往闽中的重要通道也是最近的通道,7月中旬,朱德率领第二纵队一部进驻竹贯村。在竹贯休整的二天中,村民们第一次见到这秋毫无犯的军队,第一次听到红军关于打土豪、分田地和穷人当家作主人的宣传,并在村民中引起极大的反响。

3 “传承与发展”之路

竹贯村人文典故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村内有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温氏家庙、观音庵),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关公庵、浪门金锁桥和节孝坊),是古时乡镇的要道和驿站。竹贯村于2007年入选福建省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入选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3.1 “原真性”的文化传承手法

原真性表示真的而非假的,原来的而非复制的,忠实的而非虚伪的。原真性用在古建保护上的要求,就是保证“原物”“修旧如旧”“新旧分明”,即修复的部分要与文物原件加以明显区别。

关于“原真性”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哲学史观都有相关的论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种对唯物辩证法中“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西方也有类似的认识,古希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主张“一切皆流,万物常住”的哲学观点而闻名于世。

竹贯村在针对古建修复的工作上,坚持“原真性”的修复要求,主要体现在“原物”“原样”“原工艺”。原物是最珍贵的,必须严格保护,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使之“延年益寿”与日月同光。原样分两个层次,一是没有产生明显形变的原物;二是按照原物的照片或者工程图纸,进行重建的物件,严格按1:1的尺寸进行控制。原工艺主要指古代传统的建构筑物营造工艺,以及特定的建造材料。

3.2 “延续性再造”的规划理念

通过保护现有的山水格局,建筑形态肌理,串联重要节点,疏通传统街巷等一系列规划手段,达到传承历史和促进发展的双重使命。

维持原有的风水格局,村落民居主要散布于竹贯溪两岸,是历史街区建筑风貌的典型代表。“山环水绕川野平畴,鳞次栉比耕读传家。”竹贯溪贯穿竹贯南北,河道蜿蜒,局部水面宽敞,是村民主要的活动空间。山林植被丰富,树种繁多,在闽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竹贯村周边群山连绵、山体高低起伏,为山林小村提供了绿色背景,形成了山、水、村、园的视觉景观效果。

通过古村巷道将散落的历史遗存重新串联起来,保存传统的村落结构,延续原有的生活形态。为恢复石板巷道的原有村落风貌,疏通巷道空间,拆除了一些隔墙和栅栏,对部分水泥铺地的巷道进行路面改造,采用鹅卵石或青石板铺地,串联各节点空间,形成疏密有致的空间序列形态。

采取“保护旧村,建设新村”的策略,将古村落的村民采用自愿的形式逐步迁至新村,对古村落进行整体保护,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丰富景观空间。采用延续性再造的规划理念,使竹贯村在建筑空间形态、传统文化内涵和新旧生活方式上形成呼应关系。

3.3 “活化利用”的发展思维

对历史传统文化加以活化利用,目前对历史文化物质性遗存的利用普遍存在以下特点:沿街区位的利用好,其他地段利用相对不足;公共建筑利用好,居住建筑相对不足;文旅利用为主,其他业态利用不足。竹贯村在“活化”方面强调“重在生活化而非舞台化,重在日常化而非节日化”。

3.3.1 传统建筑的活化利用

竹贯村充分利用历史遗存,通过简单改造其功能布局,使古迹焕发新的生机,如村口的古驿站,加以改造成为游客服务中心,利用沿河的开敞空间,配建停车场。沿河的闲置的民居(因另建新村),由村委支付租金的办法向村民租用,通过立面整改,改造为竹贯花灯传习社、竹贯造纸工艺坊等场所。竹贯村民间制作纸灯,有近200年历史。纸灯用竹木扎成灯框,然后用各种地产色纸裱糊,图案有吉祥物、花卉、动物等,文字则大多采用历代著名格言、警示等。竹贯村生产的土纸中,有毛边纸、玉扣纸、草纸、马粪纸、有色纸等数个品种,这种造纸工艺是继蔡伦发明纸张后,对中国造纸技术的又一重大改进。

3.3.2 田园土地的活化利用

竹贯村如大多数中国乡村一样,年轻人大都外出就业求学,为了不使田地抛荒,竹贯村采用土地租赁方式,与知名企业合作建设果蔬生产基地,振兴乡村产业。产业旺才能乡村兴,竹贯村积极引进和成立农业龙头企业,创立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带动乡村和群众增收致富。龙岩厦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此建设约3.33hm的竹贯村蔬菜基地,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同时解决了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3.3.3 景观风貌的活化利用

百亩竹山,千亩良田,夏日清凉无酷暑,文化底蕴深厚的竹贯,吸引无数的文人雅士、驴友看客驱车前往。竹贯因势利导定期举办民俗研学会、设立摄影、绘画写生等文创基地。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乡村振兴·美丽家园”龙岩市美术名家采风创作活动。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保护方式越来越科学合理。不局限于对某个文保单位或历史建筑孤立、静态的保护,而是将其融入村落整体形态和村庄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来进行保护和呵护。

本文通过对竹贯古村落的传承和发展之路进行梳理,认为“原真性”的文化传承手法、“延续性再造”的规划理念和“活化利用”的发展思维,是竹贯村在历史长河中继续散发其独特魅力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古村落村落
我国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初探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古村落“活化石”里的东昌府
培中古村落文化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火焰山下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