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H2 O分子在Ni(111)表面O—H键断裂反应的实验设计

2022-01-06刘绍丽焉炳飞李文佐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1年11期
关键词:基团水分子构型

刘绍丽, 焉炳飞, 李文佐

(烟台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0 引 言

随着计算科学的发展,理论方法已成为一种常规的“表征手段”。早在1998年,当时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科恩(美)和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做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相结合,促使整个化学领域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并指出化学不再是一门纯实验的科学[1]。在现代催化研究中,许多催化剂的性能及表面反应机理,在实验进行之前就可以通过理论计算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实验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计算机“实验”已成为与传统实验具有同等地位的技术手段[2]。本文从简单的反应入手,设计相应的反应过程,促进学生对理论计算的认识,加深对结构化学知识的理解,并能掌握模拟实验的相关操作。

由于水的重要性,人们对水分子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对水的结构和性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但是从微观角度来说,人们对水分子的认识还不完善,尤其是在分子尺度上的认识更是缺乏[3]。在水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中,水与金属表面的相互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本文尝试对Ni(111)表面水分子的解离过程进行计算实验设计,借助Materials Studio软件程序设计模型,运用Vienna ab initio Simulation Package(VASP)程序软件包[4-5]计算,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方法,模拟水分子在Ni(111)表面O—H键断裂的反应机理。

1 实验设计

水分子的解离包括两个O—H键的断裂过程:H2O=OH+H,OH=O+H。本文利用DFT研究了Ni(111)面上水分子的解离机理,给出了表面物种的吸附信息、表面反应中间体的相关结构和能量信息。

1.1 构建模型

利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构建模型可以分为如下步骤:①从Materials Studio软件自带的结构库中导入Ni的原胞结构;②进行切面操作,建立Ni(111)面超晶胞,对金属模型的真空层厚度、格子大小、驰豫层数、k点和截断能等关键参数进行测试,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合适的表面模型(需综合考虑模拟的真实性、计算精度和效率);③在Ni(111)表面分别添加水分子解离过程中所涉及的表面物种:H、O、OH和H2O,需充分考虑分子在表面上各种可能的吸附位置,并通过结构优化确定最稳定的吸附位置;④在稳定吸附构型的基础上,计算H2O分子的解离过程。

如图1所示,对于Ni(111)面,真空层厚度为100 nm,以避免周期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用3×3×1 Monkhorst-Pack k点采样和380 eV的截断能进行表面结构弛豫和总能量计算。使用(2×2)表面尺寸对周期表面进行建模。采用四层模型,在计算过程中,驰豫吸附物种和顶部两层,而底部两层固定在其体相位置。Ni(111)面可能的吸附位点为顶位(top),桥位(bridge),hcp(Hexagonal Close Packing,六方密堆积)位和fcc(Face-Centered Cubic,面心立方)位。

1.2 计算设置

使用自旋极化的广义梯度近似和Perdew-Burke-Ernzerhof泛函(GGA-PBE)[6]描述了交换能和相关能。过渡态的计算使用CI-NEB(Climbing Image Nudged Elastic Band)线性插值方法[7]。当作用在原子上的力小于0.1 eV/nm时,完成几何优化。对于每个优化的固定点,均在相同的理论水平上进行振动分析,以确定其性质(能量最小点或鞍点)。使用Monkhorst-Pack方法自动生成的15×15×15 k点网格对它的倒数空间进行采样[8],计算得到的Ni的晶格常数为35.24 nm,与实验值(35.24 nm[9])和理论计算值(35.17 nm[10-11])相吻合。

使用下式计算吸附能[12-14],

式中:EX/slab是吸附体系的总能量;Eslab是纯净Ni(111)表面的总能量;EX是气相中游离吸附物的能量。因此,Eads越负,吸附越强。由于零点能对表面反应影响很小并且主要影响气体分子,因此所报道的吸附能不包括零点能的校正[15-16]。

