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我国青少年性别僭越与体育干预研究

2022-01-05朱祥飞赵利红项建民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10期
关键词:群体青少年运动

朱祥飞,赵利红,项建民,陈 夏

(1. 莆田学院体育学院,福建 莆田 334001;2. 福州理工学院,福建 福州 350506;3. 上饶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自媒体产生并依托于互联网的普及,植根于网络公众。“自媒体”的说法可追溯至Dan·Gillmor于2002年解释“新闻媒体3.0”时首次提出,但未规范具体释义。次年,Shayne Bowman和Chris Willis撰写的自媒体研究于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报告明确了自媒体的内涵及内容,即以普通公民为主体,利用知识体系的全球性与数字科技相互关联, 供“新媒体人”(包括自媒体用户群和非专业新闻者)分享个人观点、自身或周边新闻的途径, 微信、微博、抖音、论坛和即时通信等是自媒体的主要载体。该媒介受众广,影响面大。 Ohmynews,Janjan,Ourmedia.org,Wikinews,Livedoor,My Missourian以及公民新闻、直播中国等自媒体时代公民新闻网站的兴起,引导着自媒体走向成熟。

自媒体时代下,人们生活的信息网更为广泛,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全球新闻。网状信息源、高速传播实效,使得自媒体的信息更新速率超越任何传统媒体。但是,随之发展的各类手游、短视频App等占据了人们的大量业余时间。截至2019年6月,我国的即时通信用户有8.25亿,使用手机的用户高达8.21亿,分别占网络群体的96.5%和96.9%;网络视频者约7.59亿,占整体网民的88.8%,其中,6.48亿为短视频爱好者,占网民整体的75.8%;微信用户6.2亿,网络游戏使用者4.94亿,占所有网民的57.8%;手游网民4.68亿,占手机网民的55.2%。新媒体时代,某些特殊现象随之兴起,如男性服饰女性化、女性服饰男性化。此外,女性的光头、寸头、短发现象已得到大多数人的接受,男性护肤、烫染发、长发、耳钉等非主流现象亦不是新闻,以及同性恋等都表现出了当下的严重性别僭越现象。

1 新媒体时代的性别僭越现象

相关文学作品中,赫赫有名的徐坤对男权的“僭越”,却不失自省。陈染的小说创作实现的是一次典型的性别僭越过程。还有《再生缘》对传统父/夫权的颠覆,是女扮男装后的性别僭越过程;《红楼梦》中,贾宝玉的言行举止无不表现了其对强权的反抗,僭越或抵触男性标志的传统身份;《菊》亦是一个女性内心挑战男权的性别僭越代表。

1.1 同性恋

201 1年,央视新闻的《24小时》栏目肯定了同性团体的人权问题 ,引发线上线下媒体的疯狂转载。这被认为是同性恋权益人士在中国环境立足的重要里程碑。2019年08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的法工委研究室处理了有关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提案。此次提案并未通过,但此性征选择也未遭批判。相关数据显示,同性群体主要集中在高校大学生, 组合方式为女女、男男,共同特征均是其中一方从外形或行为上僭越为异性。据了解,大多数同性恋并非从始至终的性取向,多是内心感受被忙碌的亲人忽视或受情伤所致,而同性的高度理解及体贴致使出现这一选择。同性恋这一特殊社会现象反映了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大众解决了基本物质刚需的精神满足需要。

1.2 “靓丽美男”

自媒体时代影响力最大的当属影视圈。鹿晗的爱情公示就曾引发微博及部分网页的几天瘫痪及多天霸屏现象,关注度超过许多重大国内外新闻。 “流量女神”“帅气小鲜肉”的火速崛起,青、壮、少年龄段为主要关注群体。无疑,“流量男主”的外表帅气逼人,肤白貌美大长腿,在外表上向女性方向僭越,但保留原有性征。这种男性的中性化反映了我国社会稳定,人们内心追求精致化审美。流量男星为迎合大众取向而成为不拒绝女性化气质的“新男性”。男性外形特征的僭越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特殊产物,不具备时代意义,但会给众多女性的理想对象的外形产生影响。

