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读者反馈的《西游记》英译版海外传播研究

2022-01-05余承法郑剑委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分值西游记维度

余承法,郑剑委

文学传播是指文学语言、文学形象等相关信息通过媒介的传递、接受和反馈[1],包括文学作品出版、发行、推广、接受等主要环节,将作家的个人创作成果转化为社会的某种共享资源。传播方式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传播范围和效果,影响文学接受系统的性质与结构。近年来,学界不仅重视文学作品的同语传播,即某作品在同一语言内部不同时空和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开始关注异语传播,即“异语场景中人类借助翻译实现的信息传递”,又称翻译传播[2]。翻译界多关注作品选择、翻译模式、翻译策略/方法、译者风格等,而传播界聚焦传播的方式、内容、渠道和效果等。文学翻译传播不能只关注翻译质量而不考虑传播媒介和效果,也不能过分强调传播效果而忽视翻译质量,而需要整合翻译和传播“两张皮”,尤其需要通过读者反馈来考察传播效果。在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基于受众反馈的文学翻译传播研究对提高中国文学翻译质量、提升“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传播效果,具有深远意义。

一、《西游记》海外传播研究概览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在域外传播到东方国家的时间远远早于西方国家,在明代传入日本[3],1895年开始传播至英美,英译版达64种之多[4]。《西游记》的海外传播研究以国内为主,主要包括:不同语种和模态的版本考述,聚焦地域为欧美和东南亚,如英国[4][5]、美国[5][6][7]、德国[8][9]、泰国[10][11]、印度尼西亚[12]、缅甸[13]等,涉及的传播时间从晚清到当代,关注新闻报道、图书、宗教、影视等多种传播媒介。这些研究充分利用文本、电子、音视频等多种资源,考察《西游记》翻译传播的历程、动机、主体、路径等,分析《西游记》在海外以不同媒介存在的翻译客体,勾画这部小说在不同语言文化中的形象。

然而,以不同媒介形式存在的传播客体并不完全等于实际的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既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也指大众传播媒介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14],最真实的表现来自受传者的反馈。反馈作为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传播效果最直接、最有效、最真实的依据。考察读者反馈有助于深入了解译语世界的阅读习惯和偏好、反思翻译传播的得失,为文学翻译传播实践提供参考,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目前国内以读者反馈为对象的《西游记》翻译传播研究较少,仅有三项相关成果:李文婷结合销售量和评论界反馈指出,《西游记》余国藩译本深受读者好评的原因在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的受众意识[15];王镇根据英美汉学家在译著序跋、论文和著述中的评论以及Goodreads平台、亚马逊网站的英美读者评论,考察了专家读者与普通读者对《西游记》的评价[4];Wang、Humblé分析了亚马逊网站英语读者对《西游记》的反馈[16]。这三项研究关注普通读者群体的反馈,但随意抽取读者评论进行内容分析缺乏系统性,研究结果缺乏很强的说服力。鉴于此,本文以《西游记》余国藩(Anthony C. Yu,1938—2015)英译版(TheJourneytotheWest,以下简称“《西游记》余译版”或“余译版”)为例,基于Goodreads平台上有关该版本的读者评论,对反馈数据进行情感分析和内容分析,考察其传播效果,以期为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传播效果研究提供新模式、新路径。

二、研究方法

《西游记》余译版被视为“二十世纪的伟大人文成就”[17],“在所有译本中最具可读性,同时保持了高度忠实性”[18],其以译本忠实、情节完整、注释翔实享誉英语世界。若不局限于音韵特征、字词对应、语句调整等语言翻译层面的讨论,而是以该版本的读者评论为依据考察海外读者的接受反馈,则更能揭示深层次的文学翻译传播问题,研究结果也将更具代表性、说服力和启发性。本文选取、收集、整理全球最大书评网站Goodreads平台(该平台系统呈现读者的自发性评论,可为文学传播效果研究提供充足的分析数据)上《西游记》余译版近十年(2011—2020年)的读者反馈,统计、描述读者评论数量的历时变化和维度分布,对评论文本进行情感分析和内容分析,考察该译本的海外传播效果。

