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免疫生物学实验课”的探索与尝试

2022-01-04郑晓东陈永艳孙昊昱魏海明田志刚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21年24期
关键词:实验设计实验课生物学

孙 汭 郑晓东 陈永艳 孙昊昱 魏海明 田志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合肥 230027)

随着免疫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免疫学在保障人民健康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尤其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凸显了免疫学的理论和技术在人民健康中所占的地位,因此开设免疫生物学实验课,让大学生了解免疫学理论及技术显得非常必要。虽然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尝试开设免疫学实验课,然而,在已经开设的免疫学实验课中,普遍以独立的实验为单元,实验与实验间相互独立,学生很难将实验结果与所学的免疫学理论联系起来。这种只突出实验本身而忽略基础知识之间连贯性的课程设置,阻碍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开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1]。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研组对传统的免疫学实验课内容进行了大胆改革。围绕着基本的免疫生物学实验,选定几个研究方向,让学生根据这些实验内容自主进行实验设计,详细地进行实验记录,最后以论文的格式写出实验报告,将一个个独立实验串联起来,讲述一个完整的免疫学故事,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由于实验的连贯性,使学生的责任心和对结果的好奇心明显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科研综合能力[2]。

1 课程设置的总体思路

1.1 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科研精神的培养 教研组充利用实验课中的理论课堂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穿插介绍各种免疫学技术的发明、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时免疫学的理论和技术在其治疗和预防中所发挥的作用,通过免疫学家的科研历程、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爱业和敬业精神,激励学生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科学价值观。

1.2 高度重视科研道德和实验伦理的培训 随着科研国际化的深入,科学不端行为日益突出,为了使学生能够在科研刚起步时即意识到其危害,教师在免疫生物学实验课第一讲就注重科研道德伦理的培养,并就实验设计、实验记录、实验报告的意义、要求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使本科生刚步入科研之门即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严肃性,从而杜绝科学不端行为的发生。

1.3 建立具有逻辑关系的整体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 免疫生物学实验课打破以往实验课每次授课内容相对独立的模式,将授课内容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从抗原免疫到免疫器官/细胞的分离,再到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检测,所有课程均前后呼应,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系统思考及综合解决能力。

1.4 为大学四年级毕业实习做铺垫 免疫生物学实验课在本科三年级下学期开课,选课学生面临的是四年级进入实验室,开展为期一年本科生毕业实习。在本科毕业实习过程中,同学们需要撰写开题报告、实验记录和毕业论文。为了能让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后顺利适应实验室的科研环境,缩短从书本到实践的过程,教研组开设的免疫生物学实验课,模拟了大学四年级的毕业实习过程。

1.5 逻辑思维的开发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实验课程的设置特别注重每个实验之间的连贯性和趣味性,让学生通过实验结果的观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观察小鼠的免疫器官,学生看过后就留下一个形态学的印象;如果给小鼠预先接种抗原,然后再观察其免疫器官,让学生比较接种与未接种抗原小鼠免疫器官存在的差异时,会使学生对结果产生好奇心,将所观察的现象与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结果,将理论课学到的知识在实验课中进行验证,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忱,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程的设计

免疫生物学实验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系统思考及综合解决能力,同时为大学四年级的毕业实习做前期培训。因此,教研组根据本科生毕业实习期间开题报告、实验过程和毕业论文的三大环节设计了免疫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内容。

2.1 理论内容 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高度重视科研道德、实验伦理和实验记录的重要性。学会设计实验、记实验记录、撰写实验报告。课堂主要介绍实验课所涉及的实验原理和基本流程,根据课程内容穿插介绍在血清学实验方法建立以及抗体研究领域免疫学家的科研故事、科研思想,激励学生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同时结合课程内容穿插介绍新冠肺炎的诊疗中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的应用,用事实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够用课堂学到的知识服务于国家和人民(表1)。

2.2 实验内容 从给小鼠接种颗粒性抗原开始,将腹腔注射、动物取血、动物胸腺和脾脏的摘取、单个核细胞分离到T细胞亚群检测、抗体检测等一系列基本和实用的免疫学实验(图1),用免疫学理论将这些单独的实验技术串联起来,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检测结果,联系理论课学习内容,讲述颗粒性抗原在体内是如何引起免疫应答的,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这一个免疫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表1)。