1.3 “女汉子”

“思想独立、外表精致、事业小成”的“女汉子”群体引发媒介的高度关注。在媒体报道中,女性在某些男性所擅长的领域发挥所长并取得不菲成就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居多,被称为新时代女性。新时代女性一反常理,抛去传统女性形象,僭越到男性擅长的领域,造型上以冷艳为主,外形出现一定程度的中性化。这无疑是父权制下女权反抗的僭越形式。外形上的中性化亦说明其内在的些许不自信,骨子里沿袭着父权制。

1.4 小 结

性别僭越现象是我国社会发展时期的特殊产物。男女的中性化趋势表明,我国的基础物质需求已解决,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体现了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多元发展。这种状态是综合国力夯实,而精神文明尚待引导的特殊适应方式。学生一族由于国家的各项入学保障政策,经济负担大大减轻,手游、追剧、刷抖音等占据大部分业余时间。反观人们现下的消遣方式,缺乏足够的健身健心时间,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

2 体育运动:有效规避性别僭越现象

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在《全球经济将出现五大浪潮》一文中指出,新时代的发展重心已从物质转向精神。但值此过渡期,新型社会问题不容小觑。自媒体时代性别僭越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误导着青少年的两性观。再者,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对视听觉的影响令人担忧。这与2010年后我国体质健康测试中尚有较多测试者视力低下、体质较弱的结果相吻合,需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规避。众所周知,体育运动具有强身健体功效,对人体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巨大影响。有研究发现,体操、舞蹈和长跑运动训练使女性体脂较低并延缓衰老。体操运动员的骨骼年龄明显低于机体年龄(1.42±0.99岁),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男性骨骼和性成熟状态较优。Seefeldt等人的研究也发现,规律性的体育运动有延迟衰老的效果。

影视圈及现实生活中,“娘炮”现象并不少见,他们与男性应有的阳刚形象相去甚远。体育运动有调节人体内各激素功能,保障人体激素的相对稳定。当运动负荷阈强度(%VO2max)值为50%~70%时,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变化明显;当强度值高于70%时,雄激素产生明显变化;当运动强度维持在30%~35%时,雌性激素的升降幅度最为明显。性激素(sexhormone)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促进性器官成熟,调节性冲动。有研究表明,举重、拳击、格斗等其他大强度运动项目能激发雄性激素水平,有利于保持男性第二性征及性取向。因此,体育作为上层建筑,不仅能强身健心,还能调节性激素水平,激发或抑制性冲动行为,有效地规避性别僭越。

3 规避青少年性别僭越现象的举措

当代青少年成长于网络覆盖的思想开放期,思想较为活跃,强烈的好奇心和高参与度等导致其对国外意识形态的接纳度高。这种意识形态隐性渗透到影视片段、成人用品为代表的可视化和高视觉冲击性的感性图片,具象化于青年少思潮。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新生力量、基础教育的奠基之石,承继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而今成为西方意识形态主要隐性征服对象。青少年的性别僭越行为就是外显表征之一。性别僭越作为社会特殊发展期的亚文化形式,正以其特殊方式影响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健康以及价值观念的养成。因此,规避青少年的性别僭越现象,有效引导千禧一代的物欲观及文化形态已是时代所需。

3.1 建立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影响地位逐步增强,国人出国深造、访学和旅游热潮持续升温,中外文化交流日趋密切。依托于互联网的发展,跨国家或地区的全球性交流不再有时差。文化的交融现象凸显。目前的出国热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带入了大量西方思想,有许多文化受学生群体喜见,尤其是对物欲消费的过分追求。现在的青少年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活,注重享受,强调权利,轻视义务责任。在婚姻方面,传统婚配模式受到挑战。当下的恋爱自由、婚姻自由在青年群体中认可度飙升。反传统的同性恋爱亦有较高的接受度。同性恋爱模式虽不是首发,但将其反响至婚姻法审核范围的属首次。同性恋是反传统婚姻下的一种非主流性别僭越行为,是特定历史阶段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下的恋爱亚文化。此类现象与自媒体时代西方思想影响密不可分。