首先,采用爬虫软件收集Goodreads平台上余译版的读者评论数据,清理无效的读者评论,获得读者评论数据库。接着,利用Nvivo软件对评论文本逐条标注分析维度。采用Nvivo软件标注维度更加直观、规范和系统,可避免标注的重复或遗漏,方便校正错误标注,相同内容也可进行多个维度标注(因为同一内容可能属于不同维度的评价),并自动统计维度条目数。然后,按照各个维度抽取每条评论内已标注的内容,采用基于Python的NLTK情感分析工具包,逐一测定每个条目的情感分值。采用NLTK情感分析工具包是因为该工具包经过大量评论语料训练,具有良好的情感分析效度,已被广泛运用于文本情感分析。最后,结合评论内容,从不同维度进行解析。采用分维度的情感分值而非已有的读者星级打分,是因为星级打分只是整体的印象打分,无法反映读者对各个具体维度的评价。

三、基于读者评论数据的传播效果分析

整理在Goodreads平台获得的1 033条读者打分评论数据,并绘制曲线图,描述《西游记》余译版的历时打分评论次数,以反映该版本在英语世界的阅读热度。图1显示,余译版在英语世界近十年的评论热度总体呈上升趋势,2012年达到小高峰,随后热度减缓,2017年达到高潮,2018年回落,随后又开始上升。这可能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输出活动存在相关性。一方面,中国201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从此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活动在文化领域的溢出效应备受关注。另一方面,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启动了一系列对外翻译出版工程,如2009年“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2013年“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2014年“丝路书香工程”等。

图1 Goodreads中《西游记》余译版打分评论数

搜集、清洗、整理《西游记》余译版的读者评论数据,共获得109条读者评论文本(因为大多数读者只有打分,没有文字评论)。采用Nvivo标注了读者对译本的整体评价,即读者从整体上评价阅读体验或感受,共计59个评论条目。接着,按照3个一级维度、10个二级维度、3个三级维度分别标注读者评论,共计191个评论条目(见表1)。

表1 《西游记》余译版的评论维度条目分布

如表1所示,我们在标注读者评论的反馈信息时,区分了文学维、翻译维和传播维三个维度。就小说而言,文学批评主要关注情节、人物和故事背景三个方面,而情节和故事背景可以合称为叙事,叙事就可确定为文学维的一个二级维度。格调反映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风格的总体特征,素材是文艺创作最基本的原始材料,成为作家提炼和加工的现实生活对象,二者可视为文学维的两个二级维度。就《西游记》而言,素材主要包括三种:文化素材主要指《西游记》反映的佛、道等文化,成人素材指书中暴力和色情描述,具象素材包括兵器、打斗、山水等。因此,文学维包括人物、叙述、格调和素材四个二级维度。译者是翻译行为的主体,译者维是翻译维的一个重要二级维度。将诗歌翻译纳入翻译维是因为诗歌的语言附属性极强,具有很大的不可译性[19],而诗歌翻译水平直接决定小说的翻译质量和传播效果。副文本是“在正文本和读者之间发挥协调作用、展示作品的一切言语和非言语的材料”[20],包括封面、作者姓名、主副标题、题词、序言、前言、注释、插图、附录、索引、跋/后记、出版信息等,译作中的副文本还包括译者的姓名、前言/序言、注释等,对读者理解译作的生成与接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常被纳入翻译研究范畴,因此本文将其归入翻译维。在5W传播要素即主体、客体、受众、渠道和效果中,我们发现读者评论还涉及对渠道和效果的反馈,因此提炼出包括渠道和效果的传播维,分别考察读者反馈中提及阅读《西游记》的途径和感受,而这是现有读者评论研究中往往忽视的内容。表1显示,英语读者主要关注余译版的文学维,评论条目小计最多(105个),内容占比最大(16.26%),这表明英语读者比较注重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和素材三个方面。在翻译维中,诗歌引起的读者关注最多(15个评论条目),其次是副文本(13个评论条目)。传播维的读者反馈主要为接受效果反馈,共42个评论条目,多于翻译维的评论条目(共39个),这间接反映读者阅读《西游记》英译版时拥有丰富体验,受到较大影响,进而在Goodreads平台上分享其阅读感受。

