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协同防护视角下新冠肺炎疫情初期自我健康赋权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2-01-06曹璐杰张研周旭东陈迎春高红霞
曹璐杰, 张研, 周旭东, 陈迎春, 高红霞
新型冠状肺炎在疫情初期难以检测且传染性极强的背景下,居民对其知之甚少且对传染病基础认知不足是致使发病激增的重要成因[1-2]。疫情初期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即使丁香园等也快速上线疫情信息供人们日常学习,但舆论的影响及初期应对措施的不完善仍极易引发公众的骚动情绪,个体之间关于疫情风险的评估及家庭协同防护具备一定难度。知识能明显改变个体行为,但个体健康素养不同导致防控措施差异。在此基础上其可凸显健康赋权效益,健康赋权(health empowering)是指为居民提供适宜充分的知识,提高其处理及应对健康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以减轻医患双方知识和技能上的不平等和患者被动接受服务的局面。随着认识的加深,个体对家庭协同防护效用也需进一步研究[3]。家庭协同防护指家庭成员间相互作用下形成的防护认识与行为。本研究调查自我健康赋权对个体防护行为的作用,并明确对家庭协同防护产生的影响,从而为今后以低成本快传播方式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提供决策支持。在健康赋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上,由Ajzen[4]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可知,人们所获认识对行为起引导作用,并反作用于发展和改变客观世界行为。健康赋权是人们在疫情中主动获取的信息与经验,可形成新的功能与结构作用于个人和家庭防护[5-7]。且由社会交换理论得出,一方得到另一方资源时,会促进双方联系更为紧密,资源获得者也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反馈[8-9]。因而疫情初期中自我健康赋权可以诱发行为的改变[10-11]。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疫情初期自我健康赋权会对个人防护产生正向影响。而非正式的交流具有比正式交流速度快捷,联系紧密的优点和社会关系会影响人们交流的方式这些特征的存在使得在家庭中,居民与家人交流更普遍[12],因而在疫情初期对自我健康赋权不够了解的阶段亟需普及知识时,个人对自我健康赋权程度会对家庭产生更正向的作用。因此提出以下假设,疫情初期,居民的个人防护意识会对家庭防护行为产生积极性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数据来源于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农村健康服务研究中心于疫情初期上线新冠肺炎风险评估与疫情防控指导平台。平台主要包括个人新冠肺炎风险评估、家庭疫情防控评估与指导,以及疫情政策需求三个板块,并附具体的居家疫情防控指南以评估居民个体疫情风险,校正居民疫情防控定位;评估居民家庭防护水准,提出家庭防控改进意见;了解疫情防控政策反馈,改进防控政策的适宜性。依据计划行为理论,研究提取受访者在疫情暴发起始阶段个人新冠肺炎风险评估、家庭疫情防控评估两版块数据,对实际情境模式下,居民自我健康赋权对个人防护乃至家庭防护的行为落实情况开展具体研究,以分析健康赋权于防护间的传导路径。
1.2 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2月7日在新冠疫情防控指导平台上385名受访者的调查数据。结合计划行为理论与社会交换理论[13],数据分别从对健康赋权的认知、居民个人防护和居民家庭防护的3个维度进行提取。基于专家咨询法和疫情初期对居民防护行为有效程度的认定,内容包括:居民疫情期间对自我健康赋权的了解及个体防护行为,其中自我健康赋权得分由注意事项、传播途径、杀灭病毒条件和飞沫传播四个问题得分构成,家庭防护由防护口罩配备、防控物资、通风与消毒加总构成,满分9分。个人防护得分由外出时佩戴口罩频率、使用口罩类型、外出后洗手方法、外套处置方式、佩戴超4 h口罩的处理方式、交通工具选择几个得分构成,个人防护得分满分12分。本研究中,外因为平台中自我健康赋权内容,内因为个体防护及居民确诊密接,两者共同作用于自我健康赋权认知程度,判断其对家庭协同防护效用,由此判断疫情初期自我健康赋权的了解程度对家庭防护的影响路径。
1.3 质量控制
该平台调查前先开展预调查,正式调查前开展专项培训,统一问卷版块内容和调查口径。核查员检查已完成的调查表有无漏项、空项或不合逻辑的地方并反馈调查过程中的问题和建议。
1.4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19中的“IF” “VLOOKUP”等函数进行数据清洗,得到各项变量值。运用描述性方法分析受访者家庭防护行为,并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采取固定效应模型明确疫情初期自我健康赋权的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疫情初期居民家庭防护的基本情况
调查居民个人防护行为平均得分较高,为(7.48±1.84)分,健康赋权平均得分为(8.51±1.84)分。家庭防护平均得分为仅为(2.69±1.25)分,说明疫情初期家庭协同防护不到位。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下的家庭防护较本科或大专和硕士及以上得分偏低,说明受高等教育人群的防护更到位,而小规模家庭防护得分更高,说明家庭人数越少,人群聚集少,协同防护更好。见表1。
