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甲状旁腺素和25羟维生素D及骨代谢标志物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2022-01-04谢树永姚新明康京京
谢树永, 姚新明, 康京京
(1.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安徽 阜阳 236000 2.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内分泌科, 安徽 芜湖 241000)
骨质疏松症多由老年化、女性绝经、内分泌疾病等原因导致,尤其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多因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下降导致骨因子合成量减少所致[1]。临床上常采用药物、手术及调整生活方式来改善患者病情。有关临床数据报道,患者的骨密度及骨质量较正常人相比明显下降[2]。但目前临床上诊断骨质疏松症尚缺乏有效的方式。近年来,研究发现骨代谢标志作为骨组织分解合成过程中代谢产生,可反映骨细胞活性[3]。血清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hormone,PTH)是调节人体血钙和血磷的主要激素,参与骨细胞合成分解,对破骨细胞有着重要影响。25羟维生素D[25(OH)D3]可以反映体内维生素D水平[4]。本文选取我院2019年至2021年收治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甲状旁腺素(PTH)、25羟维生素D[25(OH)D3]、骨代谢标志物的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108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来我院体检单纯的正常绝经妇女10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各方面临床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1.2纳入标准:①符合WHO骨质疏松症1994诊断标准[5];骨密度值T值低于正常2.5个标准差;②观察组患者符合骨密度减少标准;③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无其他严重的脏器性疾病(肝、肾、心脏)和癌症的患者;⑤年龄在50~65岁之间。⑥无严重的精神类和神经类疾病者。
1.3排除标准:①半年内服用过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患者;②合并慢性感染、中毒、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③患有严重恶性肿瘤、传染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④甲状腺功能亢进、先天性关节畸形、痛风病史、肝功能异常的患者。
1.4检测方法与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均接受各项指标检测。患者在采集时空腹12h,采集静脉血5mL,将血液离心后取血清,分别装两管,一管用于测定甲状旁腺素、25羟维生素D水平,一管用于测定骨代谢标志物,低温保存。①甲状旁腺素(PTH)、25羟维生素D[25(OH)D3]水平:用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甲状旁腺素、25羟维生素D水平。②骨代谢标志物: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检测仪器的定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INP)、β-胶联降解产物(β-CTX)、骨碱性磷酸酶(BALP)及骨钙素(OC)水平。③骨密度指标:经双能X线骨密度仪(美国GE公司,Lunar3030)予以测定,测定患者全髋骨、股骨颈及腰L1~4骨密度,记录患者年龄、身高、体重,由计算机自动分析打印。
2 结 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甲状旁腺素、25羟维生素D水平:观察组的PTH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如下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甲状旁腺素 25羟维生素D水平
2.2对比两组骨代谢标志物水平:观察组PINP、BALP、OC、β-CTX均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骨代谢标志物水平
2.3对比两组患者不同部位骨密度指标:观察组全髋骨、股骨颈及腰L1~4骨密度均低于对组(P<0.01)。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患者不同部位骨密度指标比
2.4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和PTH、25(OH)D3、年龄、PINP、BALP、OC、β-CTX的相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均值与PTH、25(OH)D3呈正相关(P<0.01),与年龄、PINP、BALP、OC、β-CTX呈负相关(P<0.01)。如表5。
表5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和各因素的相关性
3 讨 论
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损坏、骨脆性及骨折危险度增加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因其体内雌激素下降导致骨因子合成量减少所致。雌激素主要通过促进女性骨代谢中钙的吸收和骨的合成,保持骨代谢平衡,但由于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难以继续保持代谢平衡,致使钙的吸收大于骨的合成,导致骨密度逐渐减少,最终发展成骨质疏松症。有研究发现[6],25(OH)D3可以反映体内维生素D水平,是肠道钙、磷吸收和骨矿化所必需的,PTH能调节人体血钙和血磷,辅助维生素D帮助肠道吸收钙,当骨密度下降时,会导致25(OH)D3缺乏会反馈致PTH增高,使骨转换加快,导致骨代谢平衡被破坏[7]。因此,临床上多采用活性维生素D及钙剂等药物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本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PINP、BALP、OC、β-CTX均高于对照组,25(OH)D3及不同部位骨密度均低于对照组,而PTH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结果骨代谢标志物、25(OH)D3与骨密度有一定的关系,与张鹏等[8]和赵敏[9]的研究结论一致,显示说明25羟维生素D水平呈正相关,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β-胶联降解产物、骨碱性磷酸酶及骨钙素呈负相关。王传珍等研究说过[10],骨代谢标志物可反应骨活性及破骨活性指标,其中PINP是在Ⅰ型胶原合成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反映Ⅰ型胶原合成的变化,当骨细胞合成增加时,PINP水平上升。β-CTX为I型胶原的降解产物,是评价骨吸收的可靠指标,当β-CTX及PINP两者水平都升高时,表明骨吸收加快,可促进骨量丢失,导致骨密度降低,BALP、OC是反映骨代谢功能,BALP更是可以反映骨细胞活性,OC参与了骨质吸收、钙化等过程,而骨质疏松症患者因骨细胞活跃性增加,会导致BALP、OC水平会相应升高。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β-胶联降解产物、骨碱性磷酸酶及骨钙素均升高,提示骨代谢紊乱,其水平表达越高,提示代谢越紊乱,对骨细胞造成损害越明显,这与李琪等研究说法相似[11];有关研究表明,25(OH)D3是活性代谢物,可调节钙磷代谢,能促进钙磷、骨细胞活性及破骨细胞分化,增加破骨细胞数量,当骨密度降低时,其血清水平也随之降低[12]。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25羟维生素D降低说明此类患者可能存在骨吸收活跃、骨形成降低的情况。PTH是临床常用的钙磷代谢监测指标,但本次研究中PTH差异不大,可能是本次研究例数较少的原因。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绝经后的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与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骨代谢标志物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