四、基于读者评论文本的传播效果分析

图2 《西游记》余译版读者评论文本中翻译维和文学维二级维度的情感分值

利用NLTK情感分析工具测定不同维度每个条目的情感分值,然后综合各条目的情感分值,获得每个维度的平均情感分值(见图2)。情感分值幅度由-1.0到1.0归一化为-5.0到5.0之间,以对比书评网站的5分制打分。分值越高,情感态度越积极;分值越低,情感态度越消极。为验证情感分析的可靠性,我们对每条评论的情感分值与其相应的星级打分进行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情感分值与星级打分的相关性系数为4.5,显著性水平为0.001(p<0.01),这表明两者显著正相关,情感分析方法具有可靠性。整体的情感分值为3.8,表明读者对译本的评价较高。通过整体评论文本的词频统计和逐一核实,发现频率最高的五个评价性形容词依次是:great(“很棒”,6次)、best(“最好”,5次)、classic(“经典”,4次)、enjoyable(“令人愉快的”,4次)、engrossing(“引人入胜的”,4次),均为褒义形容词。这两项统计说明,余译版的读者认可度较高,传播效果较好。下面从翻译维、文学维和传播维来分析读者评论文本。

(一)翻译维的读者评论文本分析

如图2所示,翻译维的3个二级维度即译者、诗歌、副文本的情感分值均在2以上。

标注统计发现,译者维仅有1个消极评论条目,其余评论条目的情感分值均为正。如读者Yoshinga指出,“My rating for this book is purely based on the beautiful job that Anthony Yu did in translating it. He did not lose the original sentiment while making it actually make sense in English.”(我对本书好评完全是因为余国藩翻译得很棒。他不仅没有丢失原著表达的情感,反而在英语中进行了很好的传达)。这与文学批评学者John Marney的观点一致,他认为《西游记》余译版是翻译技术和艺术的典范[21]。

诗歌翻译维的情感分值为2.2,表明《西游记》余译版的诗歌翻译在整体上获得英语读者的好评。如Bujold评论道,“The translator’s English prose is smooth and clever, and he does an elegant job on the many interspersed poems.”(译者的英译流畅、娴熟,穿插其中的诗歌也翻译得很优美)。Luke认为,“On top of that, this book has the interesting quality of describing various people, places, and fights in descriptive poems.”(最重要的是,本书采用叙述诗歌描写了大量人物、地点和打斗场景,这一特色引人入胜)。但Cleopatra、Pennybags、Chris等读者认为诗歌过多,影响了故事的流畅性。其实,余国藩考虑过诗歌的存留问题,但他最终选择了全部翻译。他认为,《西游记》威利英译版(即Arthur Waley的变译本Monkey,1943年由美国The John Day Company出版)的最大遗憾是删除了原著的七百五十多首诗,而这些诗是原著的基本文学形式,也是原著叙事活力和描述能量的体现,这些文学形式应该翻译出来,帮助英语读者理解和鉴赏原著的魅力[22]。诗词全译是余译本的整体价值评判的关键参数,帮助英语读者在阅读译著时跟书中人物一起体验降妖伏魔的奇幻之旅,并通过诗词全译体味这部文学名著的思想内涵[23]。有些译者因为担心受众缺乏足够的文化理解能力,就刻意抹除原著的文学特色,但这可能导致译本的吸引力降低。

余国藩的副文本策略包括前言、注释和索引表,英语读者称赞余国藩借助注释解释中国文化表达的做法,如Burgendy评论道,“Luckily this translation includes an extensive explanation of certain Chinese terms along with footnotes that help understand some of the terms.”(幸运的是,该译本包含对中国特色术语的大量解释以及有助于理解的很多脚注)。

