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课堂联动的课程思政学院建设
2022-01-06周国泉吕卫君洪昀刘小林张洪涛
周国泉 吕卫君 洪昀 刘小林 张洪涛
摘 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发挥第一课堂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活跃第二课堂,延伸第三课堂,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进行一二三课堂联动的课程思政学院建设。分别以高等数学课程、“科研雏鹰”计划、统计调查大赛作为一二三课堂的例子,从育人理念、具体举措、具体成效三个方面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实践,不断探索和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助力理学学子学业成才、精神成人,在全院营造了浓厚的育人氛围,学院获得2016-2018年浙江省“三育人”先进集体。
关键词:课程思政;课堂;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1-0164-05
Abstract: The first classroom, the second classroom, and the third classroom are comprehensively used to carry ou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llege. The first classroom plays the role of main position and chann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second classroom is activated, as well as the third classroom is extended. Based on the linkage of the first,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classrooms, the combination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educations forms a synergistic effect. Taking the advanced mathematics course, the plan of research young eagle, and the statistical survey competition as exampl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ourse from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al concept, specific measures, and specific effects. Also, we constantly explore and expand the methods and the way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so as to help the students to grow up academically and spiritually. A strong atmosphere of education has been created in the whole college. Therefore, the college won the advanced collective of "three educations" in Zhejiang Province from 2016 to 2018.
Keywords: curriculum politics; classroom; education
高校課堂一般由三个课堂构成。第一课堂是指依据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外在校内进行的教学科研活动;第三课堂是指在校外进行的教学科研活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因此,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发挥第一课堂“主阵地”作用,活跃第二课堂,延伸第三课堂,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强化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2]。理学院作为课程思政学院建设点,在一二三课堂联动的课程思政学院建设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一、第一课堂的课程思政实践
高等数学是我校农林类、理工类、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我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知农爱农新时代人才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为各类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高等数学授课的对象为大一新生。大一阶段是新生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向着成熟方向转变。高等数学课程具有学时多、战线长、覆盖面广、受学生重视等特点。数学教师们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利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阵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等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高等数学课程,对于大学阶段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详述第一课堂的课程思政实践。
(一)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理念
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大道至简、止于至善,让学生明学理、明事理、做真人、勇担当、怀抱负,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通过严格的数学定义,培养学生严谨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通过曲折的数学发展史和著名数学家事迹,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的浙农林精神;通过平凡的、严格的数学推导得出不平凡的结论,让学生感受平凡之中所蕴含的伟大力量,树立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就业也要做出不平凡业绩的信念。
(二)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具体举措
