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例研究
2022-01-06王东云
王东云
(天津市信息工程学校,天津 301900)
中职教育究竟应该培养出怎样的人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的关键问题,也是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首要思考的问题。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作为中职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研究自己的受众群体,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发扬学科教学优势,着力塑造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学生的常态中,倾听学生充满生机活力的智慧的心声,不断进行课例研究,让自己的课堂符合学生认知,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自信。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他对学生的作用“是做一个精神的助产士,帮助别人生产出自己的理想。”作为专业课教师,我们一直在践行苏格拉底这句话,让我们的学生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找到经验,提升思想和个人素养,在愉悦的氛围中长出智慧的种子,从而达到个性化的良好发展,创新力和创造力得以增强。
本论文以天津市信息工程学校的课例教学研究为案例,探究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在基本的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我们一直提倡教学要回归常态、回归基本的教学,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展现真实的自己,教师才能抓住学生的特点,展现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
(一)从教学设计思考,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节课的好坏,重在课前的准备,也就是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特点,关注学生的认知,体现学生个性化的张扬,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出学生喜爱的教学情境;对每一节课都精心准备,课前研讨、课后反思,根据反思结果和关注点,再实践,如此反复研磨,让每一节课都有亮点、有特色,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从课堂活动思考,展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课堂是战场,是教师的主阵地。计算机课几乎都是实践课,能很好地体现杜威的“做中学、学中做”思想。在如何做和怎么学中,就看教师怎么引导课堂活动,让活动有吸引力,体现学生认知特点。在课堂活动中,怎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亮点,一直是关注点。让基础差的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再上一个新台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学到计算机知识,引领学生深度思考,不但让学生会喝水,还要教给学生“汲水”的本领。
(三)从课例剖析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为各实践班的每一节课都下功夫设计典型课例,实战中检验效果,提出改进方法。在每一个课例倾听学生的心声,按照学生的反馈,找到课例的长处和不足,还有它的受众。从课例剖析中不断思考,得出益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因素。课例都是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件的真实表达,通过这样的课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看到学生那份发自心底豁然萌发出来的喜爱计算机课程,盼望上课的时候,老师们都有兴奋感和自豪感。
二、做一个读懂学生的老师
要想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读懂学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教师要读懂学生
1.要读懂学生的认知。中专学生的认知水平总体比较低,在教学前要知道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水平,才能根据认知特点设计课例。
2.要读懂学生的需求。卡耐基曾说:想钓到鱼,就要问问鱼想吃什么。否则就是对教学的不尊重,对自己不尊重,更是对学生的懈怠。
3.要读懂中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要素,有目的进行教学。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知识水平、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经验方法。通过对学生的认知,激发他们的灵感,让他们兴致盎然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对于教师就是成功课堂的要素。
4.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让学生在纠错、改错的过程中达到专业技能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5.要读懂学生的情感。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作为教师要唤起学生的热情,激荡起学生学习计算机学科的自信,同理,对学生的想法、做法,给予支持指导,让学生迸发出创新创意的点子,给予学生掌声,让学生在掌声和欢呼声中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二)学生的课堂实践细节
为了读懂学生,要跟进学生的日常点滴。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暴露自己独立成长的弱点,通过这些弱点,分析学生、研究学生,并根据他以往的经历体验制定适合他的课例。
2.在课堂中把学生分成小组,小组学生在组中合作,或是班级合作中互相碰撞,将所学专业知识内化,应用于自己中职生活。
3.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班级活动时,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对学生的专业提升是宝贵的财富。老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让他们把这种经历和知识的日常运用加以概括和总结。
