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一例
2022-01-06程新陈娟孙旸董渠龙
程新,陈娟,孙旸,董渠龙
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spindle cell rhabdomyosarcoma,SRMS)是一种起源于骨骼肌分化的恶性肿瘤,是软组织肿瘤的一种亚型,与硬化性横纹肌肉瘤合并为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SRMS 较少发生于女性,更罕见于女性生殖系统,临床诊治参考特定部位的恶性肿瘤诊治策略。现对2019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我院)收治的1 例发生于宫颈的SRMS 患者进行报告,以期提高妇产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1 病例报告
患者 女,68 岁,因间断性阴道出血1年,于2019年6月6 日入我院治疗。患者于2008年绝经,绝经后10年无异常阴道出血、流液,自2018年开始出现阴道间断出血,量不多,未诊治。自入院前45 d 再次出现阴道少量出血,持续不止,入院2 周前出现排尿困难,外院给予中药治疗后有所缓解。入我院前半天因“尿潴留”就诊于我院泌尿外科,彩色超声示:膀胱存尿量约532 mL,给予留置导尿管。随后就诊我院妇产科,行妇科彩色超声示:宫颈肿物(宫颈癌?)、子宫前壁肌壁疏松(内膜癌?),遂收入院行进一步治疗。病程期间患者无头痛、头晕,无乏力,无腹痛、腹坠,大便尚正常,仅近2 周精神、饮食欠佳,睡眠尚可,体质量减轻3 kg。患者既往28 岁结婚,孕3 产1,1978年、1979年均因妊娠早期“稽留流产”行清宫术1 次,1980年孕足月顺产分娩一女活婴,其女体健。患者配偶有“结肠癌”、“糖尿病”病史多年。否认慢性病史、过敏史及家族遗传病史。
患者入院后行妇科检查示:外阴已婚已产型,阴道内可见自宫颈管内脱出一直径约9 cm 肿物,色暗红,质糟脆,表面可见坏死组织,排出大量恶臭液体,蒂粗,宫颈前后唇挤压呈片状,阴道壁及穹窿未扪及异常;子宫增大如孕2 个月大小,前位,活动度欠佳,无压痛;双附件区增厚,触诊不清;双侧宫骶韧带缩短、僵硬,近侧盆壁。三合诊:直肠前壁未扪及明显肿物,黏膜光滑,指套无血迹。盆腔磁共振成像示:子宫颈部可见团块状异常信号影,边界不清,大小约9.6 cm×10.5 cm×6.7 cm,信号不均,T2WI 呈斑片状高信号,T1WI 呈等信号,内可见条状高信号影(见图1)。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示:宫体及宫颈部占位伴代谢增高,符合恶性肿瘤影像学表现;腹膜多发占位伴代谢不均匀增高,腹膜后多发淋巴结伴代谢增高,多考虑转移;左侧附件区多发低密度影伴局部代谢增高,请结合临床除外转移。妇科肿瘤标志物检查示:糖类抗原19-9(CA19-9)713.43 U/mL,CA125 为152.8 U/mL,CA153 为14.6 U/mL,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1.69 ng/mL,CA72-4 为39.49 U/mL,甲胎蛋白(AFP)102.6 ng/mL。血常规示:白细胞13.74×109/L,中性粒细胞0.789,血红蛋白78 g/L,血小板计数292×109/L。尿常规示:蛋白质(+),白细胞250 个/μL,白细胞69 个/μL,尿潜血(+),红细胞23.7 个/μL。血电解质检查示:钠131.1 mmol/L,氯97.6 mmol/L。C-反应蛋白103 mg/L。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传染病三项、乙肝五项、心电图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给予静脉抗炎、补铁、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并于2019年6 月12日行宫颈肿物活检术,术后病理回报:软组织肉瘤,符合SRMS(见图2)。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考虑已转移,且宫颈肿物巨大,建议先行辅助化疗,随后综合患者情况考虑是否有机会行手术治疗,患者及家属因个人原因拒绝进一步治疗并坚决要求出院,出院后定期随访1年得知,患者时有阴道出血、尿潴留等症状,每次症状发作后于当地医院对症治疗,并未进一步行手术或辅助放化疗,一般情况较差,生活质量差。