1. 高屋建瓴,突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时代发展需要,全面修订了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明确了课程的基本思政理念和思政教学目标,确立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总目标。与此同时,全面梳理了高等数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细化了每一章节的思政目标,将课程思政贯穿于高等数学课程的每一节课,力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通过将思政目标固化于教学大纲,在做好知识传授工作的同时,有意识地做好思政工作,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 润物无声,着力“嵌入式”思政入脑入心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不是将德育内容生硬楔入各课程。我们注重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在不改变原来课程内容和重点的基础上,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精心设计思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将思政内容无形地融入高等数学课堂中,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
(1)挖掘内在思政元素,丰富课程思政内容
注重深入挖掘高等数学课程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例如,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正是对极限思想和方法的精彩而深刻的论述。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没有抽象出极限的概念,但是这一极限思想的启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在讲解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在讲解费马引理时,延伸介绍英国数学家怀尔斯历经10年克服一个又一个的挫折和困难,把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划上了圆满句号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克服困难,为梦想奋斗的精神。
(2)融入时事教育,激发课程思政活力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在玩网络游戏的同时,也通过网络关注诸如共享单车、环境保护、中美贸易战、十九大召开、生态文明、新冠肺炎疫情等时政热点。我们通过精心设计,将时政热点融入课堂,激发学生活力和兴趣,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比如在讲解可分离变量微分方程的过程中,通过介绍与之相关的传染病经典模型,利用数值模拟直观印证现阶段国家防控策略的合理性及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遵行防疫策略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这些鲜明的数据对比使学生深刻明白党中央在抗击疫情中总揽全局、部署防控的凝聚力、组织力、战斗力,深刻体会到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增强制度自信。
(3)以“数学建模”为引领,拓展课程思政渠道
根据课程特点和后续专业培养要求,积极利用“数学建模”这一载体,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发现、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理论学习和知识应用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让学生在“数学建模”中深化认识、提升感悟、锻炼成长。例如,在讲解第二个重要极限的时候,通过校园高利贷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建立、分析复利模型,让同学了解高利贷的危害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同学树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把现实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
(三)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具体成效
1. 课堂教学效果逐步提升,不及格率明显降低
高等数学课程内容抽象、枯燥、难懂,通过把思政元素引入高等数学课堂,将高等数学课程内容形象化、生动化,在实现思政育人的同时,也有助于同学们理解、掌握高等数学课程内容。学生学习高等数学课程的热情得到充分激发,重现争抢前排座位的“新风尚”;课堂上手机主动 “入袋”,昏昏欲睡的少了,师生互动明显增多,学生课堂参与度有效提升;作业质量和答疑情况有明显改善,课前课后主动问问题的同学比比皆是;考试成绩显著提高,不及格率明显降低,对比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实践前后几年的成绩,平均分数提高近5分,与此同时不及格率降低近10%。
2. 学生兴趣得到激发,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成绩喜人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的目的是激励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数学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提高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发现和选拔数学创新人才。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的参赛对象为大学本科二年级及二年级以上的在校大学生。作为一项面向本科生的全国性高水平学科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为青年学子提供了一个展示数学基本功和数学思维的舞台。通过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实施,学生对高等数学由恐惧转向喜爱,对数学竞赛由抵触变为积极参与。我校学生在近3年共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72项、二等奖108项、三等奖128项,成绩喜人。
3. 助力全校考研,全校升学率不断提高
我校学生涵盖考研数学一二三和数学(农)。各考研科目中学生最惧怕就是考研数学,考研数学一尤其令学生闻风丧胆。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高等数学已成为全校考研学生录取的助推器和加速器。数学考研成绩的提升也激励更多的学生投入到考研大军中,形成一個正反馈。2015年全校的升学率首次突破10%,为13.50%。从2016年到2018年,全校的升学率逐步提升,分别为 14.22%、15.34%和18.43%。2019年全校的升学率突破20%,达到20.66%;2020年全校的升学率再上新台阶,为24.01%。
二、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实践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下面以光学工程学科的“科研雏鹰”计划为例来阐述我院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实践。“科研雏鹰”计划源起于光学工程学科卓越的师资。光学工程学科教师具有学历高、职称高、科研能力强的显著特点,除1人学历为硕士研究生外,其余均为博士研究生,且50%的教师是教授职称,累计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收录450多篇,主持或参与成果获得省部级和全国行业奖项近10项。为了将教师的科研能力教授给本科生,学科一致决定实施“科研雏鹰”计划,实现科研育人[4]。
(一)“科研雏鹰”计划的理念
