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型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建设对我国农业“新基建”的启示

2022-01-06钱静斐陈秧分

科技管理研究 2021年23期
关键词:新基建信息化农业

钱静斐,陈秧分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在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剧的背景下,基础设施投资成为各国(地区)政府刺激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着力点[1]。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了新需求。2018 年12 月21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此后在多个中央级会议和文件中明确“新基建”的战略部署,“新基建”已逐步从学术讨论上升到国家战略和社会共识,并从科技领域扩散到民生领域、制度领域以及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领域需要提升农业竞争力,补足既有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需要“新基建”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数字化的发展转型提供底层支撑。“新基建”中的“新”侧重于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新基建”就是利用大数据、云平台、AI 技术、物联网等信息数字化手段解决农业低、小、散的难题,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

美国作为世界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的国家,农业信息化应用范围广、发展水平较高,侧重于精准化发展[2-3];与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具有很大相似性的日本,农业信息化建设结合本国小规模农业发展特点,侧重于智能化发展[4-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滞后[6],通过选取农业信息化领先的美国、农业资源禀赋相似的日本,深入探究两国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路径和未来发展方向,并对扶持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政策措施进行系统剖析,对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新基建”发展路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 美日两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概况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促进本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7]。在典型发达国家,作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充,数字化、现代化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信息资源建设和农业数据技术开发而快速发展[8]。从全球范围来看,伴随上世纪50~60 年代广播电视、通信技术、计算机的产生,各国农业信息化建设陆续起步。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给传统农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9],数字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应运而生,世界农业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的4.0 时代迈进。

数字农业是农业信息化的重点领域,农业数字经济发展程度可以用于衡量一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全球数字经济新图景(2020)》报告[10],2019 年全球47 个国家的农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平均为7.5%,其中发达国家农业数字经济占比为13.3%,发展中国家仅为5.9%。从国家来看,英国、德国、美国农业数字经济占比位列全球前三位,其中,英国和德国农业数字经济占比超过20%,日本、韩国农业数字经济占比在亚洲名列前茅,中国农业数字经济占比为8.2%,高于世界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虽然与工业、服务业数字经济相比,农业数字经济占比不高,但由于其发展潜力巨大,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地区)的政府和组织相继推出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计划,大力发展农业大数据、智慧农业、精准农业,以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本国(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

2 美国农业信息化——规模化精准农业发展模式

美国是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也是当今全球农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2]。美国利用信息科技发达的优势,推动科技与农业发展相结合,来保持其全球领先的农业发展水平。美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上世纪50 年代,基本同步于全球农业信息化发展[3],在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下,精准农业、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等迅猛发展。上世纪90 年代,受到第三次石油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甚至在1991-1992 年间出现GDP 负增长。为刺激国内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1993 年克林顿政府推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计划,突破以电网、路网、水网等为主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将信息产业建设纳入基础设施建设中。1998 年启动“数字地球”计划,农业成为美国实施“数字地球”战略的一个重要领域,“数字农业”率先成为切入点。进入21 世纪,随着美国农业生产中水分、肥料、农药等使用量持续上升,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经济效益低等问题日益突出,集多项智能技术一体的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蓬勃发展,物联网技术带动农业产业化实现全新变革。目前美国已成为全球农业物联网最发达的国家之一[11],美国大农场(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的定义,美国大型农场指销售额50 万美元以上,小型农场指销售额25 万美元以下,中型农场指销售额25~50 万美元)对物联网的采用率高达80%,并且在玉米和小麦主产区有近四成的农业生产者采用物联网技术。物联网给美国农业带来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显著提高了谷物单产水平,根据美国农业信息公司OnFarm 的研究数据,2017 年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美国谷物单产水平高达7 340 千克/公顷,是全球平均谷物单产水平的1.9 倍。2018 年《美国基础设施重建立法纲要》(Legislative Outline for Rebuilding Infrastructure in America,“重建计划”)发布,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实现农村区域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创新等作为重点领域,在万亿“重建计划”的支持下,美国开始新一轮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投资。美国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举措包括:

