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过程中护理人员工作现状及职业倦怠研究

2022-01-06王禾汪晖夏海朋闵锐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公共卫生应急

王禾, 汪晖, 夏海朋, 闵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两项重要工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护理人员是医疗救治和照护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作为直接见证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突然性、事件的不确定性给一线护理人员带来了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2],极易导致护理人员出现职业耗竭现象,严重影响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甚至造成意外事故[3]。因此,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切实保护好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加强前线工作人员的防护和心理疏导工作[2]。各级政府和医院纷纷采取相应措施,对广大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进行调整和干预。本研究通过对一线护理人员进行调查,旨在了解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及治疗工作中护理人员的工作现状及职业倦怠情况,为缓解护理人员工作压力,降低倦怠感,制定切实可行的危机管理措施提供基本数据和决策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典型案例研究的方式,于2020年2—3月对武汉市同济医院护理人员突发公共应急救治工作情况及职业倦怠情况进行分析,以方便抽样方法对直接参与应急救治工作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共计调查护士群体1 500人,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 44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0%。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职业倦怠国际通用成熟量表“马氏职业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human services survey,MBI-HSS)为基础进行设计,内容包括:①医护人员基本情况,即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工作年限、技术级别、健康状况;②工作状况,即工作岗位、工作时长(平均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变化)、培训与辅导(专业培训、心理辅导)、医患关系、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压力变化情况、压力自我感知和压力缓解方式);③职业倦怠感情况。MBI-HSS包括:情感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EE)9个问题,去个性化倾向(depersonalization,DP)5个问题和低成就感(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PA)8个问题。按照“完全不符合” “不符合” “一般” “比较符合” “完全符合”依次记为1~5分。其中,EE和DP为负向指标,得分越高表明实际情况越糟糕;PA则为正向指标,得分越低实际情况越糟糕[3]。同时,取三分位划分不同纬度的严重程度[1],其中当EE>22分、DP>7分、PA<20分,即出现高情感耗竭、高度去个性化倾向和低成就感时,认为受访者出现高度职业耗竭状态。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检验结果为0.80,KMO检验值为0.90,Bartlett球形检验P<0.001,证明该问卷信效度检验结果良好。考虑到应急救治工作的紧迫性和防控管理的特殊性等现实情况,研究以电子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由护理部和医务部工作人员向各医疗救治工作联络群发放问卷链接,并由研究团队成员负责问卷质量核对。

1.3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研究回收有效问卷1 440份,其中,女性1 386人,占96.3%,本科学历1 285人,占89.2%,40岁以下、工作年限10年以内、初级和中级技术职称的护理人员较多,60.9%的护理人员认为目前自身健康状况良好。见表1。

表1 护理人员基本情况和职业倦怠情况

2.2 工作现状

79.4%的护理人员调整了工作岗位,其中外派支援其他机构的护理人员共计313人,占21.7%;79.3%的护理人员认为工作时间并未延长,1 234(85.7%)名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维持在8 h以内;82.2%的护理人员认为目前同患者的关系和谐。总体上看一线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较高,928(64.4%)人表示对目前的工作满意,39.7%的护理人员认为自己工作中承受着压力,73.8%的护理人员认为目前的工作压力较之前有所增加。见表2。

表2 护理人员工作现状和职业倦怠情况

针对医院提供的专业培训与辅导方面,90.6%的护理人员参加过包括职业防护、疫情诊疗和救治知识的培训,79.9%的护理人员认为本机构为职工提供了专业心理疏导或心理指导,1 112名护理人员认为有必要开展相关的专业心理咨询或辅导。但仅有43人在有压力时选择了接受专业疏导。

2.3 职业倦怠情况

接受调查的1 440名护理人员EE平均得分(19.8±5.9)分,DP平均得分(7.1±2.5)分,PA平均得分(23.7±4.6)分。本次调查中共有78人出现高度职业耗竭,占总调查人数的6.8%。

