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生态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应用思考

2022-01-06张要军刘文娟夏雯雯

高教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文明课程思政

张要军 刘文娟 夏雯雯

摘  要:课程思政对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现实价值和意义。文章结合生态学课程一线教学实践,对该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作了初步挖掘,以期在生态学课堂上更好地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帮助大学生在扎实专业基础的同时,扣好大学阶段的每一粒“扣子”。

关键词:课程思政;生态学;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1-0189-04

Abstract: It is of profound reality value and meaning to guid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ideals and beliefs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rough course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first-line teaching practice of ecology course, this study makes a preliminary excav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in order to better carry out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 the classroom. Thus helpi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solid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at the same time, buckle every butt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f course; ecolog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2020年5月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单方面重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素质的教育。大学生处在青年中期这一阶段,心理还未发展成熟,处在走向成熟的关键期[2]。很多学生认识矛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的能力都有所欠缺,因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仅仅靠思政课程和心理健康课程,对教导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力度是不够的,无法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全方位地传输给学生,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和思想道德教育[2]。从短期看,这种现象不利于青年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从长远讲,更不利于国家、社会的未来发展。因此,在高校专业教育课堂上,实施课程思政有着相当的紧迫性。

生态学是高校生物学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重要学科,受众面广。深入挖掘生态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合理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该类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并不多见。因此,在生态学课程中进行思政元素挖掘及有效策略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高校教师在讲授课程思政时往往认为在课堂上就是专业课讲完后再加入一些思政元素,甚至是蜻蜓点水式地给学生讲几句人生大道理,就认为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了,这就导致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高校教师(特别是理工科教师),未接受过专业的思政教育课

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解的不够透彻,又加上缺乏经验和相关的教育知识,会简单地将课程思政认为是在课堂上先讲专业知识,之后抽时间讲思政元素,有的老师在课程将要结束时简单进行一下道德教育即认为是课程思政。教师们未能将二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系统而有效地传输给学生。部分专业课教师仍然不能完全转变观念,认为在专业课上讲思政是多此一举,在目前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学生学好专业技能,拥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立足,这才是首要任务。

(二)课程思政的育人机制体制并不完善

因为课程思政提出的时间不长,很多院校也在探索实践阶段,所以并没有统一的育人机制体制。教学标准、内容、方法、评价制度都处于萌芽阶段。由于没有相关的教学方法、思政标准进行参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会无从下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们往往自由发挥,想当然而任之,无逻辑可言,没有健全的评价审核制度,以至于教学成果优劣无法准确评判。

(三)相关的教材和参考文献少

教师可参考的资料一般都是专业知识、思政和教育三者相互独立的文献,而将三者结合起来的相关文章少之又少,也没有专门从事课程思政的教育学者进行编写,所以可供高校教师参考的资料大都是来自教育学者的理解和近几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理论上说是未经过充分检验、不全面、不成熟的。

(四)学生受大环境影响,价值观趋向利益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都在飞速进步,生活质量也在逐年提升,从前的吃不饱穿不暖已经成为历史,而今不仅吃得饱穿得暖还吃得好穿得优。难免有一些学生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中,渐渐把“名利双收”当作人生的最高目标,过于追求个人发展,容易被利益蒙蔽双眼,一味地索取,而不懂得服務人民,奉献社会,这与国家对高校学生的素质要求相差甚远。

在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结合高校各专业类课程的特点分类推进,做到有的放矢、因课施策。

二、生态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以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为例,通过思政元素的挖掘,讲解一些时事热点、经典案例、名人历史等,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到发生在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让他们感觉到生态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缺乏发现问题的眼睛,缺乏引路人,如此达到无形中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进行生态教育的目的。