2.1 全产业全系统全过程“三全”式发展

美国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经历了从20 世纪60 年代自动化灌溉系统技术开发到21 世纪以来的农业大数据技术应用(图1),目前已实现从生产、流通、经营、社会化服务等全方面发展:(1)在生产端,以农业物联网和大数据实现农业数据共享和生产智能决策,美国中西部地区将物联网技术广泛用于玉米、大豆、甜菜等作物种植,实现从播种、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到收获的农业生产全过程智能化监测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劳动力。农户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等精准服务来监测天气、安排生产计划、跟踪生产过程、预测农产品价格等。(2)在经营端,农场经营者通过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实时掌握农场生产经营状况,预测收成、预估盈利和管理库存。(3)在流通端,运用电子商务技术促进农产品流通环节转型升级。以亚马逊为代表的电商以B2C 的方式将农产品与消费者连接,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消费者开始自发建立食品购物社区,如社区支持农业(CSA)以居民小区(或学校)为单位就近为消费者提供当地食材。(4)在社会化服务支持方面,美国已形成较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单一生产服务向综合农业服务转变,链接农场和消费者,农户和农资公司,甚至国内和国际市场。美国较早实现了农业数据开放和共享,农业生产者可以通过各种互联网技术平台和设备轻松获取农业信息和数据。自2005 年开始联邦政府每年投资15 亿美元用于农业信息网络建设。(5)在涉农信息服务体系方面,美国建立了从联邦到大区和州的农业信息化网络体系,包括以农业部、农业统计局、国家农业合作协会、海外农业服务局、农业市场服务局等政府机构为主体的农业信息和数据采集发布体系,和联邦、大区、州三级纵向农业信息化管理综合服务体系。此外,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体系也在政府支持下不断完善。

图1 美国历年农业生产率及重要农业技术推广

2.2 提高互联网普及率以健全数字农业发展环境

在当今信息驱动的全球经济中,高速互联网联接是一国(地区)经济活动的基础。从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美国政府将可靠和负担得起的农业信息宽带接入作为缩小农村和城市社区之间的数字鸿沟、促进农村繁荣和农业发展的基础措施。根据USDA 统计,美国每年为农村现代宽带连接提供超过7 亿美元的资金扶持。在资金和政策扶持下,美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接入率由1997 年的13%提升到2016 年的70%,目前美国大中小型农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85%、75%和64%。为使美国所有农村社区都实现宽带联接,2018年《农业和营养法案》提出“农村宽带再联接计划”,增加对农村社区宽带的投资和贷款规模,提高网络服务水平。宽带接入率不断提高为精准农业、农业大数据、农业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数字发展环境。

2.3 构建多技术集成的数字农业技术体系

美国建立了多技术集成的数字农业技术体系,为农业生产、农场管理和农业科研奠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其中数字农业技术包括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现实技术(VR)、决策支持技术(DSS)、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等多个种类。以精准农业为例,美国使用GPS 精准农业技术,可以在种植、喷洒除草剂或施肥时减少作业面积的重叠和间隙,提高整体经济和环境效率(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在1 000 英亩(约405 公顷)玉米地上使用导航系统,可将作业重叠面积减少90%以上,每年可节省约13 000 美元);利用农田变量投入技术(Variable rate technology,VRT),以及传感器、GPS、GIS 等技术,帮助生产者在一块田地上施用不同比例的肥料;装在联合收割机上的产量监测系统,可显示收割所在地的谷物产量的空间地图。

2.4 持续有力的政策引导和制度支撑

美国通过联邦法案来支持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则通过多个农业法案予以保障。早在1936 年,美国即出台了《农村电气化法案》(Rural Electrification Act of 1936),明确提出要发展农业农村电气化和电话服务基础设施,该法案标志着美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体系正式开启[12],此后多次结合信息科技发展和美国各阶段形势进行了修正。除《农村电气化法案》外,与农业“新基建”相关的法案还包括《信息自由法案》《农业研究、推广和教育政策法》、“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联邦农业完善和改革法》《农业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等,都为美国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保障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后的共享应用问题,2004 年《农业信息资源法案》规定,考虑到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公共性和公平性,由政府负责投资建设国家农业数据库和信息中心,所有信息和数据资源完全向公众开放和共享。为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以振兴本国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2018 年《农业和营养法案》提出“农村宽带再联接计划(Rural Development Broadband Re Connect Program)”,通过“宽带创新推进计划(Innovative Broadband Advancement Program)” 和“社区宽带联接补助计划(Community Connect Grant Program)”,提高宽带在农村地区农业生产中的普及率。2019-2023 财年每年投入1 000 万美元对在农村地区的宽带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贷款和补助,旨在帮助农村地区享有与城市相同的宽带和基础设施。该法案批准大量的农村宽带年度拨款,并要求美国农业部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宽带标准。为了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20 年2 月美国宣布提出自2021 年起实施“农业创新议程(Agriculture Innovation Agenda)”,将数字化和自动化作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创新工具,目标是到2050 年使农业生产率增加40%,并使农业环境足迹减少一半。

