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以陕西面花为例

2022-01-05余辰浩甘景鸿张育桐朱安程代浩

西部皮革 2021年22期
关键词:陕西文化遗产物质

余辰浩,甘景鸿,张育桐,朱安程,代浩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生动历史见证,是凝聚民族感情、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精神支柱。又是民间传统手工艺人的重要物质与精神诉求,在社会历史的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今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数字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缩减了传统面花工艺的生存空间,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加速变革使得传统面花工艺难以满足民众的生活实用性需求,运用传统形式对面花艺术的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2016 年,项兆伦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振兴中华传统工艺上升成为国家发展性战略。借此说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振兴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是借助数字化信息捕获和智能技术的处理,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一种比较新的路径。这种方法可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最纯粹的形式被保存,而不仅仅停留在鉴定、记录、归档、研究、拍摄、采访、收藏等简单的保护工作层面。现代化的数字化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核心与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内容进行文本、音频、图像等多种类型载体的记录[1],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后形成一种可信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化信息形态,实现专业资源分类和信息系统资源整合、信息资源存储,最终通过建立数据库的形式,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实时数字化保护、管理、交互和应用,达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2]。

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实质上是文化遗产的继承如何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挑战。从中外文化关系史到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来看,文化传统的丰富和发展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员流动和生产技术密切相关,不同文化、风俗习惯和消费偏好的互动与交流也是紧密相连的。在社会生活变化较小、人员流动量较少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改变是比较缓慢的。在一个社会结构变迁剧烈、文化交流不断深入、贸易经济活动频繁的历史时代,传统的技术变化又是比较明显的。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升级,人类对面花艺术的审美也在不断丰富。近年来,全球化背景下的民俗文化复兴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然而,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下,陕西面花作为一种以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却不容乐观。创新传承、数字化保护是陕西面花艺术传承途径的新突破。

1 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非遗的优势及目的

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毋庸置疑。与其他传统存储保护方式相比,数字化保护方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储存灵活。随着数据信息储存格式、储存载体和储存容量的快速优化发展,数字化的非遗资源储存已逐步成为主流,从而缩减、简化了其所需的存放空间、存储成本、分类管理和使用流程,为后期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系统奠定了基础。二是时效性强,传播迅速。随着我国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的审美也在不断丰富。陕西面花在经过数字化储存后,对其资源信息的复制、编辑和网络传输、传播效率得到了迅速提高。三是发布方式多样,应用前景广阔。丰富的非遗数据资源使其对数据的灵活整合应用成为一种可能,数据分析与信息统计、查询与数据检索、资源的加工与综合应用等均趋向多元化。目前在积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非遗保护项目及历代传承人的网络申报,各类数字博物馆、展览馆、非遗数字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应用,而基于非遗资源所开发的各类交互式软件都是数字化保护模式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在未来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25 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基本规章制度实现科学、规范、有效运行,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观参与和认同感将显著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民生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到2035 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充分有效保护,遗产保护活力显著增强,工作体系和传承体系完善,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过去对非遗保护仅局限于静态的保护方式而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的属性,为了能更完整、更直接、更有效地对非遗进行保护,急需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数字化设计语言来展现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民间本土文化成为现代设计的创造之源,将其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下去。

2 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逐渐引起了国家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21 年8 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高专业记录水平,广泛发动社会记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加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共享,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依法向社会开放,进一步加强档案的社会利用。”2010 年,作为文化部“十二五”规划项目,文化部正式印发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工程”,突显了数字化保护的国家战略地位。2021 年6 月,文化和旅游部对外发布《“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记录和研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加强非遗传承人识别和管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推动形成有利于非遗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使数字化保护有了法律依据[3]。

目前,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管理中心自主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管理软件》已在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中投入使用。但从整体上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在软件开发和数据库应用方面,再全面性、系统性、学术性、可用性、开放性、数据存储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有待提高。如今,一些地区已经结合当地特色,研发、设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管理系统。如海南三亚、四川成都等地依据当地区域特色自主研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管理系统并逐步投入使用。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和需求,中国艺术研究院将逐步完善相应功能的子系统模块为全国提供使用,最终将建成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管理系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保障。

