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栗瘿蜂的防治技术及效果分析

2022-01-04张春青

林业勘察设计 2021年3期
关键词:小蜂虫口羽化

张春青

(屏南县林业局,福建 宁德 352300)

栗瘿蜂(Dryocosmuskuriphilus)属膜翅目(Hymenoptera)瘿蜂科(Cynipoidea),是危害锥栗(Castaneahenryi)的重要害虫之一,主要在幼虫时期危害锥栗的芽、嫩梢和叶片,在受害部位形成虫瘿,使栗树不能正常抽出新梢和开花结果,不仅对当年的锥栗产量产生影响[1],且造成栗树植株损伤,在数年内生长不易恢复。20世纪90年代后,闽东北锥栗栽培面积逐年增多,仅屏南县种植面积即超过2 000 hm2,栗瘿蜂的危害也随之扩散。当地果农对栗瘿蜂的科学防治技术认识不到位,造成虫害发生面积、危害程度逐年加剧,锥栗产量下降。据屏南县栗瘿蜂发生危害程度调查统计,屏南县锥栗产区约有75%植株受栗瘿蜂不同程度危害,一般危害的损失产量20%~30%,多者达40%~50%,部分虫口密度大到造成全株绝收。栗瘿蜂危害已成为制约闽东北栗树生产的最主要因素。

1 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

栗瘿蜂在闽东北一年发生1代。初龄幼虫在栗芽内越冬;次年栗芽萌发时开始活动危害[2],同时分泌刺激性物质;当新梢长2~3 cm时便出现虫瘿;随着新梢不断生长,瘿瘤逐渐膨大略成圆形;幼虫老熟后在瘿瘤内化蛹。化蛹期为5月上旬至7月中旬,高峰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蛹期15 d左右。羽化期为5月中旬至7月中旬,高峰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3],羽化后成虫在瘿瘤内滞留期15 d~20 d(平均17 d)后咬破瘿瘤钻出。成虫出瘤期6月中旬至8月中旬,高峰期7月上旬至中旬。成虫飞行力较弱,仅在晴朗无风时在树冠附近飞行,大风和下雨可影响成虫产卵。成虫寿命约3~5 d,夜晚栖息在叶背。行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卵多产在饱满的芽内。成虫将产卵管刺入芽内将卵产完即死亡。一芽可产1~7粒,多的达10粒,卵期15 d左右。幼虫孵化后即在芽内危害花、叶的厚基组织并形成小虫室,9月下旬后开始在小虫室内越冬。一般在向阳、地势低洼、避风郁闭的栗树冠下部枝条上发生较重。影响虫口密度的重要因素有生物天敌、降水等。已发现的寄生性天敌主要有斑翅长尾小蜂、黄腹长尾小蜂、跳小蜂、杂广肩小蜂、家蚕追寄蝇、斯氏线虫、猎蝽、飘虫类等[4]。对栗瘿蜂瘿瘤的检查发现跳小蜂同时生活于瘿瘤内,是栗瘿蜂幼虫的1种体外寄生蜂。成虫期降水的多少和持续天数对栗瘿蜂的发生有明显影响。降水时,虫瘿含水量高,成虫自蛹室咬孔外出时,常被水浸透,或被潮湿的碎屑裹身,死于羽化虫道或虫孔中;已出瘤成虫也常因翅被雨水淋湿死亡。降水强度越大,成虫死亡率越高,当年新芽有卵率和次年虫瘿发生数也大幅度减少[5]。

2 试验观察

从2017年4月起,笔者在屏南县岭下乡下南坑栗场设立试验观察区,对栗瘿蜂虫瘿的形成、发育进行了系统观察。在栗园中选择山坡上部、中部、下部等三个不同方位设立观察点。每个观察点选择受害严重栗树1~2株,并在受害观察枝条上挂牌编号,每3 d观测一次。

随着早春气温回升,栗芽萌动生长,越冬幼虫潜伏在芽内也开始危害;当栗芽长出1.5~3 cm新梢时出现小瘿瘤。从4月15日后,开始定期定点定人进行系统观察,每3 d观察一次,每点每次在非定点观察株取剥查瘿瘤10~20粒,分别观察记载幼虫蛹化情况。当化蛹率达40%时,每隔2 d每点取样观察剥查虫瘤20粒,可在同一方位其它栗树上取,观察其羽化进度、成虫在瘤内滞留期和成虫出瘤期。

3 防治技术

3.1 化学防治

3.1.1 成虫期防治(喷施)

根据观察掌握的成虫出瘤期及时喷药防治成虫。一般在7月上旬成虫出瘤率40%左右时第一次喷药防治,7月中旬第二次喷药防治,两次间隔10 d左右。设敌杀死2 000倍液、80%敌敌畏乳剂油2 000倍液、90%敌百虫1 000倍液、15%农虫毙600倍+80%敌敌畏乳剂油2 000倍液等5种药剂防治处理,以清水为对照。每处理5株,3次重复。

3.1.2 幼虫期防治(穴施)

在3—4月春季新梢生长前结合施肥依树体大小每株分别施3%克百威颗粒剂100 g、150 g、200 g等3个处理,以清水为对照,每处理5株,3次重复,采用月牙形沟施。分别将各处理不同量3%克百威颗粒均匀施在根际周围,并浇水,使药溶解以利根吸收,利用农药内吸传导作用来防治低龄幼虫,降低虫口密度。