2.5 适宜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

农民受教育程度高和相对年轻化,为美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根据2017年美国农业普查数据,美国204 万农户中,从教育程度来看,25%的农业生产者有大学或以上学历,高中毕业或专科学历的农户比例为68%,从年龄来看,农民平均年龄为58 岁,其中35~54 岁占30%、55~64 岁占35%、65 岁以上占31%。良好的农村人力资源为美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壮大夯实了基础,为人少地多条件下的农业规模化提供了可能。同时,美国也注重农业信息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自2013 年起建立法定基金,以鼓励涉农学校和公益组织在教学计划中加入农业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内容,以提升农民利用信息化进行生产和经营的水平;另一方面,将农业信息化应用纳入专业技能培训,以拓宽农户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掌握各类技术的运营。

3 日本农业信息化——集约化智慧农业发展模式

与规模化、机械化的美国农业不同,日本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农业面临耕地面积少、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以小农生产为主等问题,与我国农业发展有高度相似性[7,13-15]。针对日益严峻的挑战,日本将解决方案瞄准了农业自动化,大力发展智慧农业[15-16]。日本智慧农业发展主要采用了将工业化生产与自动化生产相结合的集约化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内经济复苏,日本农业信息化逐步发展壮大,推动了日本农业实现高度现代化。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早在上世纪90 年代便建立了较完备的基于有限电视、计算机、通信技术等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随着国际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深入发展,1993年日本农林水产省推出农业信息技术全国联机网络,农民开始通过电话、电脑、手机等现代工具来处理各种农业信息。21 世纪以来,针对经济长期停滞不前、老龄化和低出生率带来的劳动力短缺,以及自然灾害、能源短缺等问题,日本提出了“超智能社会(Super Smart Society)的发展理念,旨在运用信息通讯技术(ICT)来实现本国的产业创新与社会变革[16]。具体到农业领域,主要是发展智慧农业(Smart Agriculture),以机器人、人工智能、物联网、无人机等先进技术为载体,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实现节约劳动力和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日本集约化智慧农业发展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3.1 联接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

日本农林水产省将“智慧农业”定义为以机器人、人工智能、物联网、无人机等先进技术为载体,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日本智慧农业发展模式的最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技术集成,即将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传统科技有机结合。主要智能技术包括农业机器人、农业物联网和云计算,应用于生产支持(包括农产品质量监控、生产环境控制、畜牧业养殖等)、经营支持(包括数据信息管理、病虫害防控、农作物筛选等)、无人驾驶设备(包括无人机、无人驾驶器等)和农业机器人(包括自动采摘机器人、支援型机器人等)等领域。尤其是针对农村劳动力缺乏和老龄化问题严重问题,日本非常重视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中的替代作用。20 世纪80 年代,为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内的应用,日本农林水产省组织信息和农业两方面的专家开展联合研究,发布了《人工智能与农业:精农技术与尖端技术的融合》报告,提出在农业部门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计划。针对基础设施功能退化的问题,2013 年日本科技创新委员会(CSTI)启动“跨部门战略创新推进项目(SIP)”,在此项目的推动下,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新一代农林水产业创新技术项目”于2015 年得以实施。在各项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作用下,日本智慧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日本富士经济株式会社数据,2017 年日本智慧农业市场规模达1.2 亿美元,预计到2023 年将增至3.2亿美元。未来日本还将在智能感应设备、辅助机器人、机器自主学习等方面加强智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3.2 注重整合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