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通过建立本科生科研助手培养机制,教研结合,以教促研,以研促教,将教师的科研能力传承给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能力,助力理学学子科研成才、精神成人。
(二)“科研雏鹰”计划的具体举措
1. 每位教师均吸纳一定数量的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提升学生学术抱负
学生作为科研助手参与到教师课题的研究中,不仅加深了对专业的热爱与兴趣,还坚定了他们扎根于自己学科专业领域的信念。在教师和研究生学长的导学下,开展课题研究,以研促学,打深、打牢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今后的成才立业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并萌生深造的信念。基于课题组内部的本研互助,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学术抱负,进而坚定深造的决心。
2. 积极指导学生科研助手申报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科研助手提出项目主题、理出提纲、组建学生团队,并撰写项目申报书,积极参与校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老师对项目申报书提出修改意见,进行技术方案与技术路线的指导。项目下达后,学生团队深耕细研,分工协作研究,整理研究成果,撰写并发表论文。通过指导科研助手申报科研项目,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养,练就了学生独立思考、学习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3. 在指导学生科研助手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科研操守
在科研训练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接触科技前沿、了解行业发展动态、领略专业领域大师风范,并通过言传身教实现“三全育人”。鼓励学生向前辈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坚韧不拔、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追求卓越、崇尚真理、不懈奋斗的优秀品质。将科研方向与民族复兴、国家战略相结合,明确时代使命、明析科研初衷、坚定科研信念、固守科研操守,深度落实“为谁培养人”的教育宗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三)“科研雏鹰”计划的具体成效
1. 学生先进典型不断涌现,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
科研助手李鑫同学在校期间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6项,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浙江教育十大年度新闻人物、浙江省励志成才优秀大学生入围奖,其事迹多次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新闻网》《浙江日报》和《浙江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科研助手孔良潜同学在校期间主持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项,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等,发表3篇SCI论文,作为大学生创新典范被《中国教育报》报道,被评为校“红绿标兵”。
2. 学生科研能力基本具备,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近5年,吸引60多名本科生参与老师的科学研究;指导本科生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指导学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近年来,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项、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5项、校科研训练计划项目10项。科研助手项佳杰、蒋华杰等同学获得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学生科研助手专注于自己的专业,探索鉆研,在完成每一项课题任务中脚踏实地地成长成才。
3. 学生学术抱负得以提升,为民族复兴培养了人才
当今社会对基础学科人才的需求也是广泛而紧迫的。通过参与科研助手行动,同学们更加自觉地把个人的青春梦想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地结合起来,志存高远。参加科研助手的同学基本都选择继续深造,其中不乏浙江大学、香港大学、悉尼大学等国内外名校。正是凭借突出的科研业绩,学生科研助手在申请国外高校研究生或国内研究生面试时脱颖而出。不少同学在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4. 教师育人能力得到提升,为其他学科作了表率
光学工程学科所在支部获校“示范党支部”荣誉称号,选树为校“样板党支部”,入围浙江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对象,入选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多位老师先后获浙江省教育厅“好党员”、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万名好党员”、校“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光学工程教师始终坚持“学术扬帆,育人压舱”,这种潜移默化的育人工作,为其他学科的教师作了表率,在全院营造了浓厚的育人氛围。
三、第三课堂的课程思政实践
实践环节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舞台[5],下面以浙江省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简称统计调查大赛)为例来阐述第三课堂的课程思政实践。统计调查大赛是由浙江省教育厅和浙江省统计局共同主办,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学生调研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举办的颇具影响力的区域性专业赛事。大赛以“深入实际,调研社会”为主题,采用自选命题的方式,涉及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设计、实地调查、数据处理、调查报告撰写等全部统计调查内容。大赛分校内赛和省赛两个阶段,省赛分初赛和决赛答辩两个环节。我校的统计调查大赛由理学院统计学科负责组织。
(一)统计调查大赛课程思政的理念
充分利用统计调查大赛与时事结合紧密、实践性强、周期长、综合能力要求高的特点,指导教师从选题、方案设计、实地调研、报告撰写等各个环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学生规范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撰写、口头表达等专业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民生民意,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提升学生们的团队精神,促进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统计调查大赛课程思政的具体举措
1. 关注民生民意,“调查选题”中聚焦时事热点