图1 免疫生物学实验课程设置Fig.1 Curriculum of Immunobiology Laboratory Course

表1 免疫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Tab.1 Teaching contents of Immunobiology Laboratory Course

将学生分为二人小组进行讨论和规划实验内容,然后独立完成实验设计。根据实验设计中的规划完成各个实验,详细记录实验过程,用免疫生物学理论课所学的知识将每次实验的结果串联起来,以论文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

2.3 课程评分标准 实验课程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课程评分标准主要包括3个方面:实验设计(相当于开题报告)、实验记录(记录实验过程)、实验报告(相当于毕业论文),3部分总分100分,其中实验设计占20%,实验记录占30%,实验报告占30%,平时表现占20%。对3部分内容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表2)。

表2 免疫生物学实验课程的评分标准Tab.2 Scoring criteria of Immunobiology Laboratory Course

3 课程的实施

从实验设计、实验记录、实验报告3个方面,介绍在免疫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将理论课的基础知识与一个个独立的实验串联起来,如何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3.1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实验过程的依据,是实验数据处理的前提,也是提高科研成果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主要包括题目、目的、假设及实验方法。学生根据免疫生物学实验课设定的实验内容进行实验设计,强调一个周密而完善的实验设计,能合理地安排各种实验因素,严格地控制实验误差,最大限度地获得丰富而可靠的数据。反之,如果实验设计存在缺点,就可能造成不应有的浪费,也有可能降低研究结果的价值[3]。及时让学生认识到实验设计的重要性,通过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实验全过程的解析,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1.1 实验设计(实验报告)的题目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设计的“三要素”(即实验对象、实验因素、实验效应)给出实验的题目,即以最简练的语言描述要完成的实验内容[3]。实验设计的题目也是实验报告的题目。要求题目要符合学生所做的实验内容,且要具体,能够让读者明确在该免疫生物学实验中所验证的问题。例如,本课程给学生提出三要素,研究对象是小鼠,实验因素是灭活细菌疫苗(疫苗),实验效应是观察适应性免疫应答相关内容(包括T、B淋巴细胞发育、分化、活化、细胞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应答等),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和兴趣,运用理论课所学知识,根据实验条目,充分发挥想象空间,选定实验设计题目。

3.1.2 实验目的 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免疫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所做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写出实验目的。

3.1.3 实验假设 根据理论知识和所做实验的实验原理,对实验现象提出假设。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选定的观察指标,结合理论课的基础知识推测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根据“小鼠疫苗免疫次数的变化引起抗体生成的变化”这个现象可以提出假设:随疫苗免疫次数的增加小鼠体内抗体增多。还可根据免疫器官、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疫苗免疫前后的可能变化提出假设。在此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在假设中要使用“增多”“减少”明确表述,而不是“影响”“有关”“有变化”等模棱两可的表述,说明假设中应该具体阐述有何种“影响”。

3.1.4 实验方法、观察内容和记录方式 根据课堂讲授的实验设计原则和对照原则,结合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实验设计[3]。实验设计的关键点是对照组的设置,即注意单一变量原则;需要阐明所选择实验方法的依据、描述实验中所用各种实验方法的原理和流程,以便让同学真正理解和掌握实验方法。对于实验的观察和数据搜集,主要包括:①确定实验分组和记录的时间;②设计观察和记录内容;③确定记录方式,例如文字描述、表格描述、画坐标图、照片和原始测定图等。让同学们在没有开始实验前就确定了观察和记录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计划性、条理性等科研能力。

本科生免疫生物学的实验为验证性实验,为了让同学们在实验设计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研组根据实验内容选定了4方面的观察指标,让同学在观察和收集数据中能建立一套完整的逻辑思维。

3.1.4 .1疫苗接种小鼠后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变化 主要观察和记录内容:实验动物分组和观察时间点,实验动物(小鼠名称、品系、性别、年龄,处理方法等均需明确);试剂的用量及配方(生产厂家、规格、来源等);实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详细说明(生产厂家、型号、来源等);动物免疫的原理和方法(包括疫苗、免疫次数、免疫剂量、免疫部位等);小鼠牺牲和解剖方法;观察免疫器官的变化,确定观察内容的记录方式。

3.1.4 .2疫苗接种小鼠后对免疫器官中单个核细胞绝对数的影响 主要观察和记录内容:实验动物分组和观察时间点,淋巴细胞分离原理和方法(可用流程图);单个核细胞计数方法及计数;确定实验结果记录的方式。