以牛翠娟老师主编的《基础生态学》教材为参考,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

绪论部分:随着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界改造的力度不断加大,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已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而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的运用,通过讲述生态学的发展背景,激起学生对生态学的热情,乐于学习,乐于为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有机体与环境部分:1.在这部分的讲述过程中,可以把近年來我国化肥的使用方式和使用情况先做一个简要概述,再讲解最小因子定律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找出土壤供肥短板,在减少肥料总量投入、降低农业污染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随后让学生分析化肥的利与弊,并探讨现代农业化肥的发展方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开展专业素养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不仅强调生态学基本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引导学生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深刻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绿色即发展,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本身就能创造经济和社会财富,提供生态产品本身就是发展的有机内涵[4]。2.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沙化面积以每年平均2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目前,却开始以每年同样的速度减少[5]。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国开展一系列的防护林工程密不可分,联系到生活实际,我们平时在“蚂蚁森林”上累积的水滴,种的树苗也有一定的贡献,以此展开阳光、水、风等环境因子对生物的生长作用,培养学生为保护环境贡献一点一滴的责任意识。3. 通过讲述水对动植物生长、人类生产生活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水的重要性,而地球上可用的淡水只占全球储水总量的2.53%。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排放各种废水,使自然水系受到显著污染,水质普遍下降,可供安全使用的淡水更日显不足,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是当前重要的一项基本国策。

种群生态学部分:1. 在粮食资源短缺,人口结构偏年轻化,人口增长趋势过快的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出台了计划生育政策,该政策通过一对夫妇只能生育1个孩子,鼓励晚婚晚育的方式,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各推迟了4年[6]。而如今我国又开放了二胎政策,这是因为:(1)长期守旧的重男轻女等传统观念造成我国男女比例失衡的状况较为严重,如果开放“二胎政策”,相信能够缓解相应状况;(2)近年来,我国生育率降低,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情况严重,开放“二胎政策”能够显著地缓解人口老龄化。这就说明社会是在发展的,知识的应用是在时时更新、与时俱进的,大学生作为科学进步,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应经常“充电”,将自己的知识面拓宽,眼光放长远,与世界接轨,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贡献。2. 在讲述种群的遗传、变异与进化进而延伸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上,在当今的物质世界,一些青年人为了所谓的美和他人的眼光而去整容、整形,把太多的心思放在了外表上,而忽视了内在的重要性,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充实自己的脑袋,而不是填充自己的脸部,应注重自己的内涵,而不是强求花里胡哨的外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应正常看待容貌,不要让虚荣心作祟。3. 除了向学生讲授生活史的概念、复杂而多样生活史的缘由以及多样化的生活史对策类型,我们由动物的生活史引申到关于人类生活史的思考,人类的一生是短暂的,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是活得“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通过关于人生价值的探讨,引导学生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找准自己的专业定位,认识到本专业及其自身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4. 通过动植物种内、种间关系的讲解,可以延伸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输给学生;我们要热爱祖国、对工作兢兢业业、对他人诚信友善才会拥有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社会,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尽早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群落生态学部分:本章节涉及到了很多新的概念以及图形数据的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一定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唯有勤奋和努力并脚踏实地地付诸行动,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1. 关于群落的演替,主要是植被的演替,可以讲述一下我国植被生态学家刘慎谔的故事。自法国留学回国的刘慎谔先生为了了解西北植物区系,1931-1932年只身一人在新疆和西藏采集植物标本,其行程之艰险令人难以想象,尽管环境艰苦,缺少经费,装备简陋,但是他仍然为祖国的植物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像刘慎谔先生这样忘我地为国家植物学事业而奋斗的植物学家有许多,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才托起了祖国植物学的发展。通过类似科学家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研究需要脚踏实地的态度、坚强的毅力,以及不怕吃苦的科研精神。正所谓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家是有国界的。2. 植物群落学的群落排序分析方法部分,涉及到生态数量的分析软件CEP、DISCRIM、CANOCO和MULVA-4,这些数据分析方法和分析软件的诞生和应用,意味着在钻研学术的过程中,不仅要往本专业的深度方面发展,也要多关注学习其他方向,进行广度的发展,这样能更好地为自己的专业服务。