统计调查大赛以“深入实际,调研社会”为主题采取自选命题模式。大赛的第一步就是要选取一个好的调查主题。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调查主题要有很好的调查价值和现实意义,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且需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大赛指导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民生民意、聚焦时事热点,同时要求学生梳理文献,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在选题中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如近几年我们的调查主题涉及最多跑一次、浙江省新高考、地摊经济、杭州市消费券发放成效等时事热点问题。同时,结合农林高校的专业特色,引导学生特别关注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又如我们的调查主题有《农村务农人员化肥施用现状、认知及减量意愿》《农村淘宝现状及发展前景》《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认知、意愿及其满意度》《浙江省县城-乡镇-村的学前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农村居民婚育观现状调查》《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现状调查》等。通过调查主题的选择,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培养学生知农、爱农、兴农的精神品质。
2. 反复论证,“方案设计”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调查主题确定后,需要设计调查方案,其中关键的环节是设计调查问卷和确定样本容量。调查问卷的设计需要满足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等,在问卷中将调查主题进行层次分解,构建多个包含便于回答的问题及选项的模块,引导学生学思结合,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调查中会发现,理论上设计比较完美的问卷,在实际操作中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为此,我们在初步设计好问卷后,还需要进行预调查以发现问卷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正,并确定样本大致的回收率。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解“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作用于理论”的辩证思想。
3. 了解国情民情,“实地调查”中锤炼意志品质
在统计调查中,数据的采集是关键一步。为此,学生在设计完调查问卷后将进行数据采集工作,通常以实地调研为主。学生将至少花费一周的时间,通过入户调查或街头采访等方式进行实地调查,完成问卷发放和回收工作。实地调查时,学生往往需要走访大量的被调查者,根据调查主题跑遍多个地方。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更好地体会祖国大好河山和人民生活的显著变化,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同时,由于调查过程中需要和各类人群进行交流,并且调查通常在炎热的暑期进行,需要学生克服诸如调查被拒、语言不通(部分老人只会说方言)、交通不便、天气炎热等重重困难,在这种艰苦奋斗中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4. 学以致用,“报告撰写”中彰显专业力量
统计调查大赛中,成果通过调查报告和调查方案予以呈现。调查报告和方案的撰写质量直接影响着大赛的成绩。学生在收集完调查问卷后,需要将调查数据进行录入,采用各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解读,给出调查结论和相应的对策建议,形成调查报告。此过程工作量巨大,学生需要相互配合,团队协作,共同完成。通过报告撰写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科学精神和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彰显专业力量。
(三)“统计调查大赛”课程思政的具体成效
1. 大赛捷报频传,竞赛成绩位居全省前列
作为浙江省一类竞赛,统计调查大赛的参赛规模是固定的,获奖率设定为48%。近5年,我校共获得浙江省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省级奖励45项,其中一等奖6项(最高奖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15项,获奖率高达86.5%,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始终位于全省前列,2019年获得优秀组织奖。
2. 学术抱负增强,考研升学率稳步提高
统计调查大赛使学生对统计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术抱负。近5年来,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考研率稳步提升,从2015年的14%提升到2019年的28%,近3年升学率均在25%以上,明显高于全校平均升学率,部分学生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著名学府。
3. 教學相长,三课堂反哺教学科研
通过统计调查大赛,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丰富了教师第一课堂的教学案例、教学素材,萌芽了教师的科研选题,提升了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强化了统计学科和地方统计局的合作。目前,有两位统计教师被统计调查公司聘任为兼职研究员。
四、结束语
以上只是以高等数学课程、“科研雏鹰”计划、统计调查大赛作为一二三课堂的例子来阐述学院一二三课堂联动的课程思政实践。学院的专业课、实验课、科技文化节、校外实习实践等其他一二三课堂,也在不断探索和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共谱“华章”,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学院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学院基于一二三课堂协同联动,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思政教育,初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霞.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吴琼.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J].高教学刊,2020(22):3033.
[3]吴慧卓.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J].大学数学,2019,35(5):4043.
[4]陆锦冲.高校科研育人:内涵·方向·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2(9):35.
[5]赵丽红,郭熙,罗志军,等.学科竞赛驱动下的GIS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52):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