3.1.4 .3疫苗接种小鼠后对T淋巴细胞发育分化的影响 主要观察和记录内容:免疫细胞标记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描述样品荧光标记的流程、对照组设立、抗体名称、浓度、体积、孵育时间、洗涤次数等);流式细胞仪检测原理,实验分组、记录时间和记录方式。

3.1.4 .4疫苗接种小鼠后对B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主要观察和记录内容:抗血清的制备方法;抗原抗体反应检测原理和方法;ELISA的原理和检测方法;各实验的实验分组、检测数据的记录时间和记录方式。

3.2 实验记录 主要围绕:①实验记录的意义;②实验记录的要求;③实验记录的内容;④实验记录的格式要求;⑤实验记录常见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实验记录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进行实验记录,具体内容参见文献[4]。

每次实验的原始记录要求包括:①实验名称;②实验目的;③实验原理;④实验材料;⑤实验方法;⑥实验结果;⑦实验结果整理;⑧小结(结果分析)[4]。培养学生详细进行实验记录的习惯和良好的科研作风。

3.3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目的是表述在免疫生物学实验中所做实验并分析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学生通过撰写实验报告体验写学术论文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结果及描述结果的能力。实验报告按学术论文格式,包括:标题、摘要、引言、材料和方法、实验结果和图表、讨论、参考文献几部分,每一部分教师都用示例进行了详细指导,避免学生无从下手,让学生学会各部分的写作。

实验报告题目与实验设计一致,根据同学所选择的实验内容和观察指标而定。

3.3.1 摘要(约200字) 摘要是整个论文的简单纲要,包括对实验目的、实验方法、重要的结果和结论的简单的描述。具体要求为:①背景:把所做的实验放到科研背景中对所提问题的简单描述:研究的意义、提出的问题(结果的推测)(1~2句话);②方法:解决提出问题的实验方法(1~2句话);③结果:实验所观察到的结果,特别是特殊的、重要的结果(3~5句话);④结论:从所做的实验和所得的数据中得出的结论(1句话)。

3.3.2 引言 引言主要包括研究背景资料、陈述问题、假设、简要描述实验设计方法和简要陈述最重要实验的结果。课程要求:①介绍研究背景资料,通过概括总结免疫生物学的背景知识引出目前要进行的实验目的,陈述目前你的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使读者理解你的研究逻辑和所做实验研究的原因;②明确所验证的假说;③说明验证假说的方法。简要介绍实验设计方案以及最重要的研究结果。

3.3.3 材料和方法 材料和方法的目的是描述具体的研究设计和实验步骤,通常由3部分组成:①实验所用材料;②概述实验的整体设计;③每个实验的具体实验步骤,包括统计学处理方法。实验报告的材料和方法与实验设计不同,是将实验设计中的相关内容简化描述或者提供引用的参考文献,但各项均不能缺少。材料和方法的内容要与结果部分的内容相对应,使读者能重复出实验结果,并能使读者评估实验方法的可信度。

3.3.4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部分是概述和解释实验收集的资料(图和表)中的各种数据。图表是展示实验中的研究数据,图表的数据应当回答引言中提出的研究问题。读者凭借观察这些图、表能理解每个实验和数据的要点,但不能揭示不同的实验和数据间的逻辑关系,即仅有图表不能阐明研究者为什么通过做不同实验来完成整个课题。因此图、表及其文字描述应阐明整体实验设计,解释该实验的整体思维过程。

表格、图及图注要明确:①研究设计的合理性:实验分组、实验对照组设置等;②实验方法的正确性:检测方法、测定单位等;③数据的准确性:样本量、统计学方法、标准差等;④实验结果的重要性:实验的组间差异、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等。

完成表格、图及图注后,开始撰写结果部分。简要阐述每项实验中重要的结果,根据所学的理论把不同的实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在文章描述相关结果的地方插入图表。

为了让同学们在实验报告中充分理解实验设计内容中选定的4方面的观察指标,教师用具体示例进行了引导式的结果描述训练。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结果与理论课的知识相结合,按照逻辑关系将观察结果从形态学到细胞水平或抗体水平进行整合和描述,建立学生的科研思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如何对结果进行观察、分析、整理和描述。