(二)文学维的读者评论文本分析

文学维的4个二级维度的情感分值依次排序为:格调维(3.7)>素材维(1.9)>叙事维(1.3)>人物维(1.2)。

读者对格调维评价最高,83%的评论条目的情感分值为正值。读者尤其喜欢《西游记》的幽默格调,这与下一节传播维中有关心理变化的发现是一致的。Mary S. Lee指出:“It was neither dry, nor dense, nor inscrutable. To my surprise, it appears to have been intended to be fun, and, despite the intervening centuries, I often found it such. Although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violence, the tone is very light... Suffice it to say, I didn’t expect a Chinese classic to contain a scene where three of the heroes pass off their piss as holy water.”(该书不干涩、不紧张,也不高深莫测。让我惊讶的是,此书似乎故意采用风趣的格调,尽管相隔几百年,仍然让我有如此感受。尽管有一些暴力场面,但格调还是很轻松……一言以蔽之,我没想到一部中国经典还有3位英雄将撒尿当作圣水[给妖怪喝]的桥段)。例如,余国藩对原著一段场景的翻译基本上再现了幽默效果:“那白马认得是八戒,忽然口吐人言,叫声:‘师兄!’这呆子吓了一跌,扒起来往外要走,被那马探探身,一口咬住皂衣,道:‘哥啊,你莫怕我。’八戒战战兢兢地道:‘兄弟,你怎么今日说起话来了?你但说话,必有大不祥之事。’”“兄弟”(brother)“口吐人言”(assuming human speech suddenly)“吓了一跌”(so shaken that he fell on the ground),译者将其中的言语幽默和形象幽默传达给英语读者,令人忍俊不禁。

素材维的3个三级维度的情感分值依次排序为:文化素材(3.8分)>具象素材(2.5分)>成人素材(0.6分),文化素材的情感分值在所有维度中最高。英语读者对书中的道教、佛教等文化素材比较感兴趣,如Liralen评价:“The journey itself really reminded me a lot of old Taoist and Buddhist myth and legend and well... feel... that I got from my childhood.”(《西游记》帮助我回忆小时候学到的道教和佛教知识);Aubrey评价:“There were further intriguing glimpses of religious clashes, including a very intense one between Buddhists and Taoists.”(还有一些有趣的宗教冲突,包括佛教和道教之间的激烈冲突)。在具象素材维的评论中,值得注意的是有人提到该书对女性行为的描述低俗,主要是指女妖形象:她们充满食欲和色欲,作恶多端,负罪累累。其实,作者将这些践踏礼教的行为加在女妖身上,是为了“突出她们的妖性”,将其区别于凡间良女和天上女神[24]。成人素材的分值最低,可能跟书中的血腥和色情描写有关,血腥场景如第17回悟空打死苍狼、第30回黄袍怪饮酒吃人;色情场景如第54回女儿国国王挑逗三藏、第72回盘丝洞女妖洗浴描写,等等。《西游记》余译版的词汇明晰、语言流畅、可读性高,少年阅读理解并不成问题,但因为包含大量成人素材,加上诗歌难懂,佛道文化晦涩,似乎不适合儿童阅读。

叙事维的评价偏低,消极评论集中在故事结局的可预测性、降妖模式的重复性、人物对话中的情节复述。7位读者反映角色有时复述故事情节未采用诸如“将上项事说了一遍”的手法。如第30回,三藏被黄袍怪变成老虎,白龙马变成宫娥刺杀黄袍怪,由于法力不济被砍伤,而后逃脱,八戒回到宝象国都时遇到白龙马,白龙马又烦琐地把前后经过复述一遍,即“你与沙僧在皇帝面前弄了本事……那妖精变做一个俊俏文人……只得化龙身去救……”《西游记》原著复述这类情节,是因为小说最初是从说书话本整理加工而来的,每次说书都有时间间隔,观众可能不同,有必要重复相关的故事梗概。而且,书中的很多复述并不在章回的开头,而是在中间。此处,白龙马战败后的附诗“意马心猿都失散,金公木母尽凋零。黄婆伤损通分别,道义消疏怎得成”属于前文内容,与“且不言三藏逢灾,小龙败战”之类的后文内容可能是两次说书,经吴承恩整理成了一个章回。这种情节复述在余译版中都得到了忠实再现,可能影响读者阅读时的流畅度。

人物维的情感分值最低,因为不少读者认为《西游记》中人物性格的变化很小,唯一受到肯定和欢迎的角色是孙悟空,但其魅力随着剧情的发展而逐渐减弱。如Melanie抱怨道,“I’m fed up with Sanzang’s stupidity (because, seriously, I would find it acceptable for a person to commit the same mistakes twice or thrice in a book, but the stupid monk just keeps doing it all over again!!), with Pig’s ill intentions and with Friar Sand’s uselessness. Well, at least Wukong is evolving in terms of personality. In a VERY, VERY subtle way, but at least he is the only one that looks like he’s at least TRYING to be a better being.”〔我受够了玄奘的愚钝(一个人可能犯两三次错误,但这个蠢和尚一遍遍犯错)、八戒的坏心眼和沙僧的无用。悟空的性格发生了变化,但以极其微妙的方式,至少他是唯一想变好的人〕。