进入21 世纪,日本通过多轮国家信息化战略,发展农村通讯、广播、电视、宽带等基础设施,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村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应用,如日本农户购买计算机可得到一定补贴;针对农业人口老龄化的现实,日本开发了老年用户专用界面,并开办培训班和增派农技指导员,除了传授农业技能,还承担农业信息网络的教学和推广工作,促进农村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早在20 世纪90 年代,日本即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全国网络,平均每个县至少有一个农业信息网络中心,通过大型计算机收集、处理、储存和交换全国各地的农业技术信息。2017 年,日本政府为帮助农业生产者提高生产力和管理水平,在“跨部门战略创新推进项目(SIP)”的推动下,通过建立农业数据协作平台(WAGRI)来实现农业信息技术(ICT)服务的组织协作。通过WAGRI 平台(图2),提供气候、农田、地理信息等有关数据和系统,促进私营公司发展新的服务,以支持农民选择和利用先进技术服务。在WAGRI 平台上,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作为数据提供者发布农业生产各类信息与数据,机械制造商和农业信息技术供应商获取相关数据后开发农业服务,农业生产者可以根据自身经营情况选择技术服务。从2018 年起,WAGRI 平台的功能从生产(上游)扩展到销售和流通(下游),帮助技术信息供给方与需求方进行精准对接,未来发展方向是以加工、流通和消费为中心,构建智能食品链(Smart Food Chain),以节约劳动力和减少食物浪费。

图2 日本农业信息协作平台(WAGRI)

3.3 智能化集成技术贯穿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日本的智慧农业立足于小农生产的实际,以精准服务于小农、智能技术精细化和以技术辅助替代人力为目标[15]。日本农业主要通用智能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农业机器人、农业物联网、农业云计算等。其中的人工智能主要将机器视觉、图像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辅助于农业生产和监测;日本农业机器人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产品自动收获、运输等作业中,减少时间和人工成本;农业物联网主要应用于采集湿度、温度等数据,进行生产调整和监测;农业云计算主要用于分析气象数据、历史产量等,预测收获产量和进行虫害预警。这些技术以集成的形式贯穿于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如在犁地整地阶段,使用自动驾驶拖拉机;在移栽播种阶段,以水稻和大葱为例,可使用自动水稻播种机、水稻直播无人机和大葱自动移栽机;利用自动灌溉系统和自动除草设备进行田间管理;在施肥阶段,利用无人机进行遥感和施肥;在丰收阶段,利用产量监测技术优化栽培管理,用机器人实现西红柿等瓜果的采收;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实现经营管理。

3.4 鼓励私营部门等多主体参与先进技术的开发与成果转化

日本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与农民、私营公司、地方政府等合作,支持机器人安装、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从日本通用智能技术开发应用来看,私营部门也是农业信息科技开发与应用的主体,科研机构、高校与私营公司合作,将物联网技术、无人机技术、农业机器人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流通、收获、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并促成了技术商业化应用,实现了科技有效转化。制造企业积极跨界参与智慧农业科技项目开发,如丰田公司从2011 年起涉足农业物联网和云计算开发应用,将企业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方法运用于农业领域,于2014 年推出为大型稻米生产企业提供种植解决方案的“丰收计划”,用大数据技术来替代传统水田台账和作业管理记录,提高了经营管理效率。校企联合促进农业机器人技术研发与转化,如近年来北海道大学野口伸实验室与大型农业机构制造商Yanmar 合作,致力于多项“农业无人机器人技术”研发与应用,其中最为成功的是“协作式机器人拖拉机”,可根据指定作业内容和地点进行自动化作业,拖拉机配有高精度GPS 接收装置,可以在5cm 范围内精确地执行不同的预编程任务,同时可通过GPS接收和传递信息实现多机协作,无缝执行联合作业流程,这种多台机器人协作的方式属于全球首创。

3.5 注重农业信息化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日本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农业信息化领域也不例外。在农业信息科技创新领域,日本重视相关技术的自主研发,产学研紧密合作打造核心技术,以农业机器人为例,日本农业无人智能设备研发目前已处于全球领先水平,还注重引进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信息技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日本建立了包括农业类中学、民间研修教育机构、农业高等院校、就农准备校等在内的基本完备、层次分明的教育体系,将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农业机械自动控制等农业信息新技术纳入日本高中和高等院校的农业技术实践课程,农业科研机构也承担了农村网络技术应用和计算机知识等专业技术培训。农业信息技术的专业化人才不断成长,农民信息技术素质持续提高,为日本智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动力。