3.3.4 .1疫苗接种后小鼠的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T细胞的变化 这部分结果要求学生采用表格和图的形式来展现。通过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形态学、细胞绝对数和T细胞亚群的不同,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描述。

形态学比较:①描述小鼠胸腺、脾脏的位置,器官的大小、形态;②比较免疫器官在免疫前后小鼠中的差异(照片)。

细胞数比较:①分离小鼠胸腺及脾脏单个核细胞,分别进行计数,比较在免疫前后单个核细胞数的差异(表格);②比较胸腺和脾脏单个核细胞在分离过程中有何不同;③说明任何与预期不同的实验结果。

细胞亚群分析:对所观察到的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脾脏)T淋巴细胞的流式细胞(FACS)检测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流式数据分析软件,学生获得的结果包括总细胞图、淋巴细胞设门图、对照图(包括非特异性荧光和同种型抗体对照)、抗体单标图(包括抗CD4抗体或抗CD8抗体)和抗体双标图(抗CD4抗体和抗CD8抗体双标),要求学生标明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CD4+CD8+、CD4-CD8-)所占的比例,每一幅组合图列出1个标题,并作相应的图注,主要分析内容:①说明对照组设置的目的;②对T淋巴细胞的FACS图结果进行分析:叙述根据FACS结果图区分中枢免疫器官未成熟和成熟T淋巴细胞;描述所观察到的正常小鼠T淋巴细胞各群的比例以及胸腺和脾脏T淋巴细胞的差异;④比较疫苗免疫前后小鼠T淋巴细胞各群的比例变化:不同免疫次数组小鼠胸腺和脾脏T淋巴细胞的FACS结果差异;⑤在实验中任何与预期不同的实验结果(比如标记的细胞中淋巴细胞比例不符、淋巴细胞数太少、未标记上荧光、非特异性太强等)均应描述。

3.3.4 .2疫苗接种对小鼠B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该部分结果要求学生采用表格和图的形式来展现。通过形态学、细胞绝对数和血清抗体水平的变化,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描述。形态学比较:比较免疫前后小鼠脾脏的变化差异(照片)。细胞数比较:比较免疫前后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数的差异(表格)。血清抗体水平分析:①通过抗原抗体检测-凝集反应检测三次免疫小鼠和正常对照小鼠血清总抗体量,并比较二者间的不同(表格);②通过ELISA方法检测细菌疫苗初次和三次免疫小鼠,以及正常对照小鼠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的含量,比较免疫小鼠与对照小鼠特异性IgG抗体生成量的差异,比较不同免疫次数与特异性IgG抗体生成量的关系(图和表)。

3.3.5 讨论 讨论部分最基本的目的是用易于理解的词语,解释和说明数据的意义和展示实验结果和数据的逻辑推理过程,说明他们与背景知识的关联性。讨论包括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评价,包括对没有预期得到的和失败的实验结果的说明。

教师在讨论部分进行了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结果,结合理论课学习的知识进行进一步分析,强化课堂知识,用实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研兴趣。

讨论要求学生从形态学到细胞/抗体水平结合起来进行:①根据T淋巴细胞的克隆选择学说,结合胸腺的体积、细胞数量的变化和FACS图中T淋巴细胞不同亚群的变化讨论T淋巴细胞克隆选择(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的部位、过程和意义,分析实验结果与所学到的免疫生物学知识是否符合;②根据T淋巴细胞的细胞免疫应答理论,结合胸腺和脾脏的体积、细胞数量和FACS图中T淋巴细胞不同亚群的变化,讨论疫苗接种小鼠后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变化的理论基础;阐述胸腺和脾脏不同免疫器官T淋巴细胞不同亚群在功能上有何不同及其在机体免疫中所扮演的角色;③根据B淋巴细胞的体液免疫应答理论,结合脾脏的体积、细胞数量和抗体检测结果的变化,讨论疫苗接种小鼠后外周免疫器官变化的体液免疫应答论基础。阐述疫苗接种小鼠后B淋巴细胞在生发中心经历阳性选择、体细胞高频突变、抗体的亲和力成熟、亚型转换的成熟和分化过程,说明抗体凝集实验和ELISA实验结果表明的意义及血清抗体IgM型如何转换成IgG型。