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技术职称和健康程度与职业倦怠各维度存在显著相关性,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则与DP和PA呈相关关系,教育背景和EE、PA存在一定相关性。见表1。同时,除平均工作时长一项指标外,工作现状各指标均与职业倦怠各维度呈显著相关性。见表2。将具有显著相关性的因素纳入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EE的影响因素包括健康程度、工作时间改变、工作压力、压力改变、医患关系和工作满意度。DP则受性别、工作年限、健康程度、工作时间改变、医患关系和工作满意度影响。PA的影响因素包括教育背景、专业职称、健康程度、工作岗位、工作时间、工作压力以及工作满意程度。见表3、表4及表5。

表3 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相关维度及其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EE) #

表4 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相关维度及其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DP) #

表5 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相关维度及其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PA)#

3 讨论

考虑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时期工作性质不同,且护理人员相比其他工作人员与患者直接接触的时间更长,医院充分动员全院护理力量,集中抽调了部分40岁以下、工作年限10年以内的中青年护理人员开展医疗救护工作,积极采取相应的培训措施和应急管理制度,保障护理人员的个人防护。从总体上看,本次调查护理人员的总体压力、工作时间并未因突发事件应急而延长,职业倦怠情况表现较稳定,并未明显表现出职业耗竭现象。但其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3.1 一线护理人员工作状态存在变化且压力增加

既往研究显示,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存在明显相关性[5-6]。考虑到工作环境变化(近80%的护理人员岗位转换),与感染患者接触时间长,护士承受着更高的暴露风险,且突发应急事件早期的防控物资储备能力较薄弱,在针对特殊时期护理人员工作安排上,医院尽量避免了因为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增加导致的护理人员工作时间延长和健康状态受损情况。64.4%的一线护理人员表示对目前的工作满意,79.3%的护理人员认为工作时长保持未变。但对新发传染性疾病的认知较局限,加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业防护及知识要求较高,临床人力资源紧张,加重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荷和工作强度[2,4]。39.7%的护士认为自己工作中承受着压力,且73.8%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压力较之前有所增加。

3.2 护理人员对专业性心理疏导的寻求度较低

倦怠作为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5],高度情感耗竭、个体化差异的缺失以及个人成就感的降低,对员工和组织都会产生不良影响。除了做好充足的职业暴露防护措施,针对一线护理人员的心理疏导同样重要,多项研究显示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情况较其他员工更为严重[3,6]。在本次调查中,有6.8%的护士表现出了高度职业倦怠情况。必要的心理疏导可以促进一线护理人员保持良好心态,维护员工健康,减少不必要的职业损伤[7]。77%的护理人员认为有必要开展相关心理疏导工作,但护理人员对专业辅导的寻求度不高,在岗时间过长、身体消耗过大等原因可能导致护理人员多以自我疏导为主,仅有43人在有压力时选择了接受专业疏导。

3.3 职业倦怠受多重因素影响

职业倦怠受到个人基本情况和工作现状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健康状况会影响其工作感受,良好的健康状况有利于避免员工产生职业倦怠,是保障护理质量的前提[8]。健康状况非常差的护士更容易产生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倾向。不同工作阅历、技术能力的护理人员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职业倦怠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工龄小于1年的护士比工龄大于20年的护士更容易产生去个性化倾向,这可能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过程中,年轻护士对岗位的认知不足、工作能力薄弱和对组织的认可度和忠诚度较低有关[8-9]。教育水平越高、职称越高的护理人员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所表现出的个人成就感相对更强,可能与其技术水平、知识储备以及临床应对能力更强有关[5,8-9]。与此同时,工作氛围(医患关系)和工作满意程度与职业倦怠之间呈显著相关性,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和相关支持政策的保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阶段,护理人员普遍认为医患关系良好,工作满意度较高。而医患关系越和谐、工作满意度越高,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程度越低[10]。

4 建议

结合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针对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可能产生的职业倦怠,相关机构除了要完善院内相应应急制度,做好充足的职业暴露防护和专业知识培训外,还应该加强工作人员心理建设,拓展护理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工作开展模式,开展长期心理支持活动,缓解职业倦怠感和工作压力;积极探索医患关系的改进策略[5,7],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提高一线护理救治能力。

突发传染病的控制和救治工作需要依赖大量的医疗卫生资源,护理人员作为一线工作人员,在配合医生开展医疗救治、维持患者健康水平、疏导患者心理状态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护理人员的各类保障措施的建立和完善,既是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支持,也是医院人事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同时更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公共卫生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