4 国际经验对我国农业“新基建”的启示

发达国家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相比之下,我国农业信息化在基础设施、技术集成、人力支撑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也是“十四五”期间我国需要发展农业“新基建”,找差距补短板,抢占全球农业技术发展新高点,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根本所在。目前中国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的过渡阶段,作为农业大国,我们需要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借鉴美国规模化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和日本集约化智慧农业发展模式,抢抓机遇,大力推动农业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4.1 立足于“大国小农”实际,集成智能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大国小农”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国情,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小农户生产经营主要面临着劳动力短缺、土地细碎化、技术水平低、生产成本高以及抗灾能力弱等风险。小规模农业造成的农业生产率低下,叠加劳动力老龄化是农业竞争力弱化的重要原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能技术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节省劳动力的有效工具[17-18],是破解“谁来种地”“谁会种地”问题,助力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升级的重要选择。从美国和日本利用智能技术的实践来看,两国都将智能技术进行集成,运用于农业各产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我国需要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 等应用技术进行集成,改变目前片断化应用的现状,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创新发展信息化种植业、智能化畜牧养殖业、智慧化水产养殖、数字化种业,以及云农场、电子商务等互联网农业新业态。

4.2 强化农村信息发展基础,铸就良好农业数字发展环境

对比发达国家农村信息化建设,我国目前的互联网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尤其是广大中西部及农村等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欠发达地区,互联网普及状况相对落后。我国农村信息发展基础薄弱,数据资源分散,天空地一体化数据获取能力较弱、覆盖率低,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十四五”是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期,有必要加强广大中西部及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西部及农村落后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构建基础数据资源体系,重点建设农业自然资源、重要农业种质资源、农村集体资产、农村宅基地、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五类大数据,夯实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立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地方农技推广中心、地方政府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快构建农产品出村进城网络体系,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落地实施。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加强数字乡村整体规划设计,推进农村信息服务设施与资源整合利用,营造可持续发展环境,探索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模式。还要鼓励各地在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和集中成片,为智能技术设施的规模应用提供硬件基础。

4.3 鼓励多利益相关主体参与,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目前,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在工业、服务业等行业已取得一系列成就,在农业领域属于起步阶段。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具有社会公益性质,需要政府进行顶层设计,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对农业农村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建设进行资金、政策、人才等多方面支持和引导。同时,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多市场主体参与是农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制定优惠和扶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企业、金融机构、集体、个人等多方参与,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构建由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方参与的合作共赢发展模式。鼓励私营部门、科研院所、高校等主体合作,有效联接技术供给端和需求端,避免相关技术开发应用“两张皮”,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4.4 注重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应用,提升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滞后、农业专用传感器缺乏、农业机器人与智能农机装备适应性较差等问题。与制造业、医学等领域相比,农业农村领域数字化研究应用明显滞后。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偏低,与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数字产业化滞后,数据整合共享不充分、开发利用不足,数字经济在农业中的占比远低于工业和服务业,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突出短板。要实现智能技术在农业发展中广泛应用,首当其冲要实现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构建以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化精准作业技术为核心的精准作业技术系统,着力提高水、土、肥等农业投入的利用率;构建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设施农业智能化生产技术系统,节约劳动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构建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的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发展远程控制、智能感知、跟踪监测等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在生产过程中自动调节农作物所需的温湿度、光热等,提升劳动生产率。

4.5 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夯实农业“新基建”人才基础

人才是农业“新基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现阶段我国农业信息化人才数量严重不足、质量较为薄弱,极大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化人才数量不足主要是由于农村资源要素配置不足,传统农业产业“留不住”人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欠账”较多,乡村人才“不想留”。农业信息人才质量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现有的这部分人才主要来自农学、电子信息和管理学等传统技术专业,知识体系与科技信息化不能很好接轨,5G、大数据、云计算等学科建设还在起步阶段,相关农业信息类人才更是缺乏,导致目前农业生产者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和使用程度较低。为此,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以适应“新基建”的发展需求显得非常迫切。在“新基建”人才培养方面,要培育一批知农、爱农、懂技术、善经营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通过专业培训成为新型农业经营的骨干,同时在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高等教育中,将前沿的农业智能新技术加入到应用课程中,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参与农业智能技术推广,提高农民信息化应用水平,形成多层次的农业信息技术化人才培养体系。

猜你喜欢

新基建信息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关于“新基建”下信息通信高校学科发展的探讨
远东智慧能源 掘金“新基建”风口
2019,“新基建”竞争吹响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