生态系统生态学部分:通过大量的案例讨论指出,当前由于人类的盲目开发和利用,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都面临不同程度的退化,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安全与健康,乃至全球的生态安全,从而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同时组织学生自己设计主题并执行一些相关的活动,比如停电一小时、旧物回收利用等,使学生的生态观念落实到行动当中。同时,本章节涉及到分解者,细菌是分解者之一,通过分析细菌的作用了解到——害处:致使动植物致病,水体营养化,赤潮现象,食物发霉腐败;益处:用于燃料和食品加工业、环境的再循环和净化,以及医药生产。这就意味着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细菌,要从中学会反思,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客观地看待一些现象,使学生具有批判思维。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时,我们设置了生物圈模拟实验,即生物圈一号和生物圈二号,但是两次实验结果均以失败告终。通过讲解两次实验的失败,使我们意识到,人类目前对地球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外太空建立生物圈进行生存发展是不可能的,地球只有一个,目前最好的办法还是保护和利用好地球,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基础生态学这本书中所介绍的生态系统属于生命科学范畴,是物质的,而如今无论我们承认或不承认,我们都已经生活在两个“宇宙”之中。一个是原子构成的物质世界,另一个则是数字化数据结构的虚拟世界,即网络生态系统[7]。通过网络生态系统的阐述,使学生了解到21世纪不仅仅是生物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世纪,也是电子信息化的世纪,我们在钻研自己本专业的学术知识时应将两个“宇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要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也要及时地共享他人的知识,要时时关注国际上的新动态、新发展,力争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应用生态学部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也显得日益突出,人类认识到很多环境和生态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具有跨国界的特点,需要各国以全球战略观点协同配合,共同面对和解决。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独特智慧和力量,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充分展示了中国谋发展、促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一步步提升,在世卫组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鼓励学生为祖国发展进一步做贡献。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部分:本章节内容涉及到了植物的抗逆境的分子机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下河南大學的逆境生物实验室,使学生对逆境生物学的研究有一个实际的了解与感知,还应讲述本校的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成果,比如提升我国棉花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使我国在棉花遗传多样性研究与新基因挖掘、棉花纤维品质性状形成机理、棉花高产分子机理与品种设计、棉花逆境机理与环境调控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让学生体验到河南大学的魅力,以河南大学为骄傲,提升自身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为投身于母校建设和科学研究埋下一颗炙热的种子。这部分知识涉及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学科的交叉,让学生意识到要学好本专业的知识,也要涉猎其他领域,对于自身不仅要纵向发展,也要横向发展,全面发展。除以上思政元素外,生态学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比如某品牌矿泉水里检测出来含有可致癌的禁用农药残留,这就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息息相关。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不断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入侵动植物的领地,人为地改造生态环境,破坏了生态圈的平衡,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这就告诫我们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尽量不影响生态圈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开展相关的研究,探索环境中的生态学、病原学等知识领域;积极宣传个人卫生的养成、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设计高效快速的防控策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从发生过的重大突发事件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我们才有可能在下一次突发事件到来之际沉着应对、迅速阻击。善待动物、敬畏自然,保护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三、生态学课程思政的应用思考

虽然高校教学选用的生态学课本内容相差无几,但每一位高校教师,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高校的环境氛围也是各具特色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与教师风格、学生个性、教学氛围、教学安排、教材教具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单单从教材和课本中挖掘思政元素来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素养,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学情分析,对教学氛围有一定的掌控,合理进行教学安排等多方面把握。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形成,不仅仅与学校的课程思政改革相关,家庭氛围,社会环境,以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应长期地统计数据,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学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不断更新,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变化,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不断进步,党和国家强调的生态观也在不断发展。课程思政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始终保持其先进性。

四、结束语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使得课程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仍然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双向互动过程,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有关课程思政和生态学课程相结合的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课程思政改革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横向上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科学探索发现等息息想关,纵向上需要时间慢慢冶炼、打磨,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Z].2020-5-28.

[2]罗银生.当代大学生廉政意识培育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4.

[3]伍玉鹏,胡荣桂,赵劲松,等.“生态学基础”课程思政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3):89-91.

[4]吴舜泽,王勇,刘越,等.牢固树立并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8,43(4):10-11.

[5]王晓宇,徐泽,王喆,等.新时代高校《生态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9(26):79-84.

[6]张安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教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7]李玉梅.广西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7.

猜你喜欢

生态学生态文明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探析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