根据下式计算解离势垒(Ea)和反应能(Er),

式中:EIS、ETS和EFS分别是相应的初始状态(IS)、过渡状态(TS)和最终状态(FS)的能量。

2 实验结果及讨论

2.1 表面物种的吸附

首先考察所涉及到的表面基团H、O、OH、H2O在表面的稳定吸附位及吸附构型。如图2所示,H原子在fcc位稳定吸附,吸附能为-2.82 eV,Ni—H键距离为16.95、16.95和16.96 nm。如表1所示,hcp位的H原子吸附能比fcc位高0.02 eV。H原子在桥位不能稳定吸附,通过频率分析发现该结构为H原子从fcc位置迁移到hcp位置的过渡态,能垒为0.18 eV,表明H原子在Ni(111)面上容易发生迁移。H原子在顶位不能稳定吸附。对于O原子,最稳定的吸附位点是fcc位,吸附能为-5.71 eV,Ni—O键的距离为18.39、18.40和18.40 nm。O原子在hcp位的吸附能为-5.62 eV,在桥位和顶位不能稳定吸附。OH基团在fcc位稳定吸附,垂直于金属表面,与Ni(111)表面法线夹角为1.83°,Ni—O距离为19.74、19.76、19.76 nm。OH基团在hcp位的吸附能比fcc位高0.15 eV,在桥位和顶位不能稳定吸附。对于H,O原子和OH物种,吸附稳定性按fcc位>hcp位>桥位>顶位的顺序逐渐降低。由于水具有更大的结构自由度,并且与Ni表面的相互作用较弱,因此我们在所有高对称吸附位考虑了两种构型:平行或垂直于金属表面。优化后,H2O分子仅在顶位稳定吸附,与Ni表面几乎平行,吸附能为-0.19 eV,O原子位于Ni表面原子上方21.82 nm处。吸附的H2O分子O—H键为9.83 nm,H—O—H角为104.42°,几乎与气相游离的H2O分子(9.7 nm,104.7°)相同。

表1 H2O、OH、O和H在Ni(111)面不同吸附位点的吸附能 eV

图2 H2O、OH、O和H在Ni(111)面的稳定吸附构型

2.2 H2O分子O—H键断裂机理

H2O分子的解离过程即两个O—H键的断裂反应,在最稳定吸附构型的基础上,H2O分子解离为表面OH,H和O。如图3所示,在顶位稳定吸附的H2O分子首先解离为均在fcc位稳定吸附的OH和H。在过渡状态下,OH物种仍位于顶部位置,其Ni—O键距离为19.38 nm,断裂的O—H距离为15.70 nm。反应活化能垒为0.83 eV,反应吸热0.06 eV。OH基团进一步解离为均在fcc位稳定吸附的O+H。在过渡状态下,O原子仍位于顶部位置,断裂的O—H距离为13.19 nm。反应活化能垒为0.96 eV,反应吸热0.06 eV。从动力学上,两步反应能垒较低,但是从热力学上,两步反应接近中性反应,说明水在Ni(111)面上可以发生解离。

图3 H2O在Ni(111)面上的O—H键断裂反应势能面、相对能量(eV)及相应构型

为了进一步确定水的解离机理及最终产物,还考虑了OH的歧化反应(2OH=O+H2O)。如图4所示,2OH的吸附能为-6.53 eV,且两个OH基团全部位于桥位。2OH的吸附能比单个OH吸附能的2倍(-6.44 eV)大,说明OH间存在氢键作用,氢键的距离为16.62 nm。在过渡态时,一个OH基团移动到接近fcc位,另一个OH基团移动到接近顶位,断裂和形成的O—H键键长分别为10.35 nm和15.29 nm。反应能垒仅为0.25 eV,反应放热0.52 eV,表明相比于OH的解离反应,OH歧化反应更易发生。歧化反应后,O原子位于fcc位,H2O分子位于顶位,且存在氢键,O—H距离为20.85 nm。

图4 2OH在Ni(111)面上歧化反应的势能面、相对能量(eV)及相应构型

终上所述,在Ni(111)表面,H2O分子的一个O—H键断裂,得到OH+H;OH基团可以进一步发生解离,表面上得到O+2H。但是由于OH基团发生歧化反应得到O+H2O更容易发生,所以H2O分子解离的机理过程为两步:①H2O=OH+H;②2OH=O+H2O。解离的最终产物是O原子和H原子。

3 结 语

本文从比较简单的反应入手,设计相应的反应过程,借助Materials Studio软件程序建立模型,运用VASP程序软件包,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依托超算中心的硬件资源,对Ni(111)表面上水的解离反应进行计算实验设计,探究该反应中O—H键断裂的机理及水分子的最终解离产物。本文能促进学生对理论计算的认识,加深对结构化学知识的理解,并能掌握模拟实验的相关操作。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更喜欢并更容易接受这种参与性强的,能与科学研究前沿相结合的研究型实验课。

猜你喜欢

基团水分子构型
场景高程对任意构型双基SAR成像的影响
多少水分子才能称“一滴水”
分子和离子立体构型的判定
基于基团视角下对有机物性质的再思考
R基团筛选技术用于HDACIs的分子设计
两颗心
航天器受迫绕飞构型设计与控制
内含双二氯均三嗪基团的真丝织物抗皱剂的合成
遥感卫星平台与载荷一体化构型
含有1-氨基蒽醌基团的α-氨基磷酸酯的合成及其路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