3.1.3 防效调查分析

施药前选择有代表性的枝条每株一枝,每点五个枝条,分别记载瘿瘤数,并编号挂牌。次年8月上旬调查每点各观察枝上的瘿瘤数,分别计算减退率(表1、表2)。可见,成虫期使用15%农虫毙600倍+80%敌敌畏乳剂2 0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80%敌百虫1 000倍液防治效果次之;80%敌敌畏乳剂2 000倍液防治效果最差。在幼虫期施放3%克百威颗粒剂200 g防治效果最佳。二者对比可以发现在幼虫期进行基施防治效果显著优于成虫期喷施防治。

表1 不同药剂防治栗瘿蜂效果

表2 不同药量的3%克百威颗粒剂基施防治栗瘿蜂效果

3.2 物理防治

可在4月初至9月初在栗园内架黑光灯诱杀成虫,每6.7 hm2悬挂1盏,可有效地控制翌年栗瘿蜂的危害。幼龄栗园中虫口密度小的植株,也可以人工摘除受害部位,摘除的枝、叶、芽集中焚烧或深埋。

3.3 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自然天敌锥栗林中的天敌如斑翅长尾小蜂、黄腹长尾小蜂等[1]。栗瘿蜂幼虫的体外寄生蜂跳小蜂,其幼虫和蛹的形态与栗瘿蜂有些相象,但较栗瘿蜂细瘦。幼虫为黄白色,性较活泼;蛹为黑色,并呈现绿色金属光泽。跳小蜂田间自然寄生率可达40%~70%。跳小蜂成虫3月即羽化,羽化期比栗瘿蜂早。一般瘿瘤剪下后瘿蜂成虫不能正常羽化,但这种寄生蜂仍能羽化。因此,可于早春大量采集瘿瘤,装于纱笼内,挂在栗瘿蜂危害严重的栗园中,对栗瘿蜂的发生危害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利用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主要有阿维菌素、春雷霉素、井岗霉素等抗生素制剂,细菌制剂,白僵菌、绿僵菌等真菌制剂、颗粒病毒、多角核型病毒等病毒制剂及昆虫病原线虫等。

3.4 营林防措施治

一要加强森防检疫关。引导果农从非虫源地调运苗木和接穗,从种源上抑制害虫入侵。二要及时修枝。在果实采摘后结合修剪果枝,重点加强对虫瘿枝条、内膛和底部弱枝进行修剪。修剪后的枝条集中焚烧,可有效地减少越冬虫口基数。三要加强水肥管理。在秋末冬初对坡度平缓的山场进行全面垦复、深翻,坡度>15°以上的山场进行浅锄并施足基肥。春季与夏季结合浅锄各追肥一次,增强果树的抗逆性。四要进行生态修复改造。对锥栗山场进行合理布局,开设边沟、建设蓄水池等拦截地表径流,种植地被植物覆盖弃土边坡。五要改变耕作方式。因农村劳动力匮乏且劳作成本高,果农多采用药物除草方式造成土壤板结、养分流失。应引导果农改用割草机除草,既可清除地表杂草,又可保留草根发挥固土作用。

4 综合防治效果

自2017年至今,对屏南县主要锥栗产区的双溪、岭下、路下等乡镇的锥栗种植户普遍宣传推广栗瘿蜂综合防治的主要技术措施,对防治方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得出最佳方法,使产区栗瘿蜂的虫口密度平均下降75%~80%,有效控制了该虫的猖獗危害,同时克服了栗农望虫生畏的心理,还减少了使用高毒农药或高浓度喷施,造成误伤天敌,有效保护和利用了天敌资源。据调查统计,2017—2020年,三个推广乡镇累计推广综合防治面积394.9 hm2,三年累计增加锥栗产量889 t,折合增加经济收益444.5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效益,为锥栗的栽培与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表3)。

表3 各乡镇推广防治前后效果

5 小结与讨论

在化学防治实验中,在幼虫期进行3%克百威颗粒剂200 g基施防治的效果最佳;成虫期使用15%农虫毙600倍+80%敌敌畏乳剂2 0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80%敌百虫1 000倍液防治效果次之;80%敌敌畏乳剂2 000倍液防治效果最差。本次防治技术主要采用化学防治为主进行实验,并取得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但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方面工作不足,应在今后防治工作中加强此方面的数据收集及分析。

本文通过栗瘿蜂生活习性、发生规律、防治技术的研究,提出防治对策,降低了栗瘿蜂危害程度,提高了锥栗产量。建议积极引导果农进行冬季修剪,剪去病虫枝。在栗瘿蜂为害严重的锥栗林进行强度修剪防治效果显著。冬季中度修剪还可以使在枝干上越冬的蚧类虫口密度明显下降。秋冬季深翻垦复,把杂草埋入土中,破坏害虫越冬场所,可明显减轻剪枝象、栗实象、栗小卷蛾的危害。栗农可以合理布局经营区,在林间套种绿肥或其他豆类植物以及能够涵养水分、保土保肥的植物。种植早期还可以与山苍子混交,同时尽量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减少对天敌种群的伤害[5]

猜你喜欢

小蜂虫口羽化
悼留民兄
大自然中的好伙伴
榕树与榕小蜂的相爱相杀
虫口夺粮早行动 科学防控保丰收
统防统治“虫口夺粮”保丰收 全省“虫口夺粮”保丰收暨重大病虫统防统治现场观摩会在洪洞召开
不同海拔高度松褐天牛羽化规律观察初报
山西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
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天津植保在行动
白蛾黑棒啮小蜂人工复壮技术研究
酷虫学校蚕蛹羽化了(一)