3 对陕西面花的数字化保护

陕西面花艺术融合了民间绘画、雕塑和剪纸等不同艺术门类的特色,富有浓厚的民俗风情、丰富的审美魅力及重要的文化价值,是研究陕西民间美术和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传播陕西传统民俗艺术的主要代表。2008 年入选第二批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年来,随着现代数字化的到来,现代应用元素的不断发展,各种传统介质向电子媒介继续发展和变换,使用现代化科技扩大应用领域,在挖掘和研究传统面花艺术的基础上,数字面花技术应运而生。但如今,以陕西面花艺术为例的非物质文化主要是以传统的方式保留,但是其中很多缺乏有效的保护和广泛的宣传与应用。因此,为了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在人民群众中的认知度、广泛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必由之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发展及非遗数据库建立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个人认为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非遗需要采取两种保护手段,即陕西面花艺术数据库建设以及专业网站建立。

3.1 陕西面花艺术数据库建立

首先构建数字化信息库。它具备寻找陕西面花艺术的资料和修复历史资料的功能,对其他地域的面花艺术均可进行统一有效的分类和整理。其次拍摄高清照片。保留陕西面花艺术的纯真面貌,并储存于信息库中,借此通过数字化技术供给更多非遗爱好者观赏及研究。然后通过CDR、PS、3DMAX 等相应技术软件,使三维立体的面花以二维的形式转化为矢量图案(见图1、图2)储存到数据库中,并对其进行系统化、标准化的分类。它脱离了面的物质载体后,被赋予了附着性和可复制性,将提取的面花纹样进行拆分、提取、组合用于日常瓷器用品、服饰等文创商品,让陕西面花艺术与不同的物品组合,创造出各类吸引目光的新颖模式。最后运用影像技术,例如制作成动画,形成地域文化IP,多角度、全方位地记录陕西面花艺术的样貌特征以及历代传承人流传下来的制作工艺,将其永久保留在百姓的记忆里。

图1 鱼馍图案提取

图2 花馍龙头图案提取

3.2 建立专业网站

专业网站的建立是基于陕西面花艺术数据库的建立之后,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网页、公众号及社交短视频中,让对陕西面花艺术感兴趣的大众能在网页中搜集到相关信息,从源头上吸引部分受众,还可有效地与受众联系,借此让陕西面花艺术变得具有可互动性、鲜活性。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

数字化传承使人类认知能力提升,是情感天赋的延续,在传播领域,数字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如实时观看技术、跨屏识别技术、智能交互技术等。数字技术的嵌入使虚拟信息与有形形态并存,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集成度和实用性。通过数字技术,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形态融入当代文化生态,成长为适应时代的新的文化形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属性决定了其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必须基于用户交互体验的形式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用户体验是一种互动学习和信息整合方式,它的有偿参与催生了用户体验经济。信息交互设计的理念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数字交互的形式,让受众获得多角度、多层次的虚拟现实体验,具有互动性较强的联动效果。

结合数字媒体,应用参数化设计方式,打造一种沉浸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重点在于打造符合人感性需求的传播模式,主要是从人的视觉、嗅觉、触觉等多面的感性特征出发进行传播研究,在此中促使消费者产生审美共鸣,从而主动地对此进行继承发扬。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非遗信息化生存及其沉浸式的体验,有利于传统社会文化、艺术、民间智慧的传播,使陕西面花文化这一艺术瑰宝获得永生,让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更大的艺术价值。

5 结语

大数据和数字化的广泛应用,不仅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和资源共享,也为其传播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和全新的方式。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推进和宣传保护意识的不断加深,人们意识到那些“无形的”代代相传的、活态的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生存状态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环节,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必须始终坚定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立场,继承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优良基因,结合时代发展条件,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文化相互和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技术实现非遗数据库的建立,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举措。通过优化数字化技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料的建档、宣传、研究、储存、传承、利用等不同方面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在信息时代,艺术设计领域的创新和信息互动体验将会有一个更好的交互点,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也并必将成为一个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陕西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与文化遗产相遇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