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新丝绸之路”现状:问题与建议

2022-01-05俞少杰郭延坡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甘肃经济带

俞少杰,郭延坡

(1.兰州财经大学,甘肃 兰州730101;2.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018)

2019年8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的通知,为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规划》随着西部互联互通的深入推进,陆海新通道为西部省区诸如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2019年1月,包括甘肃在内的八个省区市签署了共建陆海新通道框架协议,在海关等多部门的支持下,这条大通道的外贸业态越加多元化,越加繁荣。甘肃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所经的黄金路段和枢纽地带,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不可替代的桥梁,加强建设甘肃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内容。

一、甘肃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背景

甘肃地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交汇地带,位于我国湿润区向西部干旱区的过渡地带,自古以来就有拱卫中原、护翼宁青、保疆援藏的战略地位和独特的文化通道区位优势,为中原连系西北乃至中西亚的咽喉和纽带,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不可替代的桥梁。近年来,受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疲软,沿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的国家战略竞争日趋激烈。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丝绸之路和谐安全、保障物流人流信息流畅通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在推动丝绸之路发展、深化各领域合作中具有广阔的空间,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望成为建设繁荣丝路、人文丝路、绿色丝路、和谐丝路的中坚力量和重要支撑。

二、甘肃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状

(一)甘肃省经济结构问题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方面,甘肃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结构调整任重道远。甘肃省产业结构呈“三、二、一”的格局(如图1),从宏观角度观察甘肃省经济结构由过去的“二、三、一”产业结构发展到今日,顺应了从低级到高级演替的变动规律,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甘肃的经济结构虽然说随全国产业结构的演变适时进行了调整,各产业在国内生产总产值中的构成也渐趋合理,但是甘肃省工业经济对资源性产业过度依赖,原材料工业增加值比重过高,探索适合甘肃发展的新兴工业结构势在必行。此外,过快的人口增长和较低的人员素质,也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和国民收人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导致社会消费需求量低,对社会再生产提供的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图1 甘肃省各类产业占全省GDP比例

(二)大数据技术水平问题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个人乃至社会的运转模式产生影响。以大数据技术产品和应用为核心内容的新兴技术和产业,是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生产关系再造和生活方式改变的重要抓手,是实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甘肃省在利用海量、多维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水平能力较低(如图2)。列举了中国31个省份中后十九个省份中,甘肃省大数据整体发展水平为倒数第七,位列第三梯队。大数据发展相对滞后,需积极借鉴领先省市发展经验,加快追赶步伐。

图2 各省份大数据整体发展水平

(三)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条生态脆弱带。生态问题与贫困问题是相互交织、彼此相关的。甘肃省58个贫困县中,30个县隶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群众成为“生态贫民”。河西走廊被称为“西北粮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祁连山的生态环境与河西走廊息息相关。甘肃省气象局的一份最新资料表明,祁连山冰川融水比20世纪的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至6.5米的速度上升,有些地区的雪线年均上升竟达12.5至22.5米。按照这一速度,祁连山大部分冰川将在200年内消失殆尽。

三、甘肃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建议

(一)实现甘肃经济转型战略

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下,甘肃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战略定位,一个基本的考虑就是融入国家外交和发展大局,充分发挥甘肃独特的优势和条件,更好地借助外力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努力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当前,甘肃至少有5方面的发展优势:首先是通道区位的优势。古丝绸之路横贯甘肃东西全境1600多公里,历来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咽喉要道和商埠重地,也是我国与亚欧各国能源、通讯传输的必经之路,“黄金通道”的优势十分明显。二是资源禀赋的优势。甘肃不仅拥有矿产资源优势,还拥有文化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优势、能源资源优势、科技资源优势,在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创新的力量。三是人文地缘的优势。甘肃同中亚、西亚各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同中亚、西亚各国的交往渠道不断拓展、友好关系日益密切,进一步扩大向西开放、不断加强合作交流的基础良好。四是战略平台的优势。甘肃现在拥有兰州新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3大战略平台。其中,兰州新区2013年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62亿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去年实施项目329个、完成投资293亿元;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祁连山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两江一水”治理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正在陆续实施,成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重要依托和强劲支撑。五是产业基础的优势。甘肃已形成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化工业、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同时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深化产业合作方面潜力巨大。

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甘肃编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发展思路及布局,即围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这一战略,着力构建兰州新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三大平台”,重点推进道路互联互通、经贸技术交流、产业对接合作、经济新增长极、人文交流合作和战略平台建设“六大工程”,强化并提升兰(州)白(银)、酒(泉)嘉(峪关)等“八大节点”城市的支撑能力,努力实现“建设丝绸之路黄金通道、向西开放战略平台、经贸物流区域中心、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和人文交流桥梁纽带”的“五大目标”。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沿线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甘肃必须一手抓转型升级,一手抓生态治理,真正做好做足“发展”与“保护”这篇大文章。

(二)加强甘肃基础建设,学习新技术

甘肃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东风,在做牢做实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的基础上,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转型升级,通过互联互通能力的提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

为此,甘肃以完善综合交通、能源通道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快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建设。目前,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兰州至宝鸡客运专线,兰州至张掖铁路三、四线,连霍高速改造等工程已全面启动建设。新亚欧大陆桥国家列车编组站、兰州及敦煌直飞阿拉木图等中、西亚国家航线正在谋划中。此外,酒泉至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西气东输管线、油气管道等能源战略通道已初步形成。然而,甘肃不甘于只做“通道”,还要在“通道经济”上有所作为。甘肃是国家确定的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之一,但甘肃不是简单地承接产业转移,而是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在“挑三拣四”中承接、在承接中“提升”。