主流文化并非与亚文化矛盾对立,符合社会发展的亚文化将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线城市快节奏工作、生活已成常态,但文化传承并未进入快车道。新时代,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一带一路”途径的20国青年评为中国“新四大发明”。新四大发明并不全是中国首创,但因我国的国土辽阔、市场巨大和人口基数庞大而成为可能。另外,新四大发明的成果离不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移动支付等大力支持。目前,中国高铁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支付宝的受众遍及70多个国家或地区数十万商家,微信受19个国家或地区的青睐等,这无不体现了中国梦进程中的中国创新,中国“便车”正带动多国和地区的发展,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命运共同体。同样,中国文化亦将成为中国骄傲。青少年的文化传承需落到实处,引导正向的物欲观。

3.2 倡导体育精神

自媒体是通过点对点的传输方式,跨越了运营商和监管方等多层壁垒,将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进行无缝对接,最终展现在深耕社交移动终端。2019年第二季度,“直播+”模式下的YY(欢聚时代)、虎牙直播分别营收59.23亿元和19.22亿元;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蘑菇街交易总额同比增长138.1%;2019年淘宝“618”期间,淘宝直播带促商品额130亿元,开播商家较上年增长约120%,开播场次较之前多出150%,用户关注度新增42.1%。这种共享用户流量,通过碎片化和精细化的短视频内容加互动的方式,让各商家赚得盆满钵满。为此,快手将独立游戏以直播App形式抢先推出,抖音将用户的短视频直播权完全开放。综上,当下的主流媒介是自媒体平台,受众者为广大网民群体。自媒体传播的实效性优于主流媒体,但其监管难度已成一大难题,信息源的真实性存疑。在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下,自媒体终端能根据用户基本资料,将其学缘、喜好、地缘等进行聚类,进行相关信息推送,造就“信息茧房”。微信热点推送、公众号热推及淘宝好物推荐等均归功于此。自媒体平台的信息聚类能实现交友便捷,选购省事省心,但受众所留信息真实性无可保障,交友亦存风险。终端引导信息流局域,环境较封闭,沉浸于群体的话语体系中,形成了局限的价值观聚类的极化网络环境。

青少年作为自媒体主流群体,局域的交际圈阻碍了与社会的耦合,集体凝聚力降低,情感需求与性行为认识模糊。校园学生的性别僭越行为就与教育体系下知识结构中体育精神的缺失相关。处于特殊发展期的青少年群体容易受主流网页和移动媒介影响,但相关内容的合适度无从保证。缺乏引导的网络文化导致“优衣库事件”“校园同性恋”等负面消息频发。教育体制改革中应把体育精神教育渗透到大、中学体育及文化常识类课程中,循序渐进地培养“拼搏”“协作”“坚持”等较为阳光的品质。同时,合理运用自媒体平台扩展体育精神的宣传,与校内教育相结合。

3.3 加强体育锻炼

认识到体育的核心教育价值,能促进人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有效规避性别僭越。根据我国体质健康达标的青年(18~24岁)测试的部分测试项目和结合少年(12~17岁)高参与度的热门运动项目推荐日常运动处方如表1。

表1 青少年的FIIT推荐

选择运动项目时应考虑到自身健康情况、兴趣爱好和运动环境等,运动强度因性别、年龄及预期目标的不同而异。当运动强度低于50%VO2max时,机体供能以脂肪氧化分解为主,血浆中游离的脂肪酸浓度每2分钟更新50%,脂肪代谢非常活跃;当运动强度高于50%VO2max时,糖的分解供能明显加强。人体疲劳感的表现为:中等强度时心率和呼吸显著增加,心率和呼吸急剧增加时表明强度过大。

目前,由于青少年群体的学习安排和日常作息,导致超重或肥胖比例较高。因此,减重或减脂成为青少年十分关注的焦点。从运动生理学层面分析,减重(或减脂)的核心在于消耗脂肪功能。依据脂肪的代谢原理,增加自体肌肉的能量输出,促进脂肪的分解氧化,抑制糖合成脂肪以达到减肥的目的。具体的减重、减脂运动处方,见表2。