表1 疫情初期居民家庭防护得分分布
2.2 个人和家庭防护与自我健康赋权相关性
自我健康赋权和家庭防护之间关系不显著,但自我健康赋权和个体防护及个体防护与家庭防护之间分别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对应相关系数分别为0.18和0.28。见表2。
表2 调查居民个人防护、家庭防护与自我健康赋权的关系
2.3 健康赋权对个人和家庭防护影响分析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个人防护水平和家庭防护水平为因变量,模型Ⅰ将居民的人口学特征与自主的健康赋权作为自变量,模型Ⅱ在模型Ⅰ的基础上加入个人防护水平,模型Ⅲ为居民是否确诊密接的情况,将主要因素对家庭防护的影响进行分析。自我健康赋权是个人防护的主要影响因素(β=0.15),但健康赋权并未对家庭防护产生影响(β=-0.04),而个体防护对家庭防护(β=0.24)以及居民确诊密接对家庭防护(β=-0.14)均产生影响。其中,较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30~<60岁的中老年对个人防护影响大。较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下的人,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个人防护与家庭防护更到位。较位于湖北省居民,湖北省外居民家庭防护实施更全面。总结分析可知,自我健康赋权主要会对个人防护产生影响,进而构成对家庭协同防护的作用。见表3。
表3 主要因素对个人和家庭防护影响的回归分析
3 讨论与建议
3.1 疫情初期家庭协同防护水准不高
武汉疫情初期居民家庭协同防护水准不高,基本在口罩、消毒、社交隔离方面仅只完成一项。30~<60岁的居民防护水准较高,教育程度、家庭人数和地区在家庭防护得分方面的差异很显著。高中及以下的防护平均得分为2.16分,而本科/大专的防护平均得分为2.79分,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防护得分越高。小规模家庭防护平均得分与人数在5人以上相比平均得分更高,说明家庭人数越少,越利于防护,体现出疫情时期减少人员聚集要求的可行性。其中家庭防护平均得分只有2.69分,证明家庭总体防护都不到位,急需宣传传染病危害以减少聚集型疫情的发生。另一方面,居民确诊密接对家庭防护的β值为-0.14,意味着确诊密接的居民数会对家庭防护产生显著影响,因为所选居民是确诊患者,确诊患者的家庭,会更加注重家庭的防护,因而确诊居民的存在会提高其防护水准。同时模型也指出,居民自我健康赋权程度越高,越能促进家庭协同防护,间接提升家庭防护得分。为促进协同防护,对新冠肺炎认知程度的加深使得后续预防工作益于家庭协同防护。还可在家庭乃至社区中形成以新带老的格局,由年轻人群起逐步推广至老年人,先学促后学,提高自我健康赋权水准,对病发症状有深入了解和认知,最终树立疫情的危机意识,实现共同学习。此外,对确诊居民需要在家庭或社区监控下进行隔离与管理,如单独房间隔离、定点隔离等措施,以防范确诊居民家庭由于防护不足造成的聚集性疫情。
3.2 自我健康赋权借助个体防护行为促进家庭协同防护
自我健康赋权对家庭协同防护具促进效用,促进疫情初期居民主动提升健康赋权水准。个体防护与健康赋权明显相关,在模型Ⅰ中,自我健康赋权对个人防护的β值为0.15,说明新冠肺炎时期健康赋权对居民个体防护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做好个体防护对自我健康赋权提升应当也据重要效益。其次,β值在模型Ⅲ和模型Ⅳ中分别为-0.03,-0.04,表示自我健康赋权并不会对家庭防护产生直接影响,说明当前知识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也不意味家庭行为的改变,反观两个模型中个体防护对家庭防护影响显著,β值为0.24,说明个人因素是家庭防护的重要影响因素。究其原因在于,疫情初期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疫情防控知识供人们了解,居民自我健康赋权水平不足以满足对疫情防护知识的需求,因而不具备一定效用。总体可知,自我健康赋权通过影响个体防护,从而影响家庭防护,对家庭协同防护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因此,疫情初期需要更新自身对疫情的了解,及时更新健康信息,提高数据素养和健康素养,自我收集和记录自身健康状况信息,针对疫情进行自我管理、自助管理,可针对发病的相关症状在App诊断或自我诊断,保证病情及时控制,满足居民健康服务需要。
3.3 注重家庭健康服务保障与知识性防控措施应用
从个人防控而言,个体防护与健康赋权的相关系数为0.18,其相关程度更高。居民个人对自我健康赋权程度越高,更易做好个人防护从而进行家庭协同防护[14]。在疫情初期,居民因节日原因滞留家中,与家人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对家庭影响较大[15]。因此,疫情初期健康信息传播覆盖越广,对家庭健康服务越有保障。家庭协同防护,不仅需要日常消毒习惯养成,还需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和家庭间健康监督。应以家庭为单位提供健康服务,尤其注重城乡居民因发展差异造成连续性医疗服务遇阻的现象,按教育程度为标准选出健康督导人负责家庭健康,以满足群体健康服务需要,保证居民的连续性医疗服务。此外,由于防护设备在疫情初期供应不足,而使家庭防护却无法施行,因此需要做好防护设备的及时供应,及时配备防疫物资如口罩和酒精的充分提供。在进一步研究中可增加设备充足的条件进行判断。尽管目前我国的疫情形势好转,疫苗逐步上市,但仍要在后续时期充分考虑居民的健康服务需要,发展连续性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