(三)传播维的读者评论本文分析

就传播维而言,5位读者反馈他们通过接触《西游记》的漫画书、影视剧或游戏开始阅读英译版,这与《三国演义》海外网络游戏(Dynasty Warriors)的改编传播带动书籍阅读的模式相似,与卢颖桢有关印度尼西亚受众主要通过影视剧了解《西游记》的研究发现[12]是一致的。英语读者阅读余译版之后,产生了如下四种反应:(1)心理变化:除了两位读者产生无聊感,23位读者表示阅读带来愉悦感。Wendy认识到团队合作和拒绝诱惑的重要性,Raditya意识到人们要为过去的错误和罪恶忏悔。(2)推荐意向:基于书中蕴含的道教文化、中医知识、冒险故事等元素,7位读者表示会向他人推荐《西游记》。(3)阅读行为:有7位读者表示将重读或读下一卷本《西游记》,如Burgendy评论道,“I can’t wait to read the next volume to it.”(我等不及要读下一卷)。(4)创作行为:Sheppard指出,“TheJourneytotheWest influenced the composition of my own latest workSpiritusMundi.”(《西游记》激发我创作了《世界魂》)。总之,英语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了解了中国文化知识,体验了精神爽点,获得了心灵感悟,将《西游记》内化为认知的一部分,并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这表明《西游记》给英语读者带来多元价值。

结语

《西游记》有两个英文全译本,余译版在Goodreads上的年平均打分评论数为103条,詹纳尔(W. J. F. Jenner)英译版为101条,合计打分评论数高于《红楼梦》四个英文全文版的合计年平均数(180条),但两者均远低于其他世界经典小说的英译版,如日语名著《源氏物语》的2003年英译版TheTaleofGenji,其年平均打分数据为760条,西班牙语名著《堂吉诃德》的2003年英译版DonQuixote年平均数据为21 000条,俄罗斯语名著《战争与和平》的1998年英译版WarandPeace年平均数据为25 000条。这表明《西游记》英译版在英语读者群中的传播范围有限,这也是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必须面对的现实。

郭光华曾指出,国际传播能力评估要综合考虑传播方与接受方,要结合定量与定性测量,不能忽视受众的传播效果[25]。本文正是基于读者反馈,采用分维标注、情感分析、相关分析等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析中国文学经典《西游记》英译本的海外传播效果,以期为文学作品的翻译传播研究提供科学、客观、可行的分析路径。在人物、叙事、素材、格调等维度得到再现的前提下,译文的文笔和风格可能显著区别于原文;文学作品的受众存在显著差异,译语受众与原语受众的文学审美可能相差甚远。可见,对于相同的文学作品,异语传播与同语传播的效果可能大相径庭,基于受众反馈的接受效果研究将为揭示文学的翻译传播效果提供有益启迪和可行路径。

《西游记》余译版中幽默风趣的笔调(格调维)让读者体验到趣味和愉悦(效果维),注释(副文本维)文化词(文化素材维)帮助读者理解,全译诗歌并兼顾传意和格律(诗歌维),译者力图以柔性再现或明晰化的方式(译者维)将《西游记》所蕴含的文学特色传译给英语读者。诗歌全译、幽默格调再现、副文本阐释都得到了海外英语读者的高度肯定。还有不少读者反馈他们通过漫画、影视剧和游戏等多模态形式接触《西游记》。这些至少带来以下两点启示:(1)文学翻译传播必须考虑读者分层,确定翻译传播的主要内容和价值。对《西游记》原著中体现的勇敢、正义、勤劳、善良等普世价值观,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如《西游记》余译版的学术性全译和威利改编版的变译,适时调整传播媒介、路径和方式,以满足特定条件下特定受众的特殊需要,切实提高传播效果。(2)文学翻译传播需要尽量保持原著的文学特色,同时适应译语世界的诗学规范和语言习惯,兼顾原著文化价值与受众体验反馈,并采用渐进式、多模态的跨传播策略,先引发感官体验,然后引向经典阅读,再推动译本接受,最后缔结文学文化姻缘。

猜你喜欢

分值西游记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芍梅化阴汤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指印特征点编辑差异对档案指印匹配分值影响的实验研究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悄悄告诉你:统计这样考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