讨论是结果和前言中所描述的一般科学问题的衔接部分,鼓励同学根据结果做出合理的大胆猜想,查找支持自己观点的文献。同时,使同学发现依据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和根据结果提出的理论推测之间的区别,通过讨论使学生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在讨论中,除了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外,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与预期不符的实验结果或实验失败的结果。注重讨论任何与预期不同的实验结果,对实验过程进行讨论,分析实验失败可能的原因,寻找避免实验失败的办法。同时,也要求学生对免疫生物学实验的安排、实施、实验设计、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提出建议、意见及扩展想法。学生通过这样的讨论加深了对实验结果的认识,也意识到在一个实验设计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整个实验结果的获取和判断,加强了学生对实验的责任心和对意外结果的分析判断能力,提升了学生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程效果评价

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免疫生物学实验课”的探索与尝试,教研组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课对创新人才培养不可或缺,有助于良好科研习惯的养成。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强化了理论课的知识,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良好的科研作风,建立逻辑思维,提升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兴趣。当学生进入毕业实习时,可以从容面对,合理安排时间,有助于提升毕业实习的质量和效率。

4.1 免疫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质量总体评价结果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务处公布的2020~2021免疫生物学实验课课程教学质量学生评价结果统计可以看出,本课程获得学生的高分评价,处于学校和学院同类课程的领先地位(图2)。

图2 免疫生物学实验课2020-2021学年评估情况Fig.2 Evaluation of Laboratory Course of Immunobiology in 2020-2021

4.2 免疫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各指标学生评价结果 学生分别对课程设置、教学质量、主动探索,注重培养我们在实践中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技能提升、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本课程各项指标均处于领先地位,提示本课程有很高的学生认可度(表3)。

表3 课程各指标学生评价评分Tab.3 Student evaluation on course indicators

4.3 课程效果分析

4.3.1 树立了正确价值观和科研精神 在免疫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中,教师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免疫学创新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新时代科技人才。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中国科技大学免疫学团队提出新冠肺炎“炎症风暴”导致重症化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提出免疫治疗方案。教研组以此为契机,实时介绍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如何用免疫学技术研究、治疗和预防新冠肺炎,用事实使学生了解到免疫学技术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如何利用课堂学到的知识服务于国家和人民,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使命感和学习热情。

4.3.2 重视了科研道德、实验伦理,学会了规范的实验记录 免疫生物学实验课始终强调科研道德伦理和规范的实验记录,强化了学生对实验记录的认识,改变了以往只注重实验结果/报告,不注重实验过程的现象,培养了学生规范记录实验记录的作风。

4.3.3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实验课验证免疫生物学理论课所学的知识,通过实验设计、实验记录、实验报告以及亲自动手实验等环节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讲述一个完整的免疫生物学故事,体验理论联系实践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3.4 提前体验了大学四年级毕业实习的过程学生从开题报告到课程结束时的实验报告进行了一轮完整的亲身体验,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本科毕业学生对本课程的设置感触很深,表示该课程对于尚未涉事科研的学生树立规范的科研理念和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非常有益。

4.3.5 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学习,巩固了理论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当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后,学生普遍感觉通过课程学习加深了免疫学理论的理解,增强了科研的自信心。

4.3.6 来自学生的评价 免疫生物学实验课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例如:“免疫生物学实验的形式新颖,通过多个小实验来完成一个大的主题实验,探究一个免疫生物学的理论问题,使学生体验了日常实验室标准化实验的要求,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意义”“这门课不同于其他实验课,是由多个实验组成一个大实验,最后要求提交的实验论文更是帮助我们学会论文的基础格式,有助于规范实验操作和实验记录”“免疫生物学实验很好,能够学习一些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实验,体验最新的生物实验仪器和基本的科研流程,而且课时短,很适合修读”。

5 结语

免疫生物学实验在课程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打破常规免疫学实验的教学方法,注重课程的连贯性和趣味性;注重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和科研精神的建立;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体验;逻辑思维的开发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这2大学科特点,建立了一套适合综合性大学本科生学习的免疫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经过10余年的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修过免疫生物学实验课的学生由于进行了完整的实验训练过程,提高了科研素养,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许多学生选择了免疫学作为终生职业。通过对开设免疫生物学实验课经验的总结,期望对综合性大学开设该课程具有借鉴的意义。

猜你喜欢

实验设计实验课生物学
不同的温度
有趣的放大镜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密林深处——“从写生到创作”的水墨实验课
哪个凉得快?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有趣的实验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无字天书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