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应急指挥“大兴模式”
2022-01-06郑阳
文/郑阳
编辑 朱丽晶
北京市大兴区应急指挥中心不断总结实战经验,在大量复盘基础上,针对切实问题,提出“模块化值守+一刻钟微演练”的工作模式,有效提升了应急指挥值守的规范化水平和处突效率。
应急指挥是应急管理体系的中枢,承担着信息收集、情况汇总、态势分析、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令发布等诸多功能。做好应急指挥值守工作,就必须提高信息处置能力、风险感知能力和态势判断能力。
北京市大兴区应急指挥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承担着全区各类突发事件的接报、报告、事态研判、综合调度、应急指挥等职能。中心面临着值守人员新,业务水平不高;处置突发事件多元,情况复杂;处置流程模糊,程序规范度低等诸多问题。如何有效破解这些问题,更加高效规范从容地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成为中心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为此,在对已发突发事件处置复盘的基础上,充分应用“微演练”等理论成果,中心提出了构建“模块化值守+ 一刻钟微演练”的工作思路。用模块化值守解决规范化和效率问题,用一刻钟微演练解决人员业务水平和实战能力问题,二者有机结合,互为配合,深度融合,为有效提升应急指挥值守的规范化水平和处突效率,作出了有益探索。
危化品运输车辆事故应急响应微演练
模块化值守
模块化值守包括“七报”流程、四色应急响应表和规范化模板3 个部分组成。
“七报”流程即接报、首报、上报、通报、备报、续报、终报7 个部分。“接报”即接收信息,通过接报模板,尽量全面收集信息;“首报”即将接报信息迅速进行内部呈报,调度相关部门和属地单位赶赴事件现场;“上报”即根据事件核实情况,研判事态,根据相关预案和响应条件,提出启动响应等级建议,报请领导批示,并根据批示情况将事件上报至区政府上级应急指挥中心;“通报”即将启动的响应等级指令发布给相关部门,要求各部门根据职责和响应等级开展事件处置;“备报”即将预置思想充分落实到值守工作当中,按照更高的响应等级进行一定的预置准备,包括指挥调度会议准备,材料准备,相关救援队伍、物资储备单位和专家组进入备勤状态,一旦事件升级,确保能够立即组织应对;“续报”即根据事态发展,保持后方指挥中心与前方指挥部连线,与属地单位连线,与各部门连线,与上级部门连线,随时收集情况,根据需要随时报告情况;“终报”即事件处置完毕后,向各部门下达结束应急响应等指令,编制事件处置简报,收集汇总各方面材料,为复盘做好准备。
“七报”流程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根据事件情况和人员配置,有些内容可能是平行进行的,有些可能是交叉进行,有些可能还要反复执行。
四色响应表,即将每一类突发事件都设定为红、橙、黄、蓝4 个响应等级。每个响应等级按照“七报”流程设定具体响应动作。当确定启动某一响应等级后,值班人员可以按照提前标注好的响应内容逐一行动落实,既能最快速度梳理工作任务,又可以避免漏项、缺项。有效解决了文字版操作流程翻阅不便,描述不准等问题。
规范化模板,即将每个既定的响应动作都通过表格、文字格式等进行模板化处理。基本达到响应任务就是打勾,接发信息就是填表,编辑简报、指令就是填空,即使是新上岗人员,也可以按照这些模板完成一次值守任务。
大兴区应急指挥中心将“七报”流程、四色应急响应表和规范化模板编制为应急值守手册,设定了城市运行领域突发事件、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3 个领域近20 个突发事件场景,基本涵盖了全区主要的突发事件类型。
一刻钟微演练
一刻钟微演练,即在模块化值守的基础上,将“七报”流程和响应动作转化为演练脚本,利用晨会、培训或是党建活动等机会,拿出一刻钟左右的时间,设定一个场景开展演练。
按照微演练理论,微演练并不是简单的小规模演练,而是针对某个环节或场景的全要素演练。大兴区应急值守微演练就是针对值守环节,以信息接报为主要内容演练,演练有完整的脚本、事故视频背景、PPT 流程背景、外景连线、领导点评等。通过反复的演练,不断磨合,将业务培训演练化、实战化,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处理好4种关系
“模块化值守+一刻钟微演练”的工作模式,较好地处理了当前应急值守中的4 种关系。
一是降维与提级的关系。在系统梳理响应等级启动条件时,大兴区应急指挥中心将各等级响应启动条件进行了降维处理,相应措施进行提级处理。也就是同等条件下,要比市级启动更高等级的响应等级。这样既符合区级单位的区域定位,又能够和市级应急响应有效衔接。
二是静态与动态的关系。模块化值守手册是静态化的工具,就像一本字典,需要的时候可以去查阅,但还不是业务能力。而一刻钟微演练将值守手册进行了动态转化,让值守人员不断地应用和操作这一工具,最终养成业务能力。因为微演练具有易组织、好操作的特点,从而能够使这一能力不断得到强化。
三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在突发事件处置时,必要的审核审批流程是刚性的,需要不打折扣地执行。在模块化值守的设定上,处处体现着这一重要原则。而突发事件是不可能按照人为提前的预想和设定的模式发生发展的,变化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因此,在模式化基础上,各个环节、模板都预留了足够的接口和空间,让值守人员根据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处理。
四是继承和发扬的关系。新的工作模式是在原有好的工作经验基础上,结合当前应急值守工作的新要求、新特点、新形势提出的。充分保留了原来应急值守流程化、场景化和资料化等做法,并在表现形式、应用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良和优化,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扬。另外,还结合新的应急管理理念,引入预置思想,让理论和实践更为紧密地结合。
未来展望
在模块化值守方面,大兴区应急指挥中心将继续探索信息化值守模式,将各个模块进行信息化、电子化转化,提高科技水平。
在微演练方面,下一步将所有灾种的应急值守处置流程都编制成微演练脚本,并根据大兴区的区域特点,根据每个时期不同的风险,组织对应灾种的微演练。同时,还将逐步探索“盲演”模式,进一步提高微演练的实战性,随时检验值守人员的业务能力。(本文作者系北京市大兴区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