4.知识的传授离不开生活的运用,尤其是计算机技能,创造条件让学生所学所用,让他们根据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一旦知道知识对于日常生活的应用,学起来一定全心全意,一定会用心、专心。当问题解决时,他们焕发出的喜悦感,让我们感觉到了知识迁移到生活的力量,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自信。
(三)教师工作职责
1.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领路人,要时刻寻找中职学生被人遗忘的人生历程,让他们从过去的失败中走出。
2.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专业闪光点,提升专业自信。
3.在授课过程中,真心走进课堂,让学生走进计算机世界,寻找专业知识的美感。
4.和学生一起体验学生创造的精彩和成长的挫折和快乐并在空间分享这份快乐和喜悦。
总之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研究学生,做一个真正读懂学生的老师。
三、让“学习共同体”成为学生提升个人素养和信心的“摇篮”
在课例研究中特别注重班级氛围的养成对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学习共同体实际上就是所任课的一个个班级,任课教师如何发动班级学生,掀起班级共同的学习计算机学科的热情,从而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
(一)让学生学会持续探究计算机学科知识
学生学习计算机学科知识的主战场是课堂。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堂进行课例设计,找45分钟要效率的同时,还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把课堂战线拉长,让学生养成课前思考、课中学习、课后探究的氛围。如在讲授幻灯片这章,不是按部就班地教学,而是把这个章节作为一个大的项目,大的项目里包含若干个小项目,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小项目,在向大项目迈进时,体会获得知识的美感、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快乐。为了达到所学所用的效果,让两个班班主任配合计算机教学,按照值日周情况,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值日周结束进行值日周总结时,让各组根据值日周情况用所学PPT来展示。学生接到这个任务后,群情激昂,值日周期间各组除了完成岗位的值日周任务,还得额外完成PPT学习和研讨、设计本组展示的PPT。通过这样的主题项目,学生热情高涨,学习力、思考力、协调力和探究力都得到了提升。
(二)让学生学会循序渐进的积累计算机知识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那么学生怎么进行知识的积累呢?在计算机知识的学习积累过程中,力争做到让学生认识计算机学科,思考计算机学科并和其他学科学习比较,找到本学科学习的方式方法。现在计算机比较普及,掌握计算机知识尤其变得重要。在学生积累知识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要不断调整方式方法,追问学生学科知识的积累情况。
一问:你所学的学科知识能应对今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吗?
二问:若是不能应对,你该怎么办?
三问:你所学的计算机知识,难道非得由老师传给你吗?
四问: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大环境,你该怎么积累有价值的计算机知识?
通过这样的追问,让学生明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再单一,课堂学习只是系统化学习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既要传道、授业、还要解惑,让学生明白自己中职期间应该积累什么,为学生个性化发展铺路架桥。
(三)让学生在计算机专业技能上得到个性化成长
让学生回归常态、回到基本知识的掌握。对于中职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升,我们做了如下设计:
学生在计算机常态教学中走进美妙的计算机世界,在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上,将掌握的知识技能应用于生活实际,转化为生活经验和技术,并形成生存智慧,发自内心的喜爱会激发学生创新创意的点子,这样的班级氛围一旦形成,学生必定会比、学、赶、帮、超,这样的学习共同体利于学生成才和个性化发展,也是提升学生自信的“摇篮”。
四、课例研究过程中的经验体会
经过三年的课例制定、课例追踪和个例调研,有成功的喜悦和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快乐。
在读懂学生的过程中,发现中职学生最大的弱点是自我为中心、懒惰,对一件事情的关注力不够,课堂中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也为课例的制定、研究提出了很大的难题。在课例从制定,到出台,不停地研究学生、研究课程,让专业教师做实验,应用不同专业、不同学生,检查课例应用的效果,反复研讨、研磨。课例的出台是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对学生和学生家长的一个交代。
在学生基本的活动经验中,从教学设计思考,关注学生的成长经验,在课堂活动中收集学生经验,然后应用于课例中,反复研磨过程中,教师都有一定程度的成长。
每一节课后,找学生访谈,通过学生的感受,教师的课后反思,把感性的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在互动研讨中,教师抒发自己的创意点和想法,然后再采用同课异构、同课多次上等等方法方式,不断研磨,最终成为一个成熟的课例。教师通过这样的课例研修、打磨,实践再实践,如此反复,这样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课例的研究过程中,教师的高度决定学生的高度;教师的站位决定学生的思维的高度和角度;一个好的课例不是靠模仿、靠观摩、靠研讨出来的,而是教师常年智慧的积累,知识的堆积,是课堂中学生、教师共同配合,是学生和教师心灵切合的流淌,是学生素质和教师全部素质的流露,更是教师教学智慧、学识、修养的高度体现,是教育情感的共鸣。
五、结语
对学生个性化课例的研究还会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因为这是中职教师关注学生、研究学生,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关键。我们的目标不是让学生成为哪个人,而是帮助学生成长为最后的、最有自己特点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