甘肃的工业结构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特征明显,但甘肃的生态承载力有限,这决定了甘肃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不仅要做到“清洁引进”,更要从产业链的缺失环节、薄弱环节入手,把产业的承接转移与改造提升结合起来。据统计,在近两年工信部与甘肃省政府共同主办的产业转移对接会上,有超过2000亿元的产业项目被拒之门外。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甘肃正努力构建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甘肃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六成;同时,甘肃又“十年九旱”,70%的耕地是山旱地。农业结构不调整,全面小康就是一句空话。甘肃从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入手,通过优化种植结构,挖潜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同时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保护河西走廊一带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为此,甘肃因地制宜地着力培育以草食畜牧业为主的循环高效农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节水高效农业、以优质林果为主的区域性特色高效农业,以及以马铃薯、中药材、现代种业和酿酒原料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甘肃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向好,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为近年来同期最快增速;农民现金收入达到3092元,同比增长13.01%,增速居全国第七位。

长期以来,甘肃工业发展依赖于石化、有色、冶金、煤炭等传统产业,原材料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受原材料产品价格低迷、产品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影响,甘肃工业企业近年来普遍存在生产主体不活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乏力的现象。根据区域产业的特色与实际,甘肃应以技术改造升级为驱动,着力打造符合现代产业分工、具有竞争优势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以酒泉钢铁(集团)公司为例,作为甘肃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酒钢近年来积极探索产业间低碳高效耦合发展路径,做大做强钢铁产业,做大做优非钢产业,形成了产业多元发展新格局。随着转型步伐的加快,酒钢这家拥有58年历史的老企业正焕发出新活力。

酒钢集团是甘肃传统工业企业加快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甘肃正加快培育平凉煤电化冶、庆阳石化煤电化冶材,酒泉装备制造、新型煤化工,嘉峪关冶金新材料,金昌有色金属及精细化工等10个千亿级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强筋壮骨”的同时,有望再造一个新的甘肃工业。创新是中小企业突破现有障碍和保持竞争力的源泉。然而,由于相关资源有限和能力的不匹配,中小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往往处于劣势,主要靠模仿和跟随为主。同时,数字化时代为中小企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企业应该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通过合理资源配置实现企业数字化。这其中需要甘肃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中小企业的战略转型提供帮助。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甘肃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甘肃已规划建设了嘉峪关特种钢材产业示范基地、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兰州生物产业基地、金昌新材料示范基地等10个战略性产业示范基地。2021年上半年,甘肃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0.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6个百分点,仅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就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订单额117亿元,同比增长80%。

(三)甘肃生态环境保护

改善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关键在于“护水”和“治沙”。只有河西走廊的绿色屏障建立起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才有了可靠的保障。脆弱的生态环境依然是甘肃发展的掣肘,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生态,甘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离不开科学的指导和顶层设计。2013年12月,国务院通过《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了“甘肃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定位。在甘肃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河西走廊地区的生态保护直接关系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但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依然十分脆弱,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荒漠化。

祁连山是河西走廊的水源地。正是祁连山雪山冰川的融水汇流成河西走廊3大河流——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才孕育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绿洲城市,串起了甘肃境内的古丝绸之路。而绿洲之外就是戈壁沙漠,河西走廊北部和西部分别处于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的边缘,正是因为祁连山与绿洲的存在,河西走廊才避免了被3大沙漠“吞噬”,丝绸之路才有了“绿色屏障”。

祁连山无疑是整个河西走廊地区生态安全的命脉,一旦祁连山的生态出现问题,对于本来就危机四伏的河西走廊将会产生重大影响。甘肃正在部署构建河西祁连山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以水源涵养、湿地保护、荒漠化防治为重点,包括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石羊河、黑河、疏勒河3大流域生态治理,加强北部防风固沙林体系建设,建设绿洲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新能源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等内容。因此改善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关键在于“护水”和“治沙”,走绿色发展之路。在武威市,“下山入川”的生态移民工程兼顾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正得到有效保护。这种保护的意义在于化解农牧民发展生产与祁连山生态保护之间的突出矛盾,同时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河西走廊的生态恢复问题十分复杂,需要多方面的长期努力,比如保护祁连山的水土涵养林、防沙治沙、生态移民。但“生态移民”对移居区有可能产生新的生态破坏,还存在如何致富问题。生态移民必须做,但不应该是主要措施。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解决河西走廊“三农”问题和节约用水的根本出路。河西走廊的生态问题牵动着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进程,保护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手段,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解决河西走廊“三农”问题和节约用水的根本出路。节约用水从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和发展特色农业两方面出发。用葡萄、瓜菜等节水高效作物取代高耗水的小麦、玉米、棉花;制度节水方面,开始在农田节水方面尝试“定额到户、超用加价、转让有偿”的水权制度改革。

四、结论

甘肃的经济总量相比于其他地区落后较大,因此甘肃应大力进行战略转型,发展省内企业技术应用水平。甘肃省作为丝绸之路黄金段的核心地区,在大力发展经济时,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地区优势,强化互联网互通建设职能,加快打通空中通道,加强现有国际航空口岸建设工作,建设具有开放性、便捷性的国际物流平台。构建国家战略发展平台,促进各节点城市间的发展,将中心城市兰州打造成为重要的交谈枢纽和陆路集散中心。同时甘肃也是国家确定的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实验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但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甘肃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根本问题就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加强甘肃生态环境保护,对维护西北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战略,实现甘肃省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甘肃经济带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在河西走廊聆听
继续向北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河西走廊风情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