表2 减重、减脂运动处方

运动减重或减脂处方的原理主要是根据骨骼肌消耗能源物质的先后顺序所制定的。一般而言,肌糖原分解供能发生在运动初的5~10min,接着血糖、肝糖为主要功能对象。脂肪供能一般在不间断运动30min后,且输出功率最大。特别关注的是,虽然脂肪常在人体安静时氧化供能,但由于脂肪代谢产生的ATP量最多,维持人体基础新陈代谢所消耗的脂肪远低于摄入或转化量(因为多余的糖原也会转化成脂肪储存),因而达不到减肥的效果。因此,减脂时,推荐低强度的长时间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跳舞等),水中体能练习、泡沫器材和花样游泳的运动减肥是近年来的明星减肥项目。目前,大众减肥初期常出现的困境是,体重“不减反增”现象。原因如下,第一,没有科学合理控制食物量的摄入;第二,运动初期,小强度长时间的有氧运动的确会促进脂肪分解产能,无多余副产物存留以达到减脂的目的。但由于骨骼肌的运动应激效应,机体会对运动产生适应性变化,出现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肌纤维的增粗导致肌肉重量增加,未达到减重的目的。事实上,肌肉的增加有利于人体的工作和学习,提高人体代谢能力。若想减脂的同时还能减重,就必须在个体承受范围内,增加运动强度(推荐量:50%~85%VO2max或小于60%~70%最大心率),使机体在消耗脂肪的同时,增加糖原的分解,避免过剩糖转化成脂肪。青少年在运动中,需关注本体疲劳度和呼吸情况,切勿因过量运动而造成骨膜炎和大肌肉群内的肌纤维断裂,这种肌肉的延迟性酸痛常是运动损伤的前症。对此,监护人或锻炼者应及时调整运动时间,根据自身情况变动强度,做好运动后恢复与饮食。

3.4 强化家庭体育

一定程度来说,性别僭越是一经济转型期,自媒体价值偏好与青年自我呈现相互作用下的习得性无助现象。部分群体的僭越行为往往是情感焦虑下的情感选择扁平化,影射出传统婚配的父权制主导的不平等问题及受众情感诉求。协调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均衡情感互动,是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性别僭越是青少年群体成长过程中矛盾冲突的一种映射。强化家庭体育建设,对于预防青少年性别僭越意义重大。

4 结 语

总体来说,青少年群体正值好奇新事物,接纳度较高而成为性别僭越的主要群体。性别僭越受众群体因发展环境的影响,喜用“丧”文化表达需求,性别僭越行为的本质是对美好婚姻的追求。在表达手法上,通过欲抑先扬的格式,性别僭越的反传统配婚择偶行为与“丁克”选择相映,都注重个体情感体验,不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性别僭越和不需要子女维续婚姻的丁克选择都是对爱情的极致追求。但现实中,丁克爱情鲜见,性别僭越者多曾有痛心的情感经历,抑或不良社交,自身外显条件等限制,最终选择同性取情或搭伙取暖。

目前我国男女比例尚处于失调状态,高学历和高资源女青年择偶需求遵循“同类匹配”原则,年龄上顺应梯度择偶模式,但与超过90%的大龄男性选择小于自己3岁及以上的配对模式相悖,导致大龄女性落单情况凸显。农村低资源男青年则因同质性匹配模式而单滞 ,加之“80”“90”后的较高离婚率冲击,引起同性恋群体和搭伙型伴侣的关注度频增。由此可见,性别僭越是相关计生政策下人口性别失衡的阶段现象,主流婚配仍是传统婚配模式。毋庸置疑,传统婚配有其众多优良之处。择偶者的职业、居住背景和受教育程度依据同类匹配选择的婚姻和谐度居高,年龄上主要以梯度择偶来选择心理成熟度接近的伴侣。大多性别僭越群体的同性恋、女汉子、精致美男标签停留在自媒体宣泄空间,是高择偶压力下的情绪反抗,但并未影响青年个体的择偶标准。因此,我国应该立足受众群体,多面审视性别僭越的影响,充分发挥亚文化的激励功能。

猜你喜欢

群体青少年运动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中间群体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