图1 盆腔磁共振示宫颈巨大肿物
图2 宫颈肿物病理图(HE×400)
2 讨论
横纹肌肉瘤是间叶恶性肿瘤的一种,来自于骨骼肌的分化,多发生于儿童,成人少见,若一旦发生于成人,多见于四肢深部软组织[1]。世界卫生组织(2013)软组织肿瘤分类将横纹肌肉瘤分为4 种形态学亚型,即胚胎性横纹肌肉瘤(embryonalrhabdomyosarcoma,ERMS)、腺泡状横纹肌肉瘤(alveolar rhabdomyosarcoma,ARMS)、多形性横纹肌肉瘤(pleomorphic rhabdomyosarcomas,PRMS)及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spindle cell/sclerosingrhabdomyosarcoma,SRMS/ScRMS)[2-3]。由于SRMS 和ScRMS 在形态学上有重叠且关系密切,故合并为SRMS/ScRMS 一类[4]。SRMS 为横纹肌肉瘤中少见的一类,故临床不常见,在已有的病例报告中,大多见于男性儿童,以睾丸旁最常见,其次是头颈部,发生于女性生殖系统的病例极其罕见[5]。由于SRMS 临床罕见,其病因和易感因素尚未研究明确。①在临床表现方面,现有的少量资料提示SRMS 与其他肿瘤类似,多表现为受累组织的局部肿块以及肿块引起的相应压迫、出血、感染和坏死等症状,并无特异性临床症状。②在组织学方面,SRMS 由束状排列的梭形细胞组成,与纤维肉瘤和平滑肌肉瘤相似,高倍镜下可见梭形细胞和横纹肌母细胞2 种细胞形态,其中梭形细胞占据大部分,其胞质红染丰富,细胞核深染,呈卵圆形或细长形,核仁不明显或仅有一个小核仁;横纹肌母细胞占少部分,其胞质量较多、红染,核染色质较深,核仁明显,对诊断具有较强的提示作用。③在鉴别诊断方面,SRMS 主要依赖于从组织学上与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蝾螈瘤、促结缔组织恶性黑色素瘤、骨外骨肉瘤、骨外软骨肉瘤、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等肿瘤相鉴别[6]。④在治疗方面,SRMS 常参考相应部位的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案进行,多以手术切除为主,必要时可予以辅助放化疗[6]。⑤在预后方面,先天性或婴儿SRMS 常见肌特异性VGLL2、TEAD1 和SRF 等基因的融合,通常预后较好;约67%的青少年及成人SRMS 可见MYOD1 基因突变,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差;无融合基因或无MYOD1 基因突变的SRMS 预后介于前两者之间[7-8]。
本病例为宫颈SRMS,该患者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故在早期有绝经后阴道出血的临床表现时并未及时就医,延误了最佳诊治时机,造成后续肿瘤迅速增大,直至发生压迫膀胱导致尿潴留方才就医,而就医时肿物大小已达9.6 cm×10.5 cm×6.7 cm,临床处理十分棘手。由于SRMS 发生于绝经后女性生殖系统的病例极其罕见,所以在治疗上无经验可谈,也无相关临床指南或者专家共识供参考,故按照宫颈癌的治疗经验处理。待患者宫颈活检明确诊断以及PET-CT 提示有远处转移后,建议其先行化疗,争取肿物体积局限后寻找手术机会,但遗憾的是,患者及家属因为经济因素拒绝进一步治疗,并主动出院,出院后定期随访,患者后期仍未进行手术或放化疗等辅助治疗,生活质量差。
值得思考的是,该病例提示宫颈部位的SRMS生长迅速,可能阴道异常出血是其首发的临床表现,而对于这种极其罕见的宫颈恶性肿瘤,若患者能定期查体或在早期有阴道异常出血的临床表现时及时就医,一方面很可能因为宫颈肿物体积较小有立即手术的机会,手术困难程度低;另一方面,肿物期别较早,很可能尚未发生远处转移,预后相对良好,生存质量或许显著提升。因此,妇产科医生在诊疗中仍应提高对SRMS 的认知,尽量